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20世纪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爆发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征服自然论"成为众矢之的,"敬畏自然论""顺应自然论"一时流行。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学术界近来也有不少人倡导"看护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界的看护责任。从环境伦理的视角看,这些看法固然合情合理,但是从生态哲学的视角看,这些看法本身面临着一系列的理论困境与现实挑战,因为从根本上说,人在本性上就是自然界不安分的开拓者,人类不可能安心于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或者是看护自然。从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来说,征服自然既是人类应对环境危机与挑战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征服自然与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守护自然,从来就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黑白分明的对立关系,它顺应着人类不同的生存需求,人类的文明一直是在复杂处境中蹒跚进步的。  相似文献   

2.
征服自然是人类的古老命题,在现代生态审美视域中,征服主题在中西文化语境与历史语境中有着迥异的审美特征,这种差异性体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特质以及人类自然观的演变历程。现代生态观的确立与建构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提升与超越。将征服主题放置在生态审美的宏观视域中加以文本分析,对于现代生态审美的建构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欧美学界佛教生态世界观研究大体经历了早期佛教生态整体主义、哈里斯佛教生态世界观的批判论研究、佛教生态世界观的德性论批判与建构三阶段。早期佛教生态整体主义注重从西方生态文化思潮“生态自我实现”及人与自然万物的一体性观念论述佛教生态世界观内涵;哈里斯从西方生态伦理的目的论观念出发,批判早期佛教、大乘佛教及东亚佛教缘起思想无法从目的性理解世界及自然万物,不能为环境伦理提供生态世界观基础;斯朋伯格、库珀、詹姆斯等则从佛教自身价值取向及思想内涵出发,批判佛教生态整体主义,建构佛教德性论的生态整体论,主张结合人自身的思想行为、佛法训练、觉悟,论述人与自然万物的整体性联系。欧美学界佛教生态世界观研究历程,符合佛教适应时代需要进行自身生态化变革及建构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生态文化发端和生态批评的现实针对性加以考辨,认为现代性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使得人类遭遇到现代性危机——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生态理论从东方和谐思想中吸收营养而发生发展。文章对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基本特征加以深度研究,强调应该从人类价值中断入手对东西方前沿话语加以整合,优化生态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导性,在生态文化东西方互动中坚持人类精神价值整体创新。  相似文献   

5.
刘文英先生是国内最早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学者之一。他认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主要蕴涵在"参赞化育"这一命题中,并集中进行了两点阐释,其一是人类参赞化育的前提以及人类何以能够参赞化育,其二是人类以何种方式参赞化育。刘文英先生将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概括为"泛仁论的生态伦理",认为儒家主张人类以道德自觉的方式来参赞天地自然万物的化育,在人与自然界之间建立一种具有道德情感的和谐关系,并由此承担起参赞自然万物的生长发育的责任和义务。虽然刘文英先生不同意将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归结为人类中心论,但在笔者看来,人类中心论也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内涵,其所导致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只能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主宰,而儒家式的人类中心论,则是以人类的道义为中心,其结果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承担起责任义务和付出道德关怀。刘文英先生所概括的"泛仁论的生态伦理"思想,事实上就是另一种类型的人类中心论,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道义型"的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6.
从深层生态批评中的"生态自我"视角分析《痕迹》中环境与身份的联系,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心怀万物平等观念,坚守族裔文化传统的印第安人展示的是一个宽泛、有深度的"生态大我",而切断了与地域环境的关联,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印第安人实现的是非生态的"小我",从而导致身份和精神危机,地域环境和文化元素与印第安人的本土身份建构紧密关联,印第安人的土地情是其深层自我的体现;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传统印第安女性与自然的认同关系和其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们从自然和动物身上获得力量和保护能力,颠覆了西方文化中的男权思想和传统性别意识,坚守土地,抗击环境种族主义,堪称"土地母亲"。  相似文献   

