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在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对信息技术学科建设和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具有“双重”重要影响。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决定了该群体在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中的特殊职业角色和使命。本研究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为主线,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内涵、结构现状、职业角色和职责范畴以及职业社会化等问题进行了尝试性“异位”思考,以期对改善信息技术教师的社会认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本文在对地方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几个环节做了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今天 ,中国农村教育观正经历从“工具论”到“本体论” ,即从“功利性”到“教育性”、从视教育对象为“手段人”到“目的人”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质”的变革。这一历史进程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 192 1— 1977年 ,为农村教育受“教育工具论”主导 ;第二个时期为 1978年之后的 2 0年 ,“工具论”遇到挑战 ,但仍没有摆脱“教育工具论”的制约 ;第三个时期为跨世纪时期 ,农村教育开始向“主体论”回归。农村教育从“阶级斗争的工具” ,到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与能力”作为根本目的 ,这是农村教育从“功利性”到教育性回归的质变 ,是中国教育的跨世纪觉醒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心理教育活动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经历了从“心理治疗”到“心理咨询”再到“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三个阶段。在这里 ,笔者着重研究人本主义及行为主义和孔子的心理思想。它们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愈来愈多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快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下启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在民国风雨动荡的38年中,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民国前期的发轫与渐进、民国中期的发展与改革和民国后期的调整与拓展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并体现出以改革学制系统和重视义务教育为政策制定与选择的根本路径.同时,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框架体系日趋完善,并且始终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首要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1977年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方面先短暂推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以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体制,接着进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或“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改革与调整,后推行“以县为主”、“管办评分离”的改革。这些改革特别是1985年到2000年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出现的问题比较严重、留下的教训比较深刻。根据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中国未来还需要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基础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改革:辩证地认识改革及相关问题;遵循教育领导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类改革;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管理环节;适度分权,将该下放的责权下放给相关的管理主体: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全县教育的责和权;给学校较大的管理权力特别是办学自主权;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稳定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改革、发展、稳定。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稳定又处于重要的位置。邓小平稳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具有时代性、全局性、辩证性的特征。邓小平稳定思想是事关中国发展建设的战略思想,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和国际环境的稳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坚持和实践了邓小平稳定思想,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稳定思想。  相似文献   

10.
[提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族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导下构建民族基础教育管理体系(1949-1980年)、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健全民族基础教育补偿体系(1981-1991年)、以实现“两基”为前提构建民族基础教育法治体系(1992-2001年)、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要方式构建道德教育体系(2002-2014年)、以特色发展为工作重点挖掘民族基础教育文化体系(2015年至今)五个阶段。呈现出从“补偿体系健全”到“文化体系挖掘”,坚持“优惠与特色”为主要特征的“政策—理念”演进逻辑;从“教育规律遵循”到“民族政策贯彻”,坚持“教育政策贯彻与民族政策宣传”并重的“政策—环境”演进逻辑;从“管理体系建构”到“法治体系完善”,坚持“政府主导,民众参与”为特点的“政策—行动”演进逻辑。面对新时代背景与发展机遇,民族基础教育政策要坚持特色发展,引导政策理念向“文化性与人本性”的回归;遵循政策规律,创设“教育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共显的政策环境;坚持良法善治,采取“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的政策行动,助推民族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英汉委婉语、禁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们是语言文化联系非常紧密的部分,许多深层文化通过委婉语表达和传承,英汉委婉语、禁忌语表现出两民族趋善趋美的一致性,但同时也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差异,通过英汉委婉语、禁忌语的比较来传授文化,是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批把亦作枇杷即琵琶,周武帝时龟兹人已来中原弹奏。汉武帝时马上弹之以慰公主,东汉时已司空见惯。唐代琵琶种类较多,高手迭出,许多诗人咏过琵琶,尤其是元、白二人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琵琶声的多变及演奏者的高超技艺,声情并茂,使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然而元诗在心理刻画及人物情态的描绘上不如白诗深刻。白居易写过《昭君怨》,昭君与琵琶难解其缘,但正史记载与诗词戏曲多有不同,马致远的《汉宫秋》中描绘的琵琶是元帝与昭君相见相爱生死离别,贯穿前三折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具。他还写过《青衫泪》,根据《琵琶行》生发而成,将琵琶女坐实为裴兴奴,考兴奴实有其人,与琵琶名家曹纲(刚)时被称为左、右手,有记载曹刚弟子弹琵琶能吸引"方响"从塘里飞到岸上,足可佐证裴、曹弹奏水平之高妙。  相似文献   

16.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从人的情感出发阐释礼的起源。他提到的人类情感,只不过是人类情感中的一个特殊部分,基本限于家族成员之间。孟子认为,人心中不但有以孝为中心的恻隐之心的体现———仁,而且内含着调节社会生活关系的羞恶之心的体现———义。孔孟都意识到人性的体现会遇到矛盾冲突,但孟子更加注意到道德心理引发的道德行为之间的矛盾,他对仁与义的冲突进行了正面讨论。孔孟都认为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对自身有更高的反思,但同时也意识到必须对天道加以思考,它表明儒家道德践履所遇到的矛盾还需要有超越人的道德心理,去思考更加广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佛、道与老庄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玄学立足于《老》、《庄》讨论有无之辩、言意之辩、名教与自然之辩 ,并通过解注和阐发《老》、《庄》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学畅论道、无 ,且以道、无解空和法性等 ,依附于老庄与玄学而得到诠释 ,并逐渐中国化。道教以“道”名教 ,列《老》、《庄》为其经典 ,其人生炼养术多为老庄虚静、无为等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