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脚”字含义(包括汉字“足”和英语foot)的转喻和隐喻现象。从转喻的认知模式来讲,脚可以指代人,代情绪,代动作和功能。从隐喻的认知模式来看,脚的隐喻含义主要是基于其空间概念的延伸和脚的动作。  相似文献   

2.
以往的新词研究主要侧重于构词法及新词产生的外部因素,但较少系统地从隐喻认知的内部角度来研究英语新词.文章主要探讨隐喻与词的意义及隐喻认知机制下英语新词的产生,分析隐喻认知机制下英语新词的发展,来揭示隐喻不仅在英语新词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甚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手段,身体是原始思维的起点,二者结合形成的人体隐喻贯穿于人类认知建构和发展进程的始终。身体部位“胸”是人体躯干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以此为源域的隐喻建构在汉英语中广泛存在。研究以CCL和COCA语料库搜集的“胸(breast)”隐喻词簇的语料为基准,对比分析相关表达,发现汉英语言立足共同的具身性认知,共享四大“胸/breast”隐喻意象,即悲痛懊恼、感情居所、空间位置和身体器官;基于文化脚本的宏观差异,汉英语料亦体现出气度隐喻、器官辐射范围和动作隐喻等区别性用法。  相似文献   

4.
莫言小说《酒国》是一部关于酒的小说,大量运用了富于想象和感官刺激的隐喻,给读者以“陌生化”的艺术体验。葛浩文在翻译该作品时,充分理解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技巧,顺应了隐喻的认知思维方式,对小说中的隐喻性表达做了认真巧妙的处理,进而再现了原作“陌生化”艺术手法。文章以葛译《酒国》中“酒”的隐喻翻译为切入点,结合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理论,探讨葛浩文英译小说中隐喻翻译的理念和方法,以期能为小说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更好地欣赏葛译小说的翻译过程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中英媒体对“一带一路”概念域认知存在差异,为理解中英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报道隐喻思维凸显的认知构建和映射的文化连贯性,文章选取中英代表媒体“一带一路”新闻标题,结合具身语言认知和概念整合理论,具身对比分析新闻标题隐喻思维概念整合的认知凸显过程。新闻英语文本经验痕迹最大可能激活具身认知感知动觉,从视、听、动觉感受凸显的认知差异,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生成和使用提供充分条件,实现语言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落地。   相似文献   

6.
基于语料库在线检索程序Sketch Engine词汇特性素描功能,构建英汉以“梦”为目标域的动词性隐喻概念模型,并结合“临川四梦”张光前英译本中“梦”的隐喻,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发现:1)Sketch Engine词汇素描功能可有效识别不同词汇搭配关系,进而归纳得出动词性隐喻模型;2)目标域“梦”英汉隐喻模型内隐源域主要包括运动体、有价物、易碎物、事件、人/动物五类,其中运动体源域所占比率最高;3)针对文化特征明显的动词性隐喻表达,译者趋于规避隐喻机制内隐的名词性源域,试图为英语母语者塑造更好的审美效果。基于认知隐喻理论,定性定量研究中国典籍的英译有助于向西方展示中国独特的认知识解方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本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经济类语篇常运用大量的概念隐喻来映射一些较为抽象的经济概念和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用大量英语实例分析了概念隐喻在英语经济类语篇中的三种表现形式:空间方位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阐述了它们的认知功能、语言学功能、修辞功能和社会功能等。为了使分析更具说服力,文中的英语例句均被翻译成汉语。概念隐喻不但为人们认知经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得英语经济类语篇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人类的概念系统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植根于文化,是研究语言表达中文化信仰的重要来源。从汉语和英语报纸中选取了约300条新闻报道,基于这些新闻报道的真实语料来比较当代汉英婚姻隐喻表达,旨在通过分析汉英婚姻隐喻来揭示中英两国人婚姻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活动,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其中空间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形一背景分离原则是人类对空间认知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人类对空间语言认知,形成空间语言概念的一项基本原则。文章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运用认知工具“意象图式”,通过对英语介词under所体现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对under空间意义的认知过程,分析了这些空间意义扩展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过程可以看做是认知的过程,意义的理解是基于认知心理的基础上的对原语的认知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隐喻与经贸英语的翻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运用原型理论对经贸文本进行了分析,强调在翻译中注意原语文本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词汇、语气和格式。隐喻是理解经贸文章的基础,经贸英语因其特殊性而使用隐喻结构,所以在翻译中要准确理解和体现原文的含义就要很好的理解原文中的词汇隐喻,力求达到原文和译文词汇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对应。  相似文献   

