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国外发展理论依据其对发展本质的不同解答可分为四个阶段: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一维发展观、经济增长加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通过对其进行历史回顾、逻辑梳理、理论评析和深刻反思,发掘其蕴含的直接现实意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相反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应将以物质财富的扩张为中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尽快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本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佩鲁对发展观的反省与探讨──读《新发展观》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朗索瓦·佩鲁对单纯的经济增长观进行了如下批判反省:增长概念具有局限性;增长观忽视对“发展目标”的价值思考;依托市场的增长不能自发地惠及社会;依赖外援的增长只会使自己受制于人。他建构的新发展现是:发展是有前提的;发展应是整体的和综合的;发展必须是内生的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动态平衡过程;发展必须关注文化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由发展观打破了"以物为中心"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狭隘发展观旧范式,从自由的角度确立了一个"以人为中心",崇尚自由与发展的新型发展观,认为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发展的重要手段;自由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存在诸多思想相通和理论关联之处,自由发展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通过二者的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增强对自由发展观的深度理解,另一方面对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二战结束以来的五六十年中,人类围绕着“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发展观不断演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经过改善的“第二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第三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世纪之交的当代前沿发展观则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国外发展经验的简单承续,而是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辟概括使科学发展观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国际发展理念中融进了更加科学的内涵,提升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种提升集中体现在“三个创新”上:第一,创新“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第二,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三,创新“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6.
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是发展观的两种历史形态 ,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惟一目的 ,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一个经济过程 ,从而混淆了发展与增长的关系 ,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使人成了单向度的人 ,造成了发展中内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矛盾。而可持续发展观则是社会、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一种综合发展观。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既表现出在发展的内涵及其方式、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衡量指标、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区别 ,也呈现出在共时态上的依托性、在历时态上的相继性和重视经济发展的共同性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理论中 ,社会发展的尺度与代价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单纯以经济为尺度的发展观已没有市场 ,而社会发展观特别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任何发展都必然产生正反两方面的效应 ,发展总是与付出的代价相联系的 ,因此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不能离开发展的代价而孤立地去研究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独具特色的辩证发展观。将发展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整体性发展;发展具有国情特色;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及发展的实践准则。  相似文献   

9.
发展始终以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标准,发展科技、教育和进行制度创新的目的是要依靠促进人本身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以满足人的需要来看待发展,把人看作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发展的目的.这样,发展成为人类满足自身无限需要的经济无限增长过程.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发展观既与人们对影响发展实践诸因素的认识有关,也与不同时期对人自身的理解密切相关。可以说,西方现代发展观的演变过程不但是从单一经济增长向综合社会发展的转变过程,而且还是发展价值维度从客观物到主体人的转变过程,也是对人之理解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群体人,最后到个体人的转变过程。所以,与相应人之理解相联系的现代发展观表现为:经济人与经济增长发展观、社会人与现代化发展观、群体人与可持续发展观、个体人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不是等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人均产量的增长,而后者是指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进步。正确理解经济发展概念,有助于形成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2.
辨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它仅表示一种总量的扩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效益低下、消耗过高、环境恶化、分配不公等许多问题;而我们所要的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出现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4.
马、泰、印尼三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三国在20世纪70-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其社会发展呈滞后状态,即人口素质的改善、社会福利的提高、消除贫困的成就均未能跟上其经济发展步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三国政府未能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文革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3):12-14,63
制定合同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他们享有意思自治,但不能滥用权利,不能获得非法利益。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本文从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与功能、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订立和合同效力以及合同履行中的应用出发,阐述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本文也就如何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解释合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包容性增长:中国经济从量变向质变切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正当其时。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社会需要科学发展,需要"包容性增长",这很容易成为共识。因此,就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而言,关键是如何将这一概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中。笔者认为,倡导包容性增长需去经济增长的GDP化;践行包容性增长,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本;强化包容性增长需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包容性增长需要着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包容性增长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包容性增长需要始终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全面、相对深刻地理解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中国的意义:这是制定下一步经济发展战略的认识基础。对中国来说,保持较高的GDP增长速度有三点一般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追赶战略的实施;二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状况的改善;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同时它还具有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两点特殊意义。为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促进经济增长的思路必须调整,转变到内需、外需结合拓展上来。  相似文献   

18.
经济发展意味着财富增多,所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确立适合科学发展的财富概念。适合科学发展观的财富定义,要为研究如何为我国最广大人民带来发展和富裕服务。因此,需要用“人力财富”的概念取代西方经济学的“人力资本”概念;需要突破西方经济学仅从个人主观评价和市场交易角度说明财富的各种物质财富概念;需要破除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永恒不变、最有效率的制度财富概念。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追求和谐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是整个社会文化和谐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期工作。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是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必须贯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有影响的发展观大都产生于国外,而科学发展观产生于21世纪初的中国,堪称发展观演化史上的最高阶段.科学发展观涵盖了各个阶段发展观的所有主题内容,体现了这些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如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思想、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提升了发展观的实践价值.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中国的发展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开拓了中国新的发展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