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海登·怀特对历史文本进行文学式解读,其历史研究是一种基于历史文本的文学批评实践。海登·怀特关于故事解释的模式是诸如原型批评、社会学和意识形态、新批评等多种文学批评理论的移植;话语转移理论则是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因而,尽管都被称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海登·怀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是对历史进行文学、文化批评的历史诗学,而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2.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艺术成就较高。在不同角度的阐释下,英国文艺复兴戏剧总以不同形象面世。20世纪,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化唯物论等均强调“权力话语”对于文学解读的重要性,但其对权力的解读各有不同。历史主义批评中的权力处于隐身状态,而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化唯物论中的权力则成为显性词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作为社会历史产物在批评中或呈现出王权的镜像写实,或成为巩固王权统治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对象是作为历史与文化的文学文本,而文化批评的理论平台却是文化、历史与文本的对话关系.针对当前学术界在历史与文化关系问题上的概念性纠缠和阐释性迷惘,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构想出发,对历史与文本、文化与文本、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对话关系分别展开探讨,指出新历史主义在泛文化形态的文学批评中提倡的是历史与文化在文本层次的对话,而在文化批评理念中实现的是历史阐释性回归和文化主体性重建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4.
“历史性”问题通常被后现代文化思潮所遮蔽,也不为当代文化研究话语所重视.新历史主义提倡历史性的回归,关注文学文本的历史情境和传播过程,建构文学活动和活态历史的文化诗学.针对文化诗学视域中的“历史性”问题,通过考察“历史性”作为视域行动的阐释意识、作为阐释立场的研究价值,以及作为效果历史的理论空间,同时梳理文化诗学的阐释经验和观念误区,反思当下“历史性”话语的批评范式和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恢弘的文化视野和新颖的批评方法,向陈旧僵化的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和后结构形式主义批评发起了挑战,在英美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新历史主义接受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将文学置于一定历史范畴进行说明的基本前提,但它反对将历史仅作为文学的背景和反映对象而将文学看成历史的附带现象的做法。它认为,文学与其背景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同时涌动的动态关系。它把文学看成是现实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结合部,认为文学参与意识形态的形成、文学对意识形态起着能动的影响,这一关系见之于颠覆与抑制的二项对立。  相似文献   

6.
福柯和新历史主义批评唤起了人们对权力话语的觉醒。事实上,在文学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类似的话语结构与话语流通。文章用系统、动态的方法从理论上探讨了消费话语的形态及其影响文学作品的方式,并通过两个形态迥异的个案加以解析验证。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分三个部分讨论了“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首先揭示新历史主义产生的历史语境,认为诞生于80年代初的这一文化思潮是对“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批评的双重扬弃,强调对文学本文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研究。其次,讨论格林布拉特“文艺复兴研究”的新历史观问题,指出格氏的真实意图在于打破传统的“历史一文学”二元对立,将文学看作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在历史语境中塑造人性最精妙部分的文化力量和符号系统,而历史与文学共同构成一个“作用力场”,并使那些伸展的自由个性和升华的人格精神在被压制的历史现象中发出新时代的声音。最后,阐释“文化诗学”的基本特征,即“跨学科研究”性质、“文化的政治学”属性和“历史意识形态性”。认为“文化诗学”事实上是延伸发展了一种“历史诗学”的概念,表明文学批评中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批评方法重新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翻译文学”与“源文”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历史文本”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而“历史文本”与“历史”的差异性和阐释者的主体性是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理论的基点.吸收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这一独特的理论品质,确立了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基本策略——立足于译文与源文(或不同译文)的差异以及译者的主体性.从而,翻译文学的文化批评一方面从“差异”入手,基于文本的文化比较来“还原”源文中的历史文化元素,以及基于社会对源本的选择和对译本的接受来考察翻译文学与社会权力机制及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基于译者对翻译源本和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来考察译者的主体性.这样的翻译文学文化批评是从翻译文学史的三个基本要素(译本、译者和翻译事件)展开的,有着鲜明的翻译文学学科意识.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形式主义与历史主义作为两种批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尖锐的矛盾。但怀特通过“文学性”策略使这对极其矛盾的批评方法在其历史诗学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其历史著述的文本属性弥合了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其历史文本的存在方式弥合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其历史诗学的建构形态弥合了诗性预设与理性阐释。