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30年代,南京中医界倡导中医学革命,强调以中医为本位、中医药并重、中西医两种学术体系平行、可平等对话,号召中医担负“会通”责任,建立中西医比较观,实现中西医融会贯通。此外,南京中医界正视中医理论之不足,主动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希望用科学方法整理中医学术体系,使中医成为独一无二的医学。这是南京中医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西与西医的交锋对抗中,既立足传统,又寻求合作的一种文化调适。  相似文献   

2.
中医理论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哲学内涵,概念抽象、宏观,无法找到物质基础,也难以量化。中医无论是通过西医学等的还原法还是系统论等的综合法都难以实现现代化,这是由于中医自身固有特质使然。从中医发展史看,无论是中医界、中西医结合界还是其它学科界的研究成果均未见到有现代化的迹象就是印证。  相似文献   

3.
为系统评价医学模拟教学法在外科学基础教学中的效果,选取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模拟医学教学组,两组接受同样的理论大课讲授,但按照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练习。通过平时成绩、实践考核以及理论考试等方式评价学习效果,并采用不记名在线调查了解学生对能力提高的认可程度。结果显示, 两组学生平时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医学模拟教学组平时操作成绩、期末实践成绩、期末理论成绩以及学期总成绩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法组(P均<0.001);医学模拟教学组学生在掌握医学操作方法、提供接近临床实际体验、对知识/技能掌握更加牢固、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减轻面对真实患者的学习压力以及增强以后处理类似情况的信心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组(P均<0.05)。医学模拟教学可以显著提高临床医学生外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并能提升其对外科实践的理解、掌握以及学习信心等。  相似文献   

4.
学理讨论,还是生存抗争--1929年中医存废之争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29年的中医存废之争,不是简单的学理讨论,而是中医界为谋求自身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抗争。这场论争不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之是非,而是扩大到思想文化范围,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层面。尽管中医之生存危机并未根本消除,但在中西医两大阵营对峙、冲突与融合、调适过程中,中医逐渐走上了自我革新与科学化之路。  相似文献   

5.
隋唐佛教医术不仅对医理有着深刻的阐发,而且对人体疾病的认识也比较全面,也正因如此,隋唐民间对佛教医术有着广泛的接受与认可。通过对隋唐五代医药文献中汉译佛经部分的研究,可以对其医学原理、诊治方案、用药规则等医学思想加以发掘。道教医术就医学药物来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药物管理方案,大致含括种药、采药、贮药、卖药与施药等方面;在医学理论上,丰富了“五运六气”的医学内涵,深化了人体五脏的认知;在医学技能方面,主要涉及汤药、切脉、针灸三类;在医学方剂中,对流行疫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散剂。以伊斯兰教和景教为主的其他宗教医术也在药物使用和医疗技术运用上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6.
伪满时期,在日伪的殖民政策下,东北的中医文化、中医医术、中药行业以及中医界人士受到严重打压和奴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中医文化的传承几乎中断.有压迫就有反抗,在中医界人士不屈不挠的联合斗争下,日伪政权被迫重新审视中医文化,恢复了中医考试制度,重新开展医学教育,才使得东北的中医药事业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和前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代中国国势衰微,向西方学习被认为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道路,西医作为西学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认可与推崇。从早期"西医长于外科"到西医学堂的建立,继而到医学维新,再到对西医科学的崇拜,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昭示了近代先进国人在器物、制度和思想观念等三个层面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历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近代以来西医的传播和中医的遭遇,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国人对现代性的诉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1929年,中国国内一些鼓吹废黜中医的西医权威,提出了“通过中医登记制度,禁止在世中医收徒办学,听任其终老,以使中医界后继无人,达到中医自然消亡之目的”的废止中医议案,结果引来骂声一片和口水无数;77年后的2006年,“灭绝中医”言论沉渣泛起,一位知名教授在网上向中医发难,大放厥词“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到民间”,被中医专家和中医爱好  相似文献   

9.
对死亡的恐惧一直伴随着人类.在这种恐惧面前,了解生命本质,是摆在人类面前一个永恒的课题.通过了解,器械与药物对生命过程的介入,促成了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人类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与快感.在这些成就与快感的怂恿簇拥下,令压抑在人类内心中的狂妄喷薄而出——自以为人类自身的某些行为可以影响并延长生命,改变生命本身的运行轨迹.撇去站在医学角度被医学所认可的正确部分,剩下的大部分,是一种荒诞.  相似文献   

