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选择方式及其后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选择是教育与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教育选择是教育场域中各种力量之间的争斗过程,与教育场域中存在的三种主要力量(国家、社会阶层和个人)相对应,教育选择也存在三种基本的方式,即制度选择、社会选择和技术选择,这三种选择方式导致不同的教育选择后果。目前教育与社会分层研究中关于教育与社会阶层再生产的理论存在偏颇,实际上,优势社会阶层可能不断地为劣势阶层子弟所替代,从而实现一个社会的精英流动。  相似文献   

2.
蒯正明  杨新宇 《南都学坛》2010,30(2):107-113
在执政资源系统中,"社会"一词主要指公民社会。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指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党社会资源建设的路径主要包括:建立社会组织、发展社会民主、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其对中国共产党社会资源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正确看待民间组织作用,引导民间组织发展;实行民主执政,适应公民社会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源泉。劳动、资本、国家是马克思阐释社会共同体的三个维度。国家是马克思反思社会共同体最早关注的问题。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迷雾,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掀开了国家共同体的虚假面纱。资产阶级国家共同体是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历史生成的,国家共同体的秘密存在于市民社会。资本是马克思解剖市民社会共同体的核心概念。马克思青年时期从哲学向经济学的转向实质是围绕国家问题的政治哲学研究向围绕资本问题的经济哲学研究的转向。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理解市民社会秘密的钥匙。劳动是马克思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立足劳动立场,把建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使命赋予了无产阶级。建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条件是劳动社会化的充分发展,主体力量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为新时代法治国家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方法和价值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中,个人利益是前提,也是基础,社会的其他利益是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个人利益对应的是社会利益(共同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国家利益);而特殊利益对应的是普遍利益,如果把共同体利益等同于普遍利益,实际是把普遍利益的内涵缩小,而把共同体利益的外延扩大了,实际是把共同体利益扩大等同于普遍利益.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就是批判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的共同体利益替换成社会的普遍利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人类社会生活过程是四元一体的:即由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生活过程为本源,派生出并决定了社会的政治、观念的上层建筑即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与四大生活过程相对应,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由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组成。而社会结构则是指人类自身生产即"种的繁衍"的天然的家庭体制,与之相对应的个体人的心灵生活以及人为的"市民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可是,这样一个重要概念在以往的哲学教科书中却是受遮蔽的,这样就使得我国现行哲学教科书理论体系表现出严重的"无家性"倾向。在现阶段,惟其归依社会结构理论的立场,才能在四大建设之"宏大叙事"中夯实社会关爱的价值观念,并且在"人的世界"重建的基础上构建人民美好家园,最终实现包括西部社会繁荣景气在内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6.
牛津大学著名政治哲学家戴维·米勒从他所谓“人类关系模式”入手,提出了一种新的多元主义正义理论。他将人类关系分为三个基本模式:团结性社群、工具性联合体与公民身份。在这三种关系模式中,分别存在着三种对应的社会正义原则:需要原则、应得原则和平等原则。这些原则一起确定了如何把利益和损失分配给社会成员,实现了这些原则的社会就是一个正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乡村社区的性质与特征,学界先后提出过"村落共同体""宗族共同体"以及"市场共同体"几种不同的界说。虽然这些观点也注意到村落的开放性尤其是"基层市场共同体"的联系,但主要是采取一种整体性和静态的视角,将乡村视作一种相对封闭和自治体。晚清以降,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启动,域外因素日益介入乡村治理,加剧了乡村官僚化和行政化趋势。在国家整合及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人们试图通过经济、政治手段改造乡村社区,在部分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及后果。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应走"服务嵌入"之路,通过"服务下乡"重塑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感,构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大学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与此相对应,教育者、研究者和服务社会者是大学教师在职业中最主要的三种角色。理想情况下的大学教师是融教育者、研究者与服务社会者三种角色于一身并且三种角色都很出色的人,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就是顺利实现三种职业角色的有机统一。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大学教师经常出现三种职业角色相矛盾和冲突的现象。化解大学教师的角色冲突,需要教师个人以及国家和社会特别是学校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平安乡村建设是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与关键,而平安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升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基于平安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视角,依据全国11个省(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社会治理共同体对平安乡村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有效改善了乡村平安状况,减少了乡村纠纷和犯罪现象。其中,乡村数字技术应用发挥着调节作用,数字技术应用程度越高,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乡村平安状况的影响效应越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社会治理共同体主要通过纠纷调解机制、协同共治机制和三治融合机制,提升群防群治能力,改善平安乡村状况。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治理共同体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平安乡村建设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治理共同体对高社会信任度村庄、宗族型村庄和东部地区村庄的平安建设影响效应更为明显。为此,需要进一步推动村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加强数字技术与共同体的有机结合;强化纠纷调解、协同治理和三治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重要思想文化根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弘扬可以从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孔子义利和合思想主要体现在义以生利、义利相谐与义以为上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与共享发展三重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纵深研究,亟待从孔子义利和合思想中抉取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终其一生的研究与革命实践中,"虚幻共同体"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核心思想内容。马克思指认资本主义国家是虚幻共同体,是资产阶级实现统治的方式,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普遍利益,也实现不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其虚幻性的体现。研究"虚幻共同体"批判视域下的马克思资本主义国家观,对全面把握当代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减轻或者摆脱国家这种共同体对人类的掌控,有益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深刻把握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离不开对“社会”语义的历史考察,事实上,独立完整的“社会”概念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典共同体是“社会”与“国家”的共同源头,工商业活动的扩展造成古典共同体的分殊化,导致了“社会”与“国家”之分。黑格尔从苏格兰常识学派那里转译的市民社会概念抽空人类秩序的应然性规范,突出群体生存生活的实然性纽带。马克思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满足人类需要的设定,悬置“社会”的商业交换特征,把“社会”概念的内核转向生产,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尺度展现出“社会”的历史面相。一方面,社会形态反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另一方面,国家需要维护特定社会形态相连的所有制形式。因此,社会形态和国家性质都具有历史维度,国家与社会之间不是孰强孰弱的静态格局,而是以所有制形式为中轴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交互作用的动态进程。“社会”语义的分析表明,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国家-社会”理论的范式革命。  相似文献   

