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之交,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作家群里,湖畔派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诗学理论开一代诗风,深刻影响了他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诗人.华兹华斯的诗篇从赞美自然入手宣传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提供了崭新的理论依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华兹华斯以其伟大的诗歌成就,对英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华兹华斯不仅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抒情诗人,也是有着自己独立诗歌观念的诗歌理论家.华兹华斯主张诗歌的情感、题材、语言和创作目的都要以"快乐"为起点和终点,"快乐"成为其诗学中的核心理念,这就构筑了他独具个性与魅力的"快乐"诗学.在这种诗学观念的指导下,华兹华斯的诗歌充满了一种崇高的自然与人间之爱及其独到的伦理内涵,成就了其诗歌在英国乃至世界诗歌史上的地位,并对当今世界的诗歌与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既是一种创作手法,也是一种文学思潮.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呈现出某种多样性.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兼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批评二集>中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和雪莱.从中可以看出阿诺德的"诗歌是人生批评"的文学理论的具体运用,以及他为实现"文化、人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完美"这一终极目标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诗人,“湖畔派”的主要代表。1798年,他与柯尔律治合作出版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大力提倡浪漫主义诗风,一扫古内主义诗歌的陈词滥调,以和谐的旋律,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给诗坛吹入一股清新的风。他的诗歌对开创一代诗风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华兹华斯一生酷爱自然,1770年,他出生在英格兰西北部坎伯兰郡的科克茅斯,在17岁进入剑桥大学前,从未离开过湖光肃穆,山色秀美的“湖区”。大自然陶冶了华兹华斯的性灵,华兹华斯以纯真  相似文献   

5.
以艾略特为代表的一些批评者对华兹华斯的个人主义倾向持贬斥的态度.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强调想象和感情,其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均表现出对个人的关注,与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个人主义有着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华兹华斯以诗人的身份,从诗的宗旨等诸角度诠释了个人主义思想,展现了诗人在工业化革命时期对个人主体性的关注.理解华兹华斯的诗学主张和诗歌实践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对理解华兹华斯甚至整个浪漫主义诗歌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 《黄水仙》(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见于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用书《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吴伟仁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作者是著名的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他与另一浪漫主义巨擘柯勒律治合作,于1798年出版了《抒情歌谣集》,拉开了英国诗歌浪漫主义革命的序幕。在这本诗集里(绝大多数系华兹华斯的诗  相似文献   

7.
很久以来,人们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山宗师--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认识大多局限于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多人把他看成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隐者.而笔者认为,华兹华斯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人文主义者,他诗歌中所蕴涵的浓厚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崇拜自然、赞美自然;强烈谴责工业文明对人身心的损害;强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人们对他在生态方面的贡献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上述三方面考察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意识.这些诗歌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破坏环境的痛恨;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生态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强调感情和想象的力量,善于描写平凡、质朴的田园生活,探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隐蔽的内心世界拓展人类情怀,给读者智慧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反古典主义专事描写崇高题材的风气,主张诗人取材于日常生活,抒写平凡和熟稔的题材。还主张以口语入诗,使诗歌接近生活真实,富有生活气息。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开拓了诗歌的创作领域,扩大了诗歌鉴赏者的队伍,使当时英国的诗风为之一变,影响所至,遍及欧洲大陆。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他编选的《华兹华斯诗歌》的序言中把华兹华斯列为仅次于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英国最伟大的诗人。本文仅就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谈一点自己粗浅的体会。十八世纪末,古典主义文学在欧洲仍有很大势力,它提出的一套法规戒律对当时人们的鉴赏趣味和美学观念产生很大影响。古典主义诗学特点之一就是对诗歌语言的严格限制,规定写诗须用雅字,避免俗字。“狗”为俗字,不能入诗。如想变俗为雅,则应写为“人的忠  相似文献   

10.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他忘情山水,同情百姓,崇尚自然,又赋神于自然。他的诗歌用词简洁,意象鲜明。蒙太奇的手法在他的诗歌中被运用自如,流畅的意象转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充分表达了他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以诗译诗与借形传神是卓振英《楚辞》英译文的特色。译者进行总体审度和合理调适,借用传统英语诗歌的四行诗体、双行偶韵诗体、三行诗体、五行诗体、十行诗体以及半格律半自由诗体等形式,努力再现《楚辞》的意境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译入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理念,这在深层次上是因为这种形式借鉴对英语世界读者更具亲和力,它是沟通译入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纽带。  相似文献   

