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性的审美价值何在?要弄清楚这个文艺美学的理论问题,就得从价值观念到审美价值观念谈起,认识和掌握艺术性审美价值的表现,全面、正确地评价作品艺术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汇聚正能量。要汇聚正能量,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导向,价值本质决定价值标准和价值导向,所以必须重视价值本质问题。在价值本质问题上,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是满足需要论。这种观点认为,价值的本质就是满足需要,但是需要并非都是合理的,按照这种观点,不仅满足合理的需要是有(正)价值的;满足不合理需要,也有正价值。这就不利于汇聚正能量,不利于实现中国梦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应价值论认为,价值本质是善的,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积极效应,能使主体和客体发展完善,更加美好。坚持这一观点,有利于汇聚正能量,有利于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我国伦理学界进行的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不少同志发表了很有见解的文章。无疑,这对推动伦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使这门科学更加成熟、系统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讨论中,围绕着利益与道德的关系是否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存在着分歧,与此相应,人们对什么是利益的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利益就是人的需要。也有人认为,利益就是实现或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或条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利益既不是“需要”也不是“手段”,而是“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其满足程度”。可见,对利益是什么的问题,还没有统一意见。为此,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谈点粗浅看法,试图说明我们对利益的内涵、利益的根源、利益的本质、利益的作用等问题的认识,以就教于理论界。我们认为,弄清这些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有  相似文献   

4.
审美价值是人类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有其自身的含义和规范。但是,它又属于价值的范畴之一,所以,在理解和掌握审美价值之前,有必要探索一下什么是价值问题。哲学界曾经就价值问题进行过长期的争论和探讨,基本上承认了价值就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或者说:“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凡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即有价值的”观点。最后把价值与评价两个层次归属为一个范畴。价值是相对于认识领域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上来说的,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说,主体从本身的需要出发,去选择、抽象符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主义企业(本文分析的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目的,这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在实践过程中所必然提出来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在理论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利润;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我的观点是: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二重的,既有追求利润的目的,又有满足社会需要的目的。社会主义企业的这种二重的生产目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     
本文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审美问题。认为审美就产生在人与自然的亲和性之中,是自然对人的本质力量精神性的肯定,是社会对个体的心理肯定;审美把握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无概念的理性把握,具有形象直觉性;认为审美的愉快是超功利的自由愉快,并运用马克主义的观点纠正了康德理论的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7.
个人的价值在于“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创造”,这是近几年在我国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中颇为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会出现,我们认为除了一些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人们还没有从理论上真正搞清楚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的重要作用,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反映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的范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在人类生活中一直是既互为主体又互为客体的社会和个人,由于各自都具有满足对方某种需要的属性,因而也各有其价值。所谓社会价值,就是社会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属性。一般说来,它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关于文艺创作的基本观点,就是文艺创作是作家被压抑的愿望在幻想中的满足;伊谛普斯情结是文学中的普遍的主题;艺术家的艺术人格中具有宣泄冲动和升华能力的特征;艺术是对痛苦的补偿;艺术的审美价值在于作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否定了弗洛伊德以本能的性的要求作为作家创作动力的源泉,认为作家创作动力来源于文化因素;否定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在人格结构中的主导作用的思想,强调自我的价值;否定了作家是被动地释放心灵紧张的原因而进行创作的观点,认为作家完全可以克服愿望受压抑的痛苦,作家的创作是积极主动的表现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弗洛伊德性欲望仅是最低层次生理需要的一个部分,其以性欲望为基础的文艺观是极其有限的;文艺创作是自我实现人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靠作家的自由联想或幻想;作家是自我实现者,自我完善的人,与弗洛伊德“精神病似的创作者”相差甚远;审美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的伊谛普斯情结是低级和荒谬的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1999年年会于1999年10月31日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围绕历史发展与价值观念变革、价值冲突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1.价值观念变革与价值观念冲突欲讨论价值观念变革须首先对价值观念本身作一界定。周树智(西北大学教授)探讨了价值、价值观、价值观念三概念的区别。他认为,价值概念的含义是“应当”。“应”指应该,“当”指正当性、合理性。合理性是同必然性相符合的东西。价值是历史进步的存在方式,其本质体现在历史前进的趋势中。价值观是对价值现象的总的观点和看法。价值观念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特定…  相似文献   

10.
经典其实就是价值存在.价值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主体需要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价值关系的主体条件.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文学作品的属性满足接受主体的精神需要.文学作品的价值永恒性就是其审美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人的共同自由需求.  相似文献   