13.
政治传播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因而政治传播的“主体”说到底是人而不是其他.“主体”以种种“形态”存在,有个体、集体、社会总体和人类总体几种形态.“主体”的个人形态对应的是政治传播的“个人主体”;“主体”的集团形态对应的是政治传播的“社会组织”、“各种共同体”;“主体”的“社会总体形态”对应的是“国家、政党、政府”.目前的中国,国家(政党、政府)仍然是政治传播的主体,主导着政治传播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认识上,仍然要坚持这种主体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的理念.政治传播的“多元主体”在中国还不现实,各种“社会组织”的政治传播功能还有待于挖掘和培育.当我们强调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中国家(政党、政府)作为“主体”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时,并不排斥社会(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作用.相反,努力培育和积极发挥“社会”的政治传播功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的重要战略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4.
“类”概念是马克思早期分析人类社会的重要范畴之一,这一概念科学地描述了人的类本质与类生活、人与自然以及他人的类关系等重要内容,这些重要内容与当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有诸多契合之处。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以及世界形势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从“类”概念的角度深入思考社会现实中可能呈现出的各种异化状态对于反思与扬弃这些异化,达成人的自由与解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都以其需要为基础。科幻电影是适应人的需要而诞生的,反过来又将人的需要作为其内容来表现。后者主要有三种取向,即对于共同体的需要、共同体自身的需要、由共同体衍生的需要。我国科幻电影的相关描写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关人以群分、推己及人、止于至善的观念相契合,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精神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其承载的关于人类价值规范和交往秩序决定了它本质上属于一种规范性存在样态。作为超越实体性存在的特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性存在样态主要在于其内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价值张力,这种价值张力在现实中表现为共同价值与价值存异、公共权威与个体自主、超越旨趣与适度稳定的合理关系。上述价值关系的处理也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方案中,即中国传统"和文化"价值引领下的共享发展格局、"承认的政治"下民族自主与"中国方案"的价值威信、战略举措下的区域化样态与价值超越下的全球化趋势,以上方案推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构建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社区发展的历史及与之相对应的思想史的考察,文章界定了社区的含义,认为作为人类的共同体,社区是在社会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类彼此相互的基本需要,在本质上它把个体连接在一起,通过参与共同体事务,为共同体服务来满足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也是公民社会的形式和表现形态之一。社区的要素包括区位、人群、组织、共同的意识等。  相似文献   

18.
综合马克思对于共同体概念的几种不同用法,可以发现共同体就是通过一定中介而形成的特殊性和普遍性、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把人和社会统一起来的中介决定了共同体是一种否定个体自由的社会组织形式,因而具有狭隘性。这种狭隘性决定了共同体必然在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走向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吸纳和支持社会组织利用“第三部门”的天然优势通过合适的路径发挥对外开展民生工作、保障民生权利的正面效应,是有效回应多元主体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实诉求,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应有之意。运用SWOT分析法对社会组织的五种不同类型的路径从对外发展机会、对外发展威胁、自身优势、自身劣势四个维度进行剖析,找准社会组织参与优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最佳连接点,并据此提出针对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建构的建议,将有效助力其参与的“社会合法性”与“法律合法性”获得并进行多元化、共生型的工作路径选择,最终与受援助国协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性支撑——人类命运发展能力共同体、民生权利保障防控风险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在主体、手段、实质、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将"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社会现代化的内涵,将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社会治理主体、手段、过程、基础与路径等各个方面:一是要理顺政府、市场、社会三域的关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主体的现代化;二是要综合运用法、理、情的积极功能,基本实现国家治理手段的现代化;三是要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过程的现代化;四是要发挥科技与信息化作用,基本实现国家治理基础的现代化;五是要统筹治理创新与体制改革,基本实现国家治理路径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