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陈奇猷先生曾作文考证,结论是:“伊尹姓‘伊尹’,氏‘小臣’,亦作‘小子’,名‘挚’,出身为媵臣,掌庖宰之事,后为汤相,官称为阿衡”。(文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3期)我认为上述结论除了“名挚”二字尚可商讨外,都是错误的,今作考辨如下。  相似文献   

2.
伊尹是商代元老重臣,其过人的才干,喻示着其身份并非陪嫁奴隶,其出身的隐秘性,说明其可能来自外族。各地伊尹祠墓和伊尹耕莘等诸多遗迹,并不能以后世附会所能简单解释,而是族众分蘖繁衍的结果,都有着历史的根据。各地在伊尹文化的开发建设中,应当克服无序争抢心态,把握好“度”、“位”关系,如河南的伊尹故里,山东曹县的伊尹墓,山东莘县的伊尹躬耕处,积极鼓励就伊尹传说联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响伊尹文化品牌,才能有效提升地方文化实力,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3.
相士形象虽然在古代小说中大量存在,但以往很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实中国古代命相文化非常发达,它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相士形象在古代小说中也多姿多彩、成分复杂。明清之前小说中相士形象总体上显得苍白无力,情节模式单一;明清小说中的相士形象则逐渐变得丰满生动,其情节叙述在袭用传统模式的同时有了某种突破和发展。相士形象在古代小说中具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小说吸引力等重要的文学功能。他们在古代小说中的大量出现与时代、作家和作品等因素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千人伊姓     
祖先伊尹“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女千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这段文字出自《史记·殷本纪》,说的是夏末有莘氏人伊尹曾寻机当了商汤的厨师,以烹调之理暗示为政之理,深得汤的赏识和重用。后来伊尹助商汤灭夏,商初佐四代五王,成为上古有名的贤相。历史上有关伊尹的记载和传说很多,  相似文献   

5.
关于伊尹问题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尹是我国商朝具有弘毅之器的开国贤相。几千年来,人们对伊尹的名号、出身、如何就汤就桀等问题,争说不一。本文对此,试加考析。 一、名号问题 伊尹确有其人。“伊尹”二字,在甲骨文中屡见不鲜。有称伊尹为“黄尹”的,郭沫若释称“黄尹”即“阿衡伊尹”之意;有称“寅尹”的,古读“寅”亦如“伊”;有称“伊(?)”或单称“伊”的。据《甲骨文编》卷八·一第三四○页记载:“甲五六四伊尹,甲七四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铜鼓在四川南部南广河流域发展流传的历史表明 ,川南人是一支拥有巨量铜鼓的古代民族。珙县悬棺岩画中众多的铜鼓形象 ,是川南人铜鼓文化与悬棺葬俗交融渗透的历史记录 ,它们蕴蓄着人铜鼓文化的丰富内涵 ,积淀着人社会发展的原始文明  相似文献   

7.
论钟馗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馗形象是横跨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连接古代和近代社会文化心理的重要的文学形象,它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从神化的人到人化的神两大阶段.钟馗形象的演变过程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学价值,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魔形象的发展形成过程和中华文化中的社会文化心理、文化内涵、文艺审美的演变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庖丁解牛"的解说,历来多未得其真,这主要是因为对庖丁所说的"三年"、"十九年"两个数字的不理解。经辨析,《庄子》中此两数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历法知识,这是理解"解牛"之旨的关键所在,文惠君所得之意亦由此出。此两数字是用来讲明道修道的工夫,庄子借此"道数"以表达其养生之主旨及其天人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人鱼”叙事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鱼”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中一种蕴涵丰富的故事模式,“人鱼”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海洋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历时性演化历程,拓展和丰富了多方面的海洋文化意蕴,这是一个富有多层次价值的“海洋形象”和文化长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集中笔力,对古代哲理诗的本质和创作特点,作一个比较全面的探讨,但愿能稍稍有助于增进对古代哲理诗的理解和欣赏,有助于发展现代哲理诗的创作和批评. 一关于我国古代哲理诗的本质,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形象是古代哲理诗的躯体,感情是古代哲理诗的羽翼,哲理是古代哲理诗的灵魂。1、形象是躯体  相似文献   

11.
山东理工大学战化军教授的新著《管仲评传》(齐鲁书社 2 0 0 1年 5月出版 ,定价 2 0元 )一书 ,对管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该书对于我们今天全面地、深刻地认识和了解管仲及其《管子》很有意义。综观该书 ,堪称为近年来齐文化研究领域以至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又一力作。管仲是我国古代贤相的代表。在历史上将管仲与晏婴并称为“管晏”,在中国的整个历史长河中 ,管仲是古代贤相的突出代表 ,《韩非子·说疑》将历史上的“霸王之佐”排出了十五位 ,列在管仲之前的只有五位 ,即后稷、皋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其中后稷是周的始祖 ,是尧…  相似文献   

12.
试谈顺承句式的规范化问题柏恕斌,骆宝臻王充《论衡·订鬼篇》中,有以下两个表提承关系的语段:1、人病见鬼,犹伯乐乏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2、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  相似文献   

13.
上篇铁屋子的来历中国近代以前的文化思想的形象如何?我的回答是:明堂→暗室→铁屋子。就是说,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有一种十分有趣而奇妙的同构关系。而且,不同时代的文化造就不同形制的建筑,无宁说中国古代建筑物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形象。明堂,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的原型形象。据传说,明堂是黄帝时代的建筑。其形制  相似文献   

14.
对"庖丁解牛"的解说,历来多未得其真,这主要是因为对庖丁所说的"三年"、"十九年"两个数字的不理解.经辨析,<庄子>中此两数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历法知识,这是理解"解牛"之旨的关键所在,文惠君所得之意亦由此出.此两数字是用来讲明道修道的工夫,庄子借此"道数"以表达其养生之主旨及其天人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诉诸感性的,它们总是借助具体的形象反映生活,通过艺术的感染力量和美感作用影响读者。离开形象就没有文艺;离开对于形象的感受,也就没有文艺的鉴赏。文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文艺鉴赏必须从作品的形象出发,以形象给人的感受为依据。这是鉴赏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中国古代有些诗歌评论,是重视形象与感受的。它们不仅为诗歌创作总结了可贵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鱼在古代传说中呈现出两个基本特征:丑陋的外形,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人鱼肉——这都是西方美人鱼所不具备的特性。到了近代,日本人鱼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本“丑”人鱼转化为“美”人鱼的形象,并开始注入更多的人性化色彩,这明显是受西方美人鱼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伏羲是传说中的人物,他的形象是古人不断累造而成的。总的看来,时间越后,其说法越多,神话色彩越浓。新版《辞海》用“传说”的字样连缀了这样一则辞条: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亦称牺皇、皇羲。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  相似文献   

18.
《庄子·养生主》中讲述了“庖丁解牛”的典故,相传战国时期文惠君的门客庖丁善于解牛。庖丁训练有素,具有高超的刀法和技巧,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均合于音律,牛在顷刻之间倏然而解,令人称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剖析 ,并从含蓄性的产生根源、哲学基础以及形象构架作了具体深刻的阐述 ,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为 :形象的重叠、情趣的曲灵、语言的跳跃。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思想是其哲学渊源 ,含蓄性的形象构架是“象外之象”。最后论述了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含蓄的现实、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