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民居聚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出异彩纷呈的形式。所研究的堡寨聚落就是这诸多形式中,兼具居住与防御功能的堡寨型聚落。地处黄河流域的晋陕地区,在君权统治和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了表现尊卑、主次、内外的君统聚落。而地处东南沿海的闽赣客家,虽同属汉文化的后代,却在宗族统治和慎终追远的思想作用下,在特定的人文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其不同于晋陕聚落的实用、平等、内聚的独特宗统聚落。通过对同源文化、不同地域堡寨聚落发展演变过程的比较剖析,揭示社会文化对堡寨聚落形成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堡寨聚落是以高墙厚筑为设防特点的建筑群落,蔚县的村堡是古代先民为抵御外侵而营建的具有军事防御特性的聚落。由于其特殊的生成机制和背景,形成了具有冀中地区特色的传统堡寨聚落类型。随着现今城乡大规模建设,其现状处于逐渐衰落之中,它们的保存与保护、维修与维护已是迫在眉睫。本文就蔚县村堡之堡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总结其建筑与历史文化特色,挖掘其思想文化内涵,并提出了可行性保护策略,以期为整个堡寨的保存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里坊不仅存在于古代城市和乡村聚落,而且被移植进明代长城边防军事堡寨中。经过大量实地踏勘,发现以军事建制为主的明代边防地区修建了上千个军事聚落,遗存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也有上百个,里坊居住模式也普遍存在着,居住形态表现在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通过对明长城军堡与里坊制在社会学和建筑学两层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军堡与里坊均是集防御与居住于一体的聚落,军堡与里坊实际上是同一种聚落形态的不同表达方式,以至军堡与里坊具有建筑学层面和社会学层面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堡寨聚落的精神防卫机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堡寨聚落是古代先民抵御外侵内乱、为求安全而营建的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式。它们以聚落于外周进行环绕式的防御建构为主,如砌建堡墙、挖设壕沟等,相对于普通聚落,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防御目的性,并因其聚落称谓中频繁使用“堡”、“寨”等字眼而得名。通常而言,拥有外围线性  相似文献   

5.
军事堡寨聚落的研究是乡村聚落史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堡寨是一种防御性聚落。河北军事堡寨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当地传统聚落的发展密切相关,又深受燕赵文化的影响和推动。同时,也受明代大规模重修长城的推动与制约。通过对河北明代军事堡寨的调研和资料的归纳整理,分析军事堡寨的成因,探讨其修建过程,并着重总结军事堡寨的分布规律及类型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堡寨聚落作为我国古代聚落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针对“传统堡寨聚落”这一重要课题,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陕西地区作为分区研究对象。首先对这一地区堡寨设防聚落的整体环境与发生机制展开背景分析。进而借助地图、方志等文献资料,通对实物遗存、地名称谓等相关信息的统计,从总体上考察本地区堡寨聚落的分布规律与各类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实地调研为依托,选取典型堡寨聚落实例加以陈示,从而充实深化对这一特殊聚落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明代军事管理体制演化进程的分析,以及对明代辽东长城军事聚落与沿海军事聚落在防御对象、地理条件、建置沿革、规划布局、功能等方面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的形态特征,证明了明代辽东沿海军事聚落是一个立体化而高效率的防御空间;其体系化的规划布局和功能设计,使这一系统具备了层次化的纵深防御和独特的信息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8.
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财富,其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在明长城发挥其军事防御功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军事活动为中心的聚落遗址。明长城区域军事聚落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军事聚落集中于长城以南、战事多发的地域。军事聚落的分布与双方战争形势以及具体军事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长城整体军事防御体系是由长城与关口、烽燧及军事聚落等各级防御设施共同构筑的一个完整统一体。学界对于长城九边首镇——辽东镇之研究,以往多关注于都司卫所建置、长城墙体以及个别重要卫所城市,缺乏对辽东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军事聚落分布的整体认知与全面探析。通过以时间与空间两条主线,从整体角度分别对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军事聚落的形成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明晰辽东镇的军事聚落布防的时空分布规律,即时间上军事聚落的建置具有阶段性特征,而空间分布上具有以点控线,以线制面,点线面结合的防御性军事聚落空间网特征,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西南民族聚落由于受到特殊的自然、历史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制约,有着多种多样的典型形态和次生形态;同时,在聚落内部的组织、交往及经济活动中,还具有着集群聚居的血缘性,自我保护的防御性,社会组织发展的低层次性,社会关系调节的礼俗性,聚落交往关系的封闭性与互助性,经济活动方式的单一性及资源获取的自给性等诸多基本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在珠江虎门出海口水道两岸先后建成了大角炮台、沙角炮台、威远炮台、镇远炮台、靖远炮台、横档炮台、永安炮台、巩固炮台、大虎炮台、炮台连同木排铁链、水底石堆、暗桩,在虎门水道构成了一个具有三重门户的防御体系,成为清朝最大最坚固的海防要塞。但这个防御体系在1841年的大角一沙角战役和上横档战役中被英国军队摧毁,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还是这个防御体系存在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学及其诗声理论影响着宋代乐学的理论发展与成就,并形成互联互通,较突出的理论是“声词相从”说、“乐为诗作”说和“声转机萌”说。这一融通来自于对先秦“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诗乐合一观念的解释与发扬。“声词相从”说追求声意相谐,最高境界是“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乐为诗作”说强调乐为诗流、志本声用,并批判了宋代诗学与乐学上流行的“声依永”之观念;“声转机萌”说要求声韵要转换、歌诵需转喉等。这些理论是先秦诗乐合一观念的发展,特别是这一观念在宋代诗词曲乐中声律或声音等技巧层面上的具化。  相似文献   