7.
《圣经》承载的基督教思想,作为西方文明重要思想源头和精神基础之一,蕴涵了征服、统治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成为人类掠夺自然的重要思想和伦理依据。而在当今生态危机的大语境下,从新型生态观的角度来看,《圣经》蕴含了复杂而丰富生态思想,诸"如托管"和安息日生态原则、尊重动物权利等思想,这对于当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明开化与自我苦闷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夏目漱石, 就其思想轨迹来说是一个从东方儒家思想,向西方人文主义,再向东方道家思想不断旋进的过程,其思想体系呈现出一种东西方人文思想融合,而道家思想见重的特征.晚年在苦闷中,他通过发觉近代人内心世界的彷徨与苦闷,剖析近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无奈与孤独,极力倡导"则天去私",并以文学作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工具,力图用东方伦理约束资本主义社会的物欲横流,实现人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众生平等"生态伦理思想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意蕴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思想,可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所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保守的环境主义理论,"技术决定论"色彩遮蔽了生态危机制度性矛盾的解决。中国应通过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建立生态政治文化,实现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道法自然”、“天人一体”和“上德无为”等哲学观点与现代生态哲学的自然中心主义、人类回归自然和遵循自然规律等观点之间相似性 ,认为先秦道家是生态哲学的先驱。西方传统哲学中“征服自然”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应为人类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现代生态危机负责。以先秦道家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哲学中蕴涵的尊崇自然、师法自然的生态智慧 ,是实现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宝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西方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之路向是以全球性生态空间修复策略、时间修复策略掺杂生态霸权主义谋划而展现自身的生态叙事合法性的。它所证成的合理性,实质上不过是资本逻辑的生态隐性呈现及非正义剥夺。拒斥“资本丛林”成为新的生态文明创造的基本方向。从实践的生态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价值论出发,以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鹄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共同体”逐次展开的新路径。它摒弃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思维模式,建构了作为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生态主体性,塑造了以总体性环境正义为特征的伦理样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态空间生产的时代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的包容性与发展性为其能持续引领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先秦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及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先秦儒家人文精神的确立.先秦儒家的人文精神,为技术思想提供了可知论并促进技术主体的能动性;先秦儒家重视生态整体性的人文精神,为技术思想提供生态伦理意识,为技术思想提供了合理的人文规范,体现出先秦儒家人文精神与技术思想在人与自然层面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华裔美国文学主要关注华裔的生活和境况、身份属性的建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等,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描述不太明显。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描绘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在中国和美国的生存状态、中美文化差异等问题,同时还独辟蹊径地彰显了其生态意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谭恩美的作品突显了其东方生态和谐思想,通过精神生态下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书写,文化生态下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书写强调了作家精神、文化和社会和谐的生态观。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发展趋势下,人类在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的基础上,必然能融合出一种人类精神发展的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正值近代中西文化大碰撞的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国许多思想家的思想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作为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梁启超许多观念都带上了西方观念的色彩,他的功利主义伦理观在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代表——边沁的影响,即重视“利己”,并强调在“利群”之上的“利己”。但同时,梁启超又不是全盘接受边沁思想,而是对其思想进行了扬弃,在借鉴西方另一功利主义代表穆勒和日本加藤弘之思想的基础上,梁启超提出了他自己的功利主义伦理观:以“爱他心”为基础,把利己与利群相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以来,许多省区相继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省成为发挥资源优势、构筑发展新平台、树立发展新形象的最佳选择。贵州省“生态立省”建设应当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为生态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生态,同时也是社会生态,这就要求观念要从“资源型社会”到“生态型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与西方传统机械论世界观相比,阿伦·奈斯的生态思想重视生命体自我实现与内在价值的新学说,既是认识视角的转变,也是一种后现代世界观建构的尝试.尽管深层生态学倡导非人类中心主义,打破了价值论意义上人类在自然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传统理论,但实际上其自身仍未完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羁绊.考察人与自然关系之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人类社会自身得到发展,故不应将二者在价值上刻意地进行主客体之界分,而应视之为一种和谐的同构体.循此思路,反思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对和谐社会之构建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生态美学,把文学批评的视野扩展到生态学的领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范式和考察视角。透过生态美学这一视角,以邱华栋的都市小说为例,着重考察"新生代"都市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生态美问题:一是在表现了物化都市对自然的远离及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异化之后,试图通过特定主题及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努力探寻都市社会的自然生态之美。二是在揭示了物化都市中人们始终处于空虚、失落、漂泊、流浪的精神状态之后,试图重构审美文化的价值形态,倡导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从而构建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共生的精神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西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日益严重化以及对我国生态、经济安全的全局性影响决定了我国应更加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传统环境民事、行政责任规制的疲软,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刑事法向度供给便具有了其历史的必然与必要。扭转以往的人类中心主义道德伦理范式进而转向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中心主义是环境刑事立法的应然选择。基于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道德共同体内涵的拓展与社会风险管理的需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纲重塑我国环境刑法是西部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成长于不受现代文明侵袭的美丽的湘西世界,朴素乃至坚定的生态意识亦根于湘西的童年时期,沉淀在沈从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血脉之中。面对湘西即将承受的现代文明的洗礼和不能承受的日趋严峻的生态情势,沈从文以诚挚的生命情怀和开放的生态意识,正视湘西在现代文明语境中接近极限的"成长"现实,关注湘西生态,尊重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立场。沈从文在30年代主流文学之外,立足生态哲学的意识,以《边城》而勇敢承担起关注湘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推动社会最终和谐发展的人文使命,将文学与自然联系在一起,预言式的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