12.
中西诗歌翻译的改写与诗体移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演论》的译者严复提出"信达雅"历经百余年,文学翻译评论家成仿吾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两种方法,以庞德为代表的中国古诗词英译实践,以卞之琳为代表的英诗汉译,都在不同层面上追求忠实于原文。优秀的创造性翻译(改写)的汉诗英译,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巧妙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采,并影响了美国诗歌创作;以似致信的英诗汉译法,忠实地再现原诗格律形式与意义,发挥汉字在诗歌表达上所具有的意象和音律上的优势。中西译诗的成功案例均展现了原诗精髓:以诗译诗,气韵神采,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3.
英诗汉译中语词、形式与意境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诗歌的生命,营造意境,乃是中外诗人在创作时苦心追求的最高境界。如何转移、转达和保留这一境界,也是经常困扰诗歌翻译工作者的问题之一。在英语诗歌汉译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因词害意、因形损意的现象。文章就英诗汉译中语词和形式的选择与意境再现关系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胡适倡导白话诗,源于他对中西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创造。但就诗歌理论而言,白话诗更多地是与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湖畔派诗歌等西方资源有着明显的关联。在诗歌语言上,华兹华斯主张“散文的语言”,胡适强调“自然的音节”。文章通过对前述两条诗歌主张的对比分析,论证了胡适白话诗与华兹华斯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意象派诗歌是英语诗歌中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诗",但是只是对格律体英语诗歌作了并不极端的文体改良。由于意象派诗歌运动发生时先于中国的新诗革命,并在二十年代持续发展,对此期的中国新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新诗革命,还影响了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新诗。意象派诗歌不仅促进了汉语诗歌的非格律化,特别是新诗革命时期中国的白话诗改革者出于政治及文化革命的需要,有意识地夸大了意象派诗歌对格律诗体的革命性,也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新诗的过度口语化和诗体形式的过度散文化,对诗的排列的重视和意象的运用都使新诗更有诗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丝蒂薇.斯密斯的诗歌《不是在挥手而是在没顶》的后现代主义研究空间,结合后现代主义的诗歌理论,采用文献综述与文学批评的方法,从人物形象、诗歌意义的多解性和诗歌的语言游戏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诗歌的不确定性。斯密斯以不定的、开敞的诗歌形态和独特的话语模式催生出主流社会之外的鲜活的生命。她的诗风不仅消解了传统单一的诗歌风格,还预示了英国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诗歌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其长达6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写出近百首不同题材的诗歌。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抒情诗在主题、抒情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通过作者由不懂哈代到读懂哈代直至回味哈代这一过程主线的描写,分析阐述了哈代抒情诗及其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诗歌的语言设计是特别的,艺术的,具有张力的。诗歌本身就要求诗歌语言承载或可以承载作为诗歌语言张力代表性元素的丰富意象。区供教授的诗歌《对话》(Dialogue)讨论了诗歌语言的选择和设计,特别是虚词或模糊语言的频繁使用,使得诗歌语言较其它文体语言更具有模糊芙学的要素和张力。即使表面没有意象的诗歌,有时恰恰也可以承裁或通过诠释承载更加丰富的潜在意象;这种现象取决于诠释者/读者/译者如何根据自己的个体经验具体诠释或翻译来填充诗歌的意象虚位。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海德格尔揭示了在贫乏时代,荷尔德林诗在克服语言的技术化,把语言保存在其纯粹性之中,实现诗与思的合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诗作为接受的尺度,意味着思想对语言的倾听.诗人是存在之家的守护人,只有在语言家园中,才能实现诗意的居住.  相似文献   

20.
对王维和华兹华斯诗歌作品进行了比较,总结出二人诗作在题材、意象、语言特色及作诗技巧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旨在增进从属于异质文化的诗歌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与交流。这种研究对于跨文化诗歌艺术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