11.
当前有关哲学的“价值”(即“普遍价值”)的论文、专著甚至教科书一般都把“价值”界定为“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一切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东西”、“表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等等。这些流行的观点,是以错误地引证马克思的论述为理论根据,实践上是有害的。笔者认为,普遍价值是指客体包含的主体的劳动、创造和贡献,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实质是反映人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交往关系,本质特性是社会性。  相似文献   

12.
论物之作为价值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界在对价值问题深入讨论时,有一个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即认为只有人才能充当价值主体,价值关系只存在于人和物、人和人的关系之中。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不仅人可充当价值主体,而且物也可以充当价值主体。在物与物、物与人,甚至物与精神之间也存在着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它的社会性无法割裂。因此,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二重性。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批评文本自身具有美感吸引力,另一方面表现为通过对作品思想和艺术的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文学批评在分析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文学作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关系,并对它们作出衡量和评价。文学批评的社会批评性质,不仅使批评在透视作品的社会性时发现其独特价值和局限,而且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使文学批评超越审美和艺术的层面,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获得自身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真理标准问题和实践成败标准问题研究的深入,价值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称羡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哲学价值理论的思想渊源还缺乏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为了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理论的研究,有必要对中外哲学史上的价值理论作一番考察和探索。哲学史上的价值理论丰富繁多,这里只能举其要者而略加述评。一、价值概念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是标志着事物的对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属性的范畴。价值的肯定的方面,就是善、利(益)、化、美、贵,有意义,对人有用,使人满足、快乐、幸福、顺利、成功等等的属性;价值的否定的方面,就是恶、害(损)、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与动物的最高层次的区别,它是超越了维持生存的需要,超越了因果关系和功利效应的,人的自由自主的需要。这种需要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性价值,这种价值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创造出来。当人类的基本活动都成为审美活动,审美成为整个人生的内容时,人就将实现全面的超越和解放。  相似文献   

16.
“审美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主要包含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从总体上说,美育的任务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因此.全面认识个体审美发展的结构和规律,探索促进审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是美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促进当代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进行探讨.并由此对目前青少年美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改进意见。一、推动审美发展的基本动力当代青少年的审美发展受两种需要的推动:一是他们内在的审美需要,一是社会向他们提出的发展需要。这就产生了两个基本矛盾:一个是当代青少年审美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所需的能力条件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掌握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这种观点在教学中的具体策略扣效果,认为“我们的孩子都能学习”的理论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种解决群体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这是一个既经济实用又简便可行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念的发生是主体意向性需求与客体存在属性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可以从“逻辑的”、“历史的”、和“心理的”三个层次上得到阐释。一、价值观念发生的逻辑机制1.是分析的还是综合的?在价值哲学的理论研究中,关于价值观念产生的逻辑本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价值观念的非分析性,是主观直觉综合的结果。这种观点明确于休漠,发展到现代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休漠曾认为,描述判断与规范判断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没有必然的逻辑推论关系。例如,描述判断“吸烟致癌”、规范判断“你不应吸烟”。休漠认为,在“吸烟…  相似文献   

19.
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技能”与技能的“审美价值”这两点是判定艺术、非艺术的根本依据,缺一不可。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就是艺术,是艺术就存在技能与技能的审美价值这两个要素,二者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而审美即“精神界的快乐”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质的特征。技能需要在一定的对象中体现出来,没有对象作为载体存在,我们就不能发现抽象的技能,这种对象可以是具体的物化的,也可以没有固化而只是一过程。是否有悠久价值不是判断艺术非艺术的标准。笔者认为,对艺术概念的理解长期存在的误区有:把艺术品等同于艺术,否认审美价值为判定技能为“艺术”的唯一依据,没有认识到艺术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技能。  相似文献   

20.
<正> “生命”两个字象满天的星子播撒在沈从文作品的字里行间.“生命”意识灌注流溢,使沈从文作品升华到一种美的哲学境界.因此,揭示“生命”的哲学内涵,就成了把握沈从文的关键.一切哲学问题的实质是价值问题.整体世界由主体和客体构成,哲学的任务就是要说明主体和客体是怎样结合在世界的统一中的.而价值,正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范畴.价值乃至价值观念并不是哲学家发明的,它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并推动社会发展,哲学家的发现使人类获得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获得加剧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冲突,也加速了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