10.
"收生姥姥"是对旧时京城产科医生的尊称,也叫"吉祥姥姥"。对收生姥姥还有一些不敬的称谓,如"稳婆儿""收生婆儿"等,当时这一职业并没有划归中医界。其实,中医界早在宋代的太医局就设有产科,还有专门培养妇产科的学生机构。宋朝杨子建先生早在元符元年(1098年)就著有《十产论》。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与西医存在着无法弥合的差异。在国际国内以第一世界的话语为世界中心语的背景中 ,学术界用西方现代科学共同体的话语规范中医学术理论 ,导致了中医的异化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指明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各自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不同是两个范式,在实践上具有不可通约性。中西医之争,争论的是关于人体疾病的疗效问题,实质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因此,很可能会不了了之。但其实质,在社会建构论看来是不同共同体在争夺权力、利益的表现。对二者争论背后隐藏的权力、利益的揭示,不仅为解决中西医之争打开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还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这也为从文化的视角理解并解决当今世界的一些冲突问题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受当时西方科学的影响 ,清末民初归国留学生用以西例中的方式来评判中医 ,对中医进行批判 ,进而反对及不信中医 ,甚至一部分人生病时拒绝中医的治疗 ,这对当时医学界中西医论争的影响极为明显。同时又因受日本废除汉方医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归国的留学生主张向日本学习 ,在中国取消中医 ,发展现代医学 ,为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歧视废止中医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中西药结合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主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医学评价主要是疗效。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 ,除了在基础理论方面 ,大量的是在临床治疗中 ,体现在中西药结合临床应用发挥中西药之长方面。在中西医各自理论的指导下选用中西药 ,即以中医药理论为主导 ,中西药合用 ,在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 ,根据中医的理论或西医的理论 ,选用中西药治疗。中西药结合作用于人体内 ,实际上是中西医结合内在的作用 ,从本质上说皆通过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及病理等环节发挥效应 ,治愈疾病  相似文献   

15.
医学与哲学自然观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后者决定医学的不同的态及基本特征。中国传统哲学的气论自然观规定了中国传统科技特别是中医学重整体的基本特征。西方传统哲学的以分析为思维路径的原子论自然观决定了西医的重视局部的基本特征。两种医学体系并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是具有互补性。中医重整体,西医重局部;中医重功能,西医重结构;中医长无形,西医长有形;中医主运动,西医主静止。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应该发挥中西医学各自不同的侧重与优势,而不是走西医中化或中医西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党的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我国医学发展的教训和根据地卫生工作的经验提出的,它指明了中国医学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解决了中国传统医学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命题,奠定了党的卫生方针和中医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外科教学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外科教学模式现状的分析 ,认为当前首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 ,以全新的概念 ,逐步创建中西医结合外科教材。结合西医外科教学优势注重人才的发现 ,改进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加快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社会学视野下,医学和人类学具有同源性,只是缘于自然环境、宗教和图腾等的差异,分化出了中医和西医两大不同医疗模式的医学流派.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东、西方在医学方面一直有交流,特别是在近代西医东进的过程中,西医逐渐成为了中国主流社会认可的治疗方式,而中医有赖于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中国继续存在.然而中、西医在理论、技术、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弥合.在当今世界医学西医化的大趋势下,中医、中药学的传统魅力依然闪耀,它所保留和传达出的远古人类社会对于天(大自然)人关系的理解,仍然会成为人类医学的财富.  相似文献   

19.
在生命分子层次的规律上 ,主流医学 ,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非主流医学出现了空前的统一可能性 ,也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的最佳切入点。论述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整合医学的任务 ,中医药学在这种新形势下习故纳新的必要性 ,在大生物学背景下整体观的再发展 ,进行源头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实话中医--中医学及其发展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没有分离。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而在对中医学发展的研究中 ,常常将中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分支 ,对中医学与其它自然科学、西医学和药学作同样的要求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西医学的方法和药学的方法对中医学进行研究 ,这就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用“实话”将其简单化些 ,让中西医两个医学范式自然地以本来面貌发展下去 ,实在是一个简单而又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