13.
寨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其修筑的时间、空间皆与区域的战争形势有着较大关系。清代四川省由于多次大规模战乱,迫使乡民修筑了数以千计的寨堡。寨堡的命名主要可分为因自然地理条件和因人文社会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地形、水文、土石、植物等,后者包括姓氏、寺观、神祇、嘉名、人物、神话、形象、纪事等。寨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寨堡的选址、用材、作用、历史、精神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修堡筑寨是北宋对西夏战争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北宋政府在陕北地区修筑了大量地形和地势有机结合的堡寨。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实地考察和对堡寨的功能和作用分析可知,北宋时期的堡寨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地势险要以及土壤肥沃之地和有丰富水源之处。这些堡寨在当时对西夏的战争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假想防卫是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分离、防卫动机与防卫效果相分离的一种不当防卫行为.假想防卫不同于防卫不适时、防卫第三人、故意侵害行为,也不同于假想防卫过当.假想防卫只能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或者意外事件或者一般违法行为,而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  相似文献   

16.
自台湾被日本割占后,海峡两岸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在贸易方面,台湾已丧失了单独与中国大陆通商的资格,沦为中日两国间商品贸易的转口地,且两岸间贸易多以走私的方式进行,闽台尤其如此;在投资方面,来自台湾的资本投向的主要领域是贸易商行和黑色娱乐业,是为日本对华经济侵略服务的。本文认为,日据时期的闽台经济关系实际已成为当时中日关系的一种特殊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门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现代社会中,门的功能不仅仅是封闭是防御,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未来的门将如何演变?是形式的借鉴、意味的延伸还是神韵的传承?当代户门的艺术形式以不同的“开放式”语言诠释着设计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战国防灾措施及能力的飞跃体现在4方面:“尽地力之教”一类的防灾措施;“平籴法”之类的仓储备荒;开渠灌溉类的防灾工程;修堤造林类的防洪举措。该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日本防御商标制度看防御商标存在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御商标能够主动预防他人利用驰名商标的影响力对商标进行淡化等行为,从而保护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同时能防止消费者对驰名商标产生混淆、误认或者产生某种联想,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相继取消了防御商标制度,这也造成了长久以来对于防御商标存废问题的争议。结合日本的防御商标制度来分析防御商标的利弊,以探究防御商标对当下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意义,并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制度和经验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