11.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人类的“愤怒”情感隐喻概念不仅可以用语言来表征,还可以用诸如声音符号、颜色符号、体势符号、行为/事件符号等其他模态符号来表征。在认知理据和认知模式上,真实世界中的“愤怒”与基于语言、漫画、动画片研究的“愤怒”不完全一致,如“白脸”在基于后者的研究中无法找到理据,“愤怒”也不总是出现已有认知模式的“失控”状态,也可以从一开始就是“平静的”。  相似文献   

12.
诗的语言是文学语言中最美的,而诗歌的优美和内涵往往依靠隐喻得以实现.隐喻在诗歌中发挥着修饰功能、陌生化功能、认知功能等.本文意从隐喻在英语诗歌中所发挥的功能入手, 探究如何理解和把握英语诗歌,展现它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具身认知框架下的概念隐喻理论,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抽象情感词加工的具身认知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二语情感抽象概念存在“积极在上,消极在下”的垂直空间隐喻映射;(2)不同水平组对二语抽象情感词的加工成本存在不对称性;(3)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效价的抽象情感词加工成本趋异。实验结果证明了情感抽象概念能够通过隐喻的方式建立与感知运动信息的联系,情感模拟对二语抽象情感词的加工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和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法律语言的影响也是深刻的。通过对法律术语隐喻剖析,我们根据隐喻术语始源域的概念特征对英语法律术语进行分类。对隐喻的认知分析后,我们发现法律英语术语隐喻同时也存在其局限性。据此,我们最后讨论隐喻对法律英语教学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汉语“打”和英语“hit”的意义领域的比较,以期揭示它们众多义项的隐喻拓展轨迹和隐藏在语义转移现象背后的人类共同的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们发现,汉语的“打”的义项沿着几条路径展开的,可谓是在“引申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而英语“hit”的隐喻拓展的路径是比较单一的,一直没有远离“打”的本质特点。汉语“打”和英语“hit”这一组对应词实际上存在太多的不对应。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分析了英语介词on,over和above表达“在…上” 的空间意义及隐喻拓展时的区别,并提出了介词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英文时间表征的对比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时间的似真表征和隐喻表征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汉语和英语时间表征上的异同。操汉语的人是基于客观真实时间顺序和主观想象时间顺序来构建其句子和概念的,其时间表征多为似真表征方式,英语里虽也有某种程度的似真表征,但说英语的人更多的是依据形态语法和抽象原则来表征时间关系的;时间的隐喻表征在两种语言中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别,这主要源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8.
提出基于Mandelblit的“认知翻译假设”的隐喻翻译的认知框架,根据真实世界和文化经验映射的两个认知模式讨论隐喻翻译。按照认知法,这两个模式为“相似映射条件”和“不同映射条件”。此框架的核心是基于如下假设:两个文化以相似方法将经验概念化越多,第一个策略即“相似映射条件”就越适用,翻译任务越易;不然,可采用第二个策略,翻译困难增大。  相似文献   

19.
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的实质就是把熟悉的认知域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中,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的事物。“心”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英汉“心”的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词汇隐喻认知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映射路径很多也是相同的。但汉语中“心”的映射面要广得多,构成的词汇也多,而英语中“heart”的映射面相对较窄,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两个民族的经验基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隐喻具象。  相似文献   

20.
将认知分析应用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隐喻中。将根据意象图式和隐喻过程中所涉及的映射的认知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隐喻。莎士比亚利用意义的复杂性,使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创造了常规、非常规甚至是创造性隐喻,尤其是此悲剧中的“自然”和“身体”隐喻的概念。分析显示,我们不少日常概念可为常规隐喻所组织,而文学话语中的新鲜隐喻可分析为常规隐喻的新引伸和新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