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不仅仅是一种事实,而且也是一种话语争夺的过程;因此,全球化其实是开放的,是可以根据中国的文化政治需求和国家利益予以型构的。只有树立开放性的全球化观,我们才能为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进而为影响和重构当下的全球化进程与方向作出我们的贡献。在全球化时代,实行中国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既是实施大国战略这一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加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步骤;同时,对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解释则为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能。然而,中国社会科学在学术旨趣上的西方化倾向和学术研究上的学科化倾向却严重制约着中国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根据中国的学术判准,以问题导向的无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使中国社会科学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的历史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学术界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认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是西学跟进后近代才有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各学科来自于西方,发轫于西方,包括“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诸名词,都是从西方学者那里翻译过来的舶来品,中国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很少有自己的话语权.由此,中国社会科学有没有历史可寻的问题便毫不留情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针对以上问题,对中国社会科学进行历史追寻,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寻求困惑我们多年的答案,还社会科学在中国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于西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它是对西方世界的一种思考方式,如果不加批判地借用到中国来,就有可能在解释力上产生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采取双重阅读的方式对西方理论进行解构,看到其合理与不当之处。通过双重阅读,我们有了建立“中国学派”的自觉,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建设的实践是“中国学派”生成的重要渊源,利用这些渊源形成理论硬核,才可能启动理论发展的过程。在启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实践”这个概念可以作为“中国学派”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业已获致了很大发展,然而自加入WTO进入世界体系以来,中国即处于一个全球化中的改革时代,因此,需要重新思考中国在世界结构中的命运问题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的自主性问题.就当下中国社会科学的使命而言,我们不仅应当对当下世界结构中的中国进行切实的研究,而且应当使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化.然而,当下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中的"西方化倾向"以及"唯学科化倾向",不仅可能导致中国社会科学在研究的过程中丢失中国,而且可能肢解中国,因此,中国社会科学应当在研究当下中国的基础上,贡献出我们自己的"根据中国的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5.
试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进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本土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 民族主义关怀———本土化研究兴起的大时代背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殖民体系的迅速解体 ,各“边陲”地区在政治上觉悟、民族独立的同时 ,“文化自尊心”也日渐觉醒。他们开始彻底放弃在本土文化的废墟上移植西方文明的梦想 ,转向了以本土传统的积极扬弃与民族特色的自我标识为中心的文化重建。面对现代经济下的西方文化的新一轮扩张 ,有关研究者以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 ,积极审视“舶来”的西方理论、概念与方法 ,力图“从本土的文本文化和本土受试者的身上挖掘出可以和西方抗衡的本土社会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具有决定经济发展、调控政治发展、主导文化发展和推动人的现代化的重大作用,现代化所 以没有首先在在中国产生和实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社会科学的停滞落后和失误。因此要加速当代中国现代 化进程,必须大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实施以社会科学率先现代化来带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王向民  陈立业 《社会科学》2023,(7):178-192+121
“大一统”本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常识概念,但是,随着中西学术交流的深化,新史观的输入,其渐成解构对象。而今,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的加快,它再次成为中国政治话语的建构性概念。近年来学术界热议的“大一统”研究,其内涵、研究历程、概念重启的缘由需要进一步厘清,也需要回应诸多理论挑战。现代政治思潮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构成传统概念再诠释的政治与学术边界,也赋予其新的政治意涵。近年来的“大一统”研究实质上是对“何为中国”的现代政治知识回应,是中国国家理论的构想,“大一统”的知识论证有赖于“现代中国”的理论想象。  相似文献   

8.
邓正来 《学术界》2006,(5):120-125
中国社会科学必须确定自身的自主性,必须在关系自身独立性的问题上拿出强硬的科学态度来,必须以各种制度化的学术生产和再生产机制的建构为前提。在我们充分肯定中国社会科学于“学在民间”这一路向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还必须高度警省中国社会科学于“学在民间”这一路向上的发展运动在打破原有知识制度安排之时是否有可能自我建构起另一种极其封闭的知识制度安排,甚至这一知识制度安排本身便为某种非自主的取向所支配。因此,在我们凭靠“学在民间”运动追究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方向的时候,绝不能忽视对这一运动本身方向的追究。当然,这已经是我们对一个新的学术时代的期盼了。  相似文献   

