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乔是明末清初江南极具影响力的诗论家,他的《围炉诗话》在清代诗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以意为主"的创作原则,丰富了传统诗论中"意"的内涵,肯定其含蓄的特征,强调诗人要有境遇和学识,重视寄情于景,反对无"意"之应酬诗,表达了他的诗学追求.吴乔的诗学思想具有史学价值,其"以意为主"的创作原则对拨正明末清初残留的明七子摹古遗风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对我们今天进行文学创作也极具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陈衍的宗宋诗学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唐宋诗之争为视角,综合分析著名诗论家陈衍的诗学观点。其论诗宗旨是“三元”说和“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合”说。对严羽以迄清代宗唐派总体上持批判态度,对明七子批评尤甚;大力宣扬宋诗理论,为“同光体”指引前进方向,并创作出清隽奇峭的宋诗型诗歌。其中也不乏持平之论和精深见解。  相似文献   

3.
高珩是明末清初山左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对诗歌功能的认识有较强的功利性,认为诗歌娱心。高珩对明七子和晚明以来的诗坛论争进行了思考,提倡自然“元音”。他的《栖云阁诗》取法白居易,随性自适又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歌行创作反映明清易代的巨变,有以诗存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七子诗学在清代已经式微,其诗学中摹拟论蜕变为初学者入手之门径。姚鼐是继承这一方法的突出人物,其诗学以诗法论为中心,可总结为"由摹拟以成真诣"的原则。这一诗法论以诗歌艺术的讲求为中心,涉及学诗过程的各个阶段,对后学来说不失为一种具操作性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探讨日本文人的明诗评点,并非是在日本汉文献中寻访残缺的明代遗梦,而是从东亚视角重建对明诗理解的一种尝试。明亡后,清初文人对明中叶以来的诗歌整体偏于否定,持论有失公允;而日本文人的明诗评点作为从周边看中国的“第三只眼”的观察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日本文人对明诗的评点勃兴于江户时代中期,这是由明入唐的学诗路线使然,也与他们批判宋文化的思想转向以及接续中华文化正统气脉的意图相关联。探析日本明诗评点之兴,荻生徂徕的《绝句解》是无法绕过的荦荦大者,他专注于评点明七子派诗歌,尤以评点李攀龙存世的全部七言绝句及近九成五言绝句而具开创性意义。《绝句解》评点明诗具有言简情深、体味深远的特点,既揭示明七子派诗歌与唐诗在意境、诗意、句法等方面的契合处,为日本文人由明诗上窥唐诗妙处提供范本;又揭示明诗与六朝诗歌的因缘关系,为探讨明七子派诗风的复杂面貌提供指引。《绝句解》从日本视角重新建构明诗典型,对明诗史上的重要问题提出自成一说的看法,其间开显的新意作为话语回馈,有助于我们从东亚视野重估明诗。  相似文献   

6.
叶燮将与时运诗运相关的“正变”隔绝在《三百篇》。对后《诗经》时代,则将“正”限制在建安诗,打破了诗体正变论,是为“诗风正变”论。其中汉魏至宋诗的“变”包含“启盛”和“有因”两个因素,否定了“因=盛”,改传统的“变=衰”为“变=盛”,直指明七子要害;而对“变”中有“因”的强调,也有力地批驳了楚风。叶燮将诗歌史视为“盛衰因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并用“变而不失其正”贯穿关联。宋以后,“变”则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变”之意。叶燮指出“有意为工拙”为宋诗的突出价值,并达到踵事增华的顶点。  相似文献   

7.
桐城派既是一个散文流派,也是一个诗歌流派。道咸年间姚门弟子继承了先贤姚鼐的论诗宗旨,在唐宋诗之争中采取无分唐宋的诗学策略,评诗不轩唐轾宋,方东树的诗论是其典型代表。他们论诗强调创变,反对摹拟,务去陈言,化古生新,因而对善于创新的宋诗代表人物苏轼、黄庭坚极为推崇,于拟唐的明七子、"诗文浅陋"的性灵派及好用僻字、僻典的浙派持批评态度。在性情与学问的关系上也主张二者相容,化学为才,体现出他们唐宋兼融的旨意。但在某些情况下,则有偏重唐诗美学趣味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关于明后期的古文,清初大诗人吴伟业《致复社诸子书》云:“至古文词,则规先秦者失之摹拟,学六朝者失之轻靡,震川(归有光——作者注,下同)、毗陵(唐顺之),扶衰起弊,崇尚八家,而鹿门(茅坤)分源晰委,开示后学。若集众长而掩前哲,其在虞山(钱谦益)乎!”(《梅村家藏稿》)盛赞以归有光为巨匠的唐宋派,不同明七子赝古和张溥等复社文人纤巧;上承八大家,“古文一线得留天壤”,继起并超越唐宋派的钱谦益,为明代古文作殿,站在“雄视晚明”(全祖望《鲒埼亭集·文说》)的重要地位。钱氏世称虞山先生,江南常熟人。是明清之际卓  相似文献   

9.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提高房地产开发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工程原理在房地产业的运用,从功能和成本两方面着手,用五种不同方式来提高商品房的价值1.提高功能、降低成本.2.功能保持不变,降低成本.3.成本保持不变,功能提高.4.成本稍增加,大幅度提高功能.5.稍微降低功能,较大幅度降低成本,进而提高房地产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从历史人物到小说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帝王,史书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很多。与史书记载突出他的军国大事不同,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他求仙和婚姻家庭方面的逸闻趣事。道士小说对民间传说加以改造,把他塑造成因放纵嗜欲而求仙失败的典型人物。汉武帝形象转变是汉魏时期盛行的天人感应说、神仙信仰以及道教对传说合目的改造等多种原因造成的。汉武帝由历史人物到传说人物再到小说人物的形象转变过程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余英时.东汉生死观[M]. 侯旭东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3.
[5] 班固. 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黄勇. 方士小说向道士小说的嬗变--以小说中的汉武帝形象的演变为例[J]. 新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1):115 117.
[7] 郑樵. 通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57.
[8] 程蔷. 中国民间传说[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 黄景春. 民间传说[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26.
[10] 班固. 汉武故事[Z]//文渊阁四库全书1042册. 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1] 鲁迅. 古小说钩沉[M]. 济南:齐鲁书社,1997.
[12] 汪绍楹. 搜神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 王嘉. 拾遗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16 117.
[14] 本社. 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5] 吴树平. 风俗通义校释[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350.
[16] 王符. 潜夫论[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57.
[17] 刘向,葛洪. 列仙传 神仙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8] 王明. 太平经合校[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 李昉. 太平广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20] 林继富. 神圣的叙事--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11 17.
[21] 漥德忠. 道教入门[M]. 萧坤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71 72.
[22] 殷翔,郭全芝. 嵇康集注[M]. 合肥:黄山书社1986:145.
[23] 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4] 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M]. 孙昌武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6.
[25] 赵益. 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6] 费振刚,等. 全汉赋[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31.
[27] 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8] 余英时. 道统与正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型态[C]// 士与中国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6.
[29] A·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M]. 瞿铁鹏,张钰译.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397.
[30] 王瑶. 小说与方术[C]// 中古文学史论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0.
[31] 李剑国,陈洪. 中国小说通史·先唐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1.
[32] 董乃斌. 文学史学的创建和文艺学的离合[J].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5): 5 9.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18.
对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分析了在高校中,学生学费、宿费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及学生欠费问题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制度不健全、家庭贫困、就业因素、观望心理等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师道尊严”的传统受到了无情冲击。在商业化社会中,如何建立相互尊重的、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应是21世纪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