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北京不同的区域来看,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各个区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有异,于是人们将其分为不同的文化圈,比如“宣南文化圈”、“运河文化圈”、“永定河文化圈”、“长城文化圈”等。从明清以来,处于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成为连结皇宫与天坛、先农坛的天街,并逐步形成了以祭天文化为核心,以商业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戏曲文化、工艺美术文化为特色的繁华的街区文化。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天坛文化圈”。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文化形态的性质是务实求利;其特征是商业俗文化;其结构由岭南文化、中原文化、港澳文化和西方文化四因素构成;其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曙光”,是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的“中介”。  相似文献   

3.
湘粤的民情、风俗、经济、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以农耕文化为特征,以经世致用为灵魂的湖湘文化和以商业文化为特征,以开放创新为灵魂的岭南文化.岭南既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摇篮和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启蒙地;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又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西方有的思想家认为,21世纪是中国文化主导世界的世纪,在这个过程中,湖湘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杂交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作为关中文化开头的两大篇章,“周”与“秦”已经转化为关中隐型文化中的互补结构,其“抑商”本色在“汉唐文化”中也表现得十分鲜明。以“抑商”为底色和以“周秦互补结构”为政治基调的关中隐型文化还表现为“儒道互补”、“儒法互补”和“儒佛互补”等。这种以多重互补为特点的“抑商”的关中隐型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早期独领风骚,但随着资源配置方式对市场化的吁求日益强烈,它只能陷于落后,其出路在于从“抑商”向“重商”转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趣味”说入手,阐释中国古代的美感论,剖析其文化性格。中国古代美感论的民族特色有二。一是以“味”为“美”,二是以“趣”为“美”。以“味”为美,反映了重感觉经验浑融的中国文化特色和审美中的“口腔化倾向”;以“趣”为美,则是宗法社会“向心”文化派生的表现主义审美论。  相似文献   

6.
“汉字文化圈”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圈”作为文化传播形成的文化场,指具有相同文化特质、文化结丛的文化群体所构成的人文地理区域。“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这一文化场在地理分布和构成上以中国大陆为主体,以中印半岛东侧、朝鲜半岛为两翼,日本列岛等地为外缘,即“东亚文化圈”所囊括的范围,从泛宗教视角又可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中华佛教文化圈”。这一区域的文化共相是:汉字、汉文,儒学、华化佛教、中国式律令制度,以及中国式生产技术、生活习俗等,它们共同组成以汉字为信息载体的“汉字文化”。“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汉字文化发展并在中国境内外传播的结果。以汉字这一文化要素作为标志的“汉字文化圈”,是一个真实的、富于弹性的、有着强劲生命力的人文地理区域和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7.
中华史学文化圈是以中华史学为核心,涵括中国及相邻政权史学的“文化板块”,根源于中华史学文化的悠久传统和长久影响力。从商周至20世纪,历经孕育、形成、繁盛、转型的中华史学文化圈,既有史学观念、史书修撰及制度建设上的同频共振,又有融合族群特色的传承与创新,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史学文化风貌。区域内史学文化的长期交流,形成了中华史学文化圈成熟稳固的体系,并以求真务实的一贯理念、和谐会通的精神品质、宁邦固本的价值追求作为文化底蕴的坚实支撑。顺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求,中华史学文化圈在密切区域关系、化解异质文化矛盾、增进史学文化板块相互间的吸引方面,必将彰显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其产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文化变迁既是历时的也是共时的,由此对于文化的考察研究既可以从空间的文化圈视角也可以从时间的文化层视角切入。从空间范畴——文化圈视域梳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分布情况,可以窥见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是在地域差异形成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此后,由于东西方文化以及区域内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鄯善、高昌、于阗、龟兹四大文化圈。这四大文化圈相互交织交融,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文化的进入并没有改变新疆各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也没有改变其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从根本上讲,我们是在中华文化圈的范围之内讨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地图的。  相似文献   