通过实现形式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弥合,怀特的历史诗学成为跨学科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真实性: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小说是近十几年来我国文坛出现的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的最初命名对应的是当代历史 (包括革命史 )题材小说 ,与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似乎并无关系。但以新历史主义理论观察这一文学现象 ,同时立足于中国问题 ,不仅可以获得新的视域 ,而且有利于发现和总结新历史小说所内涵的历史诗学 ,探索文学叙事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为此 ,本刊组织了一组以阐释新历史小说之历史诗学为主的笔谈 ,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断裂性是新历史主义批评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一种复合存在体,它既是批评的对象,又是批评的方法。断裂性对貌似平顺统一的文本提出质疑,意在完成对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历史的重新阐释,从而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控制的真实给予反思性批判。它拓展了研究空间,为更好地理解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内核提供了视角。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主义是一种有别于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新历史主义进行了文本—历史“转轨”,强调从政治权力、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角度,对文本实施一种综合性的解读,将被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所颠倒的传统重新颠倒过来。新历史主义从其理论来源、方式特征、思想内涵等方面均具有独特和差异之处,体现出了新历史主义多角度、多层次的“新”。首先,将新历史主义和旧历史主义、形式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深刻理解和充分肯定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特征和合理之处的基础上,指明新历史主义是旧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挑战者,具有不同于以往两种观点的“新”的特征。其次,新历史主义并非是泛泛而论的一家之言,而是集合诸多流派、诸多理论的文学精髓于一体的综合性观点。再次,新历史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独有特征充分展示了其不同于其他理论的“崭新”之处。其中,新历史主义整体把握文学、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特点就与形式主义注重细小环节、忽视整体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文章阐释了新历史主义的思想内涵: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兼及文学史的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的异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辨析 :首先 ,在新历史主义那里 ,历史不是主体面对的客观存在 ,它只是主体运动的过程 ,历史其实就是对历史这一文本形式一遍又一遍地重新修撰、阐释 ,甚至改写 ;中国传统历史精神一以贯之的是考信实录 ,直言不讳 ,善恶无隐 ,注重的是史官不断地修撰着“真实可信”的历史。其次 ,新历史主义认为 ,不存在什么“真的历史”、“客观的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历史哲学 ,它本身也是历史的产物 ;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却不曾有这种“元历史”的观念 ,有的只是“书法”历史的观念。再次 ,新历史主义彻底打破了客观、真实的历史与想象、虚构的文学之间的界限 ,历史与文学最终合而为一 ,一切历史文本都成为文学的文本 ;而中国的历史传统非但没有将历史虚构化、文学化 ,相反 ,倒是常常将文学历史化 ,即把文学当作历史来对待。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批评是对传统历史观以及文本观的一种解构和颠覆,它的核心在于提倡“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学术渊源多样,是一种理论的“碎片化拼贴”。对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重要的关键词,同时探讨了它的学术渊源,最后指出了新历史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的批评实践中,体现了对福柯"权力关系"理论的运用,对阐释人类学"厚描"方法的借鉴,以及对"社会能量"流通方式的关注."社会能量"概念的提出,是力求避免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实践陷入"权力的宏大叙事".格林布拉特善于从各种非文学文本记录入手,寻找其与文学文本相互"厚描"的结合点,从而生发出关于剧本所处权力关系的独到见解.他依据福柯的理论提出的"即兴创造"概念,勾勒出权力关系从颠覆到巩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历史叙事性是《文心雕龙》批评话语的一个显著特质。话语能指层面所标明的显而易见的历史叙事性,只构成了它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制作者刘勰建构多种情节结构,使文学历史事实成为可理解的现象的过程。凭着某些先见,由对文学的一般认识和对批评客体的提炼,特别是主要遵循时序性、程序化和相似性原则以及神话-原型模式,刘勰对众多包括文学在内的历史事实进行想象制作,也即把历史编排为某种特定的情节结构,并以此阐释文学。因此,这是一种作为修辞的叙事。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它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重新推向了文学批评的前台,受解释学的直接影响,它把历史看成是多重阐释的结果,并用"文本性"消除了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然而最终新历史主义却由"回到历史"走向了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