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修辞方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司法判决中的修辞不是法官故意炫耀的文学技巧,而是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和寻求合理性判决的方法。以修辞作为司法判决的说理方法是法官的理性选择,修辞方法在实现司法功能时并未让法律陷入不确定性之中。法律修辞是法律人在充满价值冲突的具体案件中作出合理法律判断的重要法律方法,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蕴含着人文主义的修辞方法应当被重新记起。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在论述文学创作中必然涉及对语言运用技巧方面即修辞学方面的论述。崇尚实用、文质并重,以“质”为主,以“文”为辅,就是刘勰修辞观的集中体现。不管是创作论,还是修辞论,《文心雕龙》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  相似文献   

3.
陈金钊教授倡言把法律作为修辞,以对抗当下我国过于强大的政治修辞、道德修辞。该观点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论述的"法律修辞"是一个歧义性概念:把法律作为言语论辩技巧意义上的语言修辞,混淆了法律思维本身与对法律思维的表达;把法律作为论证模式、为结论的可接受性提供说服力的论证修辞,赋予了法律修辞太高的期待。法律修辞或然性推理的逻辑基础、达成主体间合意的路径以及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的特点,理论上是对经典法治的反动,实践中因为法律修辞的泛化和滥用而具有背离法治目标的倾向。因此,法律修辞只能是辅助性的法律方法。法律修辞的限度是逻辑,只有将法律修辞限制于逻辑范围,在合理(逻辑)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可接受性才有意义,过度地强调可接受性很有可能将法治导入歧途。  相似文献   

4.
律师论辩逻辑——律师逻辑论辩的四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律师、论辩、逻辑”三位一体的角度阐释律师逻辑论辩的四要素。一是律师论辩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二是律师论辩应具有熟练的逻辑思维技法,它包括归纳思维法、演绎思维法、辐射思维法、收敛思维法。三是律师论辩应具有灵活的逻辑论证技巧。逻辑论证技巧是指律师把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运用到律师论辩中去的具体方法,其主要论证方法有因果互证法、三段论论证法、类比论证法。四是律师论辩应运用机智的逻辑辩驳方法,即直言辩驳法、假言辩驳法、二难辩驳法、归谬辩驳法。  相似文献   

5.
虽然《文赋》不是一部专门性的修辞学论文,但它所反映的陆机的修辞学思想却是相当系统的,在修辞学史上相当有价值。但对于陆机的修辞思想及其在修辞学史上的贡献,修辞学界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文章在几部修辞学史对陆机及其《文赋》点评的基础上,通过对《文赋》的细致耙梳,从文质兼美的修辞主张、情感及求知对修辞的影响、“尚巧”“贵妍”及“迭代相宣”的形式美修辞技巧、创新的修辞追求、独特的文体风格论与语言风格论等五个方面总结陆机的修辞思想,以期对其作一个较为全面的展示。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艺概》的修辞论(下)宗廷虎三、文体修辞论的深入探讨《艺概》论及文体修辞,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如把文、诗、赋、词、曲、八股文等众多文体放在一本书内,分别探讨各个文体修辞的特色。同时,多用比较法,在两两比较中对各自的特点给予进一步的揭示。下面着重探...  相似文献   

7.
如今人们对"修辞"往往有一种误解,认为修辞只不过是实际生活中的文字修饰,甚至是一种"为了说服而说服"的"毒药般"方法或手段。究其原因:一是对修辞研究领域的认识不清导致的概念混淆和曲解;二是在研究和分析修辞时放弃了以论证为基础的传统。现实情况是法律修辞无法避开这种贬义性评价之厄运。事实上,如果回归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不难发现法律修辞并非追求那种完全置法律论证不顾、一味追求"为了说服而说服"的"华而不实"、"浮夸连篇"、"玩弄词藻"的说服技艺,而恰恰是建立在法律论证基础之上的修辞。  相似文献   

8.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历史散文。修辞技巧的成熟应用,上古语言特有的古朴质实,实录中孕育的记语体例,以及言者阐述政治观点中产生的基本论证方法,对先秦诸子、历代政论文、史书体例、官方文书以及后世行文风格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小说的现代技法看20世纪文学思潮的发展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的现代技法是相对于小说的传统技法而言的。小说的传统技法,如表达技巧:叙事、描写、说明、议论等;如修辞技巧:衬托(正衬、反衬、侧衬)悬念、同感等;如艺术技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蔬密有序、曲直互补、抑扬顿挫、断续有法、隐显适度等。小说的现代技法,如意识流、黑色幽  相似文献   