9.
东亚地区各国的古代文化和文明,存在着诸多共同的特征,构成了世界古文明系的重要一极,同时也是环太平洋文化圈的重要文化策源地。正是基于这种特殊地位,与会专家就“东亚文明和传统文化”、“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和越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代广东旅美华侨与岭南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西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文化互动,一批敢闯天下的广东人在旅居美国之后,以不屈不挠的生活信念和执着的文化归属感,使中国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成为跨海之风,吹向太平洋彼岸,显示了近代岭南文化奇特的对外传播功能。分布在美国各个城市中的唐人街是保持在西方社会中的岭南文化“飞地”,一些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广东侨民,以保持完好的独特的岭南生活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以粤语、粤菜、岭南服饰、岭南建筑为载体的中国岭南文化因此而渐成近代世界文化交流史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11.
根据岭南文化的特点分析广东南拳产生的原因,以揭示岭南文化与广东南拳技术风格之间的本源关系。研究认为:岭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地域人种体态特征是形成广东南拳技术风格的基础,而岭南文化的务实性、兼容性和海洋文化的开放、开拓性也是造就广东南拳技术特点和风格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传统经济思想和传统政治思想之间具有批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在哲学思想上: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石有三,一是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二是以“特色论”、“两点论”和“重点论”三位一体的矛盾论学说;三是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唯物史观。表现在经济思想方面:邓小平理论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崭新观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上浓重的伦理中心主义的变革;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他的“富民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崇尚小而全的自然经济思维定势的变革,也是对平均主义思想的否定。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邓小平的系统改革论,是对中国传统的改革变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的国家统一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他的民主与法治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政在人”的人治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3.
封开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西江文化则是源于封开的岭南文化中之广府文化的源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体显现。这是大文化的概念。本文讨论的对封开与西江文化的美学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一概念的;因为第一,具体可感性是美的特征,美是美的事物的一种非本质属性,只有在具体事物上方可显现。第二,美就其所依附的事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化圈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圈是具有共同文化因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方面的复合体。文化圈有小、中、大之分,语言文化圈为小文化圈,文字文化圈为中文化圈,人类文化圈为大文化圈。本文从地缘政经、肤色人种、宗教信仰和生活环境四个方面对人类文化圈作了简要的概括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广东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文化”是现在广东省版图内生长、发展着的文化,而不等于“岭南文化”,它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主体,继承传统,依托港台,面向海外,求新求实,具有典型的世俗化、平民化的特征。大众文化、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广泛普及,精英文化的逐渐兴起,新经济伦理的产生,标志着近年广东文化的显著成绩;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没有同步进行,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简单等同,重视大众文化建设而忽视高雅文化建设,则反映出广东文化建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特征。邓小平的人民本位思想,一方面体现在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中:一是思想路线的人民性;二是思维基点的人民性;三是科学决策的人民性;四是检测标准的人民性。另一方面也包含在这一理论的主体内容之中:一是经济建设上重“民富”;二是政治建设上重“民主”;三是文化建设上重“民情”。  相似文献   

17.
孟子王道政治学的人文之维 ,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 ,从思维方式看 ,它以为道德是“整体” ,政治是“部分” ,道德是决定政治的 ;其次 ,从价值取向看 ,它既确立了人民本位的理想目标 ,又突显了君主道德的决定作用 ;第三 ,从实际运作看 ,针对在人民与君主之间出现的二重主体性 ,它制定了“俊杰在位”的宏观策略。这种旨在为智识分子以义仕派风格介入现实政治实践而张目的王道政治学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 ,曾经产生极其深远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在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影响下,“重本抑末”、“重农抑商”,这是中国商品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胡平同志的观点则不然,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有七十二个弟子,其中子贡即是集文人与商人于一身的代表。孔子的儒学是注重现实的,义利并重的,他讲的许多话是体现了商业文化的。”本文就儒家伦理思想对商业文化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叙一己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9.
红军长征经过贵州形成的贵州长征文化圈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典型文化个案,文章从地域文化研究视角梳理了贵州长征文化圈的形成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并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资源整合、供给为背景,从保护和开发贵州长征文化资源的角度,对塑造“文化贵州”品牌及其发展战略作了尝试性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着眼于被称为文化“断裂”的五四时期,来探讨鲁迅、郭沫若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是一个颇难深入的问题。但是,我们把目光伸向“断裂”的深层,象原型批评那样,往后站几千年,拉远与对象的距离,从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化隐性传承入手,把鲁迅、郭沫若在本世纪初的出现做为一种文化现象来重新认识,不难发现在他们的背后,潜藏着至深的文化承传。本文即从确定远古在不同文化圈(以地域为界)内形成的两大文化类型开始,考虑其文化因子的隐性传承——在后代文化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