9.
我们几乎总是用英国18世纪形成的概念、理论、范式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和实践,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总会不断地遇到矛盾;当我们遇到矛盾的时候,总是认为一定是我们自己的经验错了。我们很少会去怀疑理论本身,我们很少会想,用这些概念来分析中国可能会有什么错。我们有没有想过,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是不是一定要用英国式的工业化这种方式来组织?是不是就有可能,问题不是出在经验、实践上,而是出在理论、概念上?我们今天有没有可能再次回到当年《实践论》提出的问题,或者就像歌德“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那句老话说的一样,不是实践本身错了,而是概念、理论有问题?更重要的是,也许不是错不错的问题,而是那个滋生理论的经验基础和我们的现实实践差得太远,而这个现实实践本身其实是完全可以产生出别的理论、别的概念、别的阐释框架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正面临着“双重失语”的困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话语体系的有关概念、范畴和术语等基本概念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需要从树立问题意识、传承民族文化和把握时代精神等三个维度,开展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创建。  相似文献   

11.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仅指“加速”,更指“高质量”和“高境界”,因此需要方法论自觉。其中核心环节就是学界要站在“中国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方位上,明确肩负新时代根本性使命,即深刻梳理和总体反思西方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研究范式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谱写新篇章,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社会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文人志士为了救国救民,在译介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开始译介西方社会科学并涉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真正有系统有目的译介马克思主义肇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早期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探求西方社会科学理论时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并大规模译介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中国神话研究史的回顾反省,借鉴西方原型批评关于神话文学移位学说的理论,以及西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主题学的研究方法,从构建中国式神话研究体系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神话研究领域以“中体西用”取代“西体中用”的理论设想和具体操作程序,希望引起学界关注,扭转中国古代神话研究的角度和视野,把中国神话的历史学、宗教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拉回到文学研究的本体中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经过一百年的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主体。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对先行学术、思想、文化的重新估定。为中国构建一个新的知识系统,一个新的范畴、概念、词语乃至范式体系,给中国的救亡图存,给中华文明的转型,给中华民族的复兴,给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方案。社会科学家则是中国社会科学诞生与发展的直接承担者。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也是社会科学家队伍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理论自觉与当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的凸显,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强音,但却因理论能力、学科壁垒、视野局限等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理论自觉,因此,应积极推进从学科建设为导向的研究模式向理论自觉为导向的研究模式的转变。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自觉的根由在于,中国道路或正在生成的中国模式与同样变化了的世界历史时代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新的把握与阐释。中国道路是现代中国选择并借助于马克思学说所成功开启的世界历史的新的展开方式,是一条异质于西方资本主义、物化逻辑及其民族-国家模式但又展现人类未来文明方向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的现代转化是本质同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从问题意识到理论自觉转化的结果。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更为复杂的时代课题,尤其需要理论自觉,并在创构与中国道路及其中国模式相匹配的实践哲学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6.
李长春同志近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对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提出了理论建构与学术创新的明确任务和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的重要意义,以宽阔的理论视野和创造性的学术建构,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打造、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抽象系统和解释系统与经济学社会科学最早是孕育于道德哲学之中,只是到了近代,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才逐渐从套用道德哲学来研究社会和套用哲学本体论以及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窠臼中脱胎出来,形成了社会科学自己的研究社会的方法。在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大体上分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以及解释学、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结构──功能主义、社会生物主义六大“范式”。从逻辑上看,社会科学具有了独立性,是由于社会科学对社会进行研究的方法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社会现象是什么?力图把社会规律…  相似文献   

18.
黄宗智 《文史哲》2023,(2):153-164+168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二书确定了我的学术研究方法,即以翔实可靠的经验证据为基础,采纳多种理论传统的洞见。由这样的学术研究,我得出一个关键性认识,即中国的经验实际相对西方理论来说多是“悖论”的,于是我试图探寻、建构更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概念,因之产生了如中国农业与农村史研究中的“没有发展的增长”“内卷化”“实用道德主义”,中国正义体系研究中的“实用道德主义”“实践社会科学”等新的关键词。沿着这样的认识思路,我提倡创建新型的“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即我们要从经验/实际/实践出发,而不是西方单一面向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意识形态的建构出发,来认识,不仅是中国,更是西方本身,由此来建立新型的、符合实际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  相似文献   

19.
向燕南 《学术研究》2005,1(4):56-62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与陷入低潮的革命运动形成反差的是,一场以探求、译介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重心的新社会科学运动陡然兴起。这场新兴的社会科学运动,一直持续到了1930年代中期,形成继新文化运动后又一场有影响的文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这一时期社会科学的发展,一些重要的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都获得了长足进步,构成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20.
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数字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其中既包含了“数字中国”概念的学理性问题,也包含了“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性问题。因此,探讨如下问题对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数字中国”这一概念展开分析,研究“数字中国”的概念源流,并以此作为“数字中国”概念的分析背景;其次,研究“数字中国”的范畴演变,重点分析“数字中国”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再次,研究“数字中国”的框架逻辑,以此解释如何建设“数字中国”;最后,研究“数字中国”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分析“数字中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讨论,不仅可以对“数字中国”产生更为科学理性的认知,也有助于把握“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