10.
法律人应该把法律作为修辞,强化法律思维过程的讲法说理功能。法学原本与修辞学同根同源,因而我们应该在重视法律解释、推理方法的同时,把法律本身作为修辞论辩的工具。法学研究应该为不断地提升法律论辩、论证能力而作积极的准备,这是我国法治建设所不可缺少的。把法律作为修辞,融推理、解释方法和修辞论辩方法于一身,把合法性和合理性结合起来,对促进我国的法治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70年之后对汉布林批评的回应,催生了丰富多彩的谬误理论。新修辞学追随佩雷尔曼,不仅重新赋予修辞学严肃的使命,与不顾真理,唯求说服的旧修辞学划清界限,而且区分了研究论辩和谬误的三个视角:逻辑、辩证法和修辞学,主张以论辩过程为对象,以听众为核心构建谬误理论。谬误是似乎说服了但其实并没有说服一个普遍听众的论证。它只不过说服了一个特殊听众。  相似文献   

12.
音乐修辞分析是通过探讨音乐中引用与隐喻修辞之间的关系,获得对钢琴作品独特意义诠释的研究路径。音乐修辞视阈的分析研究具有特殊性,它以关注作曲家非常规的写作手段文本引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被援引文本在全新语境中的诉说,探讨其隐喻性修辞的意义。由李斯特《唐璜的回忆》对莫扎特歌剧《唐璜》的引用以及威廉·金德曼教授论证的舒曼《幻想曲》对贝多芬歌剧《菲岱里奥》、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的多重性引用,可以窥见在修辞视阈中进行音乐分析的重要意义。音乐修辞分析对引用手法的探讨建立起跨文本的研究模式,在多个作品间找寻意义的转化,并在深入阐释其指涉的隐喻性意涵的同时,实现对作曲家音乐创造力更为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新修辞学将自身定位于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工具,为新闻发言人话语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修辞学指导下的发言人话语能够立足于新闻发布会的修辞情境,利用同一修辞和论辩模式,并结合传统的修辞诉诸,达成发言人和受众的广泛认同,从而推动双方的修辞互动过程,促成事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清代经学昌盛,从义理、考据层面研究《孟子》者众,硕果累累。同时有一批学者打破常规,专门研究《孟子》之辞章,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牛运震是清代较早倾力于《孟子》辞章学的学者,其《孟子论文》从文法章句、语言修辞、论辩技巧等角度,全面观照、全方位审视《孟子》的文学成就。评点精准,见解独到,影响深远。同时留有重微观点评,轻宏观评述的缺憾。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色彩修辞的作用下,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容色描写往往被赋予特定的角色功能。有些着眼于标识超值人物的“异貌”,有些意在暗示人物生存的穷达情境。中国古代戏剧着色的“脸谱”化特征影响及小说的人物敷色,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角色化容色描写。  相似文献   

16.
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是桐城派领袖姚鼐晚年倡导的著名理论;《登泰山记》是其中年创作的优秀篇章,也是桐城派的代表性作品,并被作为古典文章名篇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当代众多文学史家以姚鼐晚年提出的理论逆向诠释其中年的作品,认为《登泰山记》是体现其三合一理论的典范之作。在钻研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紧扣《登泰山记》的原文特质和作者意图,可以证明:《登泰山记》中既无义理,也无考据,它只是一篇纯粹的辞章之作;作者以客观、冷峭、拙涩、凝练之笔,抒写清朗、空灵之境和浩然、超然襟怀。由此可以推论:作品特质、作者意图和历史背景为诠释活动设下的界限不可跨越,否则,任何诠解都难免与事实枘凿。  相似文献   

17.
指类句可加以改造而获得特定修辞效果,"全都……,只有……"这一句式就是一例。此类修辞效果是通过"全都……"增强语句的语义信息到极致获得反衬,继而通过"只有……"突显例外现象实现的。指类句是对一类事物属性的隐性全称量化,同时又容忍例外现象。对指类句的元语用分析表明,在元语用层次,理解指类句的认知机制、指类句理解的心理逻辑和语言使用的会话修辞逻辑使得这种改造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