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但在传统的现代化追求中,却导致了人的价值的失落,造成了现代性的悖论.实现入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优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在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中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规定性,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同时,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人的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体内容、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因此,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性。社会主义社会应是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内容。在新世纪,我们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新历史条件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及功能认识模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确立以政府为主体,法律主体、企业、社区和学校等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协商对话的多元主体格局,借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使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能够在一个协调、稳定、健康的环境中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试论“三大改造”的失误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大改造"在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两个层面的把握上有着一定的历史的欠缺,轻"主体"而重"两翼"的实践使人们在长期的现代化进程中迈入了重社会主义而轻现代化的误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主义现化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导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主要的要素。发展生产力离不开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更要把人的现代化放在首位。因为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和实际承担者,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人的现代化程度实际上已成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需要具有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不仅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而且在社会主义新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即在充分肯定和尊重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现代化提升。"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意蕴体现在它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调动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在现代化建设中只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才能正确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如果说,在创造已往历史的活动中,人民群众还缺少某种程度的自觉,那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过程,就不能不是自觉的了.因此,在当前改革、开放、搞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我国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生义现代化的斗争中,重视和发挥人民  相似文献   

8.
广东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关键.因为人的现代化是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性要素和根本性要素.广东3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广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应当高度重视人的现代化.为此,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的现代化,高度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化,高度重视干部思想道德素质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儒文化,即以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所创立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两千余年来,对整个世界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世界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它早已成为对绝大多数人都有着或轻或重影响的社会文化.目前,中国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而把中国社会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儒文化在中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代是从遵义会议到新中国成立,以延安13年为主体的完整时代.延安时代干成了看起来干不成的事业,积累了治党执政的丰富经验,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占有突出地位.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深化延安时代研究,对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资政育人"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诸如农民市场主体地位脆弱 ,农民收入增长迟缓 ,农民内部矛盾显化 ,组织程度弱化等等 ,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在坚持党的各项农村基本政策的前提下 ,实行科教兴农 ,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维护和加强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法制建设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是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精神灵魂,社会主义文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社会主义文艺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现代化的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但彰显了中国人民这一我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的力量,更丰富了我国文化现代化的多样性色彩。其突出表现在对于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与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满足上。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还应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比如需能更为及时地回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新课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文艺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如其提纯转化人民美学的能力、与时俱进中国精神的能力,特别是其融合现代新兴媒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把农民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来认识和把握,把尊重农民自主权、维护农民自身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是被建党90多年的历史所证明的正确选择,是被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实践所证明的成功经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程中,农民作为我国社会主体这一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农民问题仍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基本问题,仍然需要坚持"以农为本"的政策思想。  相似文献   

14.
建党百年来,农村社会治理主体伴随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多元协同共治主体、乡村振兴新时代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统领的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4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始终遵循党的领导与农民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演进逻辑和党的政治引领与农民自治实践相统一的行动逻辑,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演进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就是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表现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动力来自于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是要通过制度上的创新和完善,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大力培育公民意识,塑造成熟的社会主义公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人民群众良好的公民意识,塑造成熟的社会主义公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分析了我国公民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提出从开展公民主体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公民责任义务意识、公民法治意识、公民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入手,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看 ,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 ,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 ,即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邓小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定位 ,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深化和推进。毛泽东的艰辛探索—邓小平的成功实践—江泽民继承创新的轨迹表明了中共三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已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探索,是一个不断超越、与时俱进的开放历史进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性体现了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作用和党的宗旨与初心、使命等,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以及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形成过程中还具有合目的性。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根本目的。这种目的性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和目标指向,体现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坚持的基本价值准则和根本目的。总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合规律性证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性,合目的性证明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性,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更为错综复杂,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更加激烈,可以说,当今世界相较于任何一个人类发展阶段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最为复杂的,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时代,要在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及其内在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政治保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磅礴力量;坚持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取向,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本价值准则;坚持发展和改革创新,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国家治理效能和效力得到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9.
人民主体思想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习近平人民主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一脉相承,它至少包括价值主体、动力主体、权力主体三大哲学维度。价值主体之维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动力主体之维体现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和依托,权力主体之维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本质的正确定位,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