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模式仍带有浓厚的传统德育的特征,存在着理性与情感、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多维度的二元对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德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情境德育通过构建形象生动、意蕴丰富的道德情境,让受教育者在情境中感受、想像和体悟,完成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力的综合性学习。通过构建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视界融合的德育主体、情理交融的德育内容,能够有效消解传统德育模式中存在的二元对立问题,让高校德育成为深深植根于受教育者心灵和行动之上的德育。  相似文献   

2.
道德建设上升为治国方略的高度,是客观现实的需要。而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学生道德思想,行为意识,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高校德育应采取积极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不是由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科学依据。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高校德育的新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校德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校德育目标的新框架是一个由“意识形态认知与实践”、“文化认知与实践”、“个体与社会价值认知与实践”、“心理认知与实践”和“道德(法纪)认知、道德实践与道德境界”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 :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 ;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 ;德育功能认识片面。本文认为 ,对确定性知识的执迷 ,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 ,重道德认识 ,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刘武军 《百色学院学报》2012,25(3):104-106,116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秩序,体现着学生现实的道德状况和学校的德育效果。开展大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特点研究,不仅能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其实效性,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艺文在《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1期中撰文指出: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是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是极端功能主义,据此,人的道德是被给定的,道德仅仅由程序产生,具有惟一的合法性。选择性德育模式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仍然是一种极端存在的哲学,据此,人自己形成其道德。德育模式生活化内涵主要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自我教育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它的本质是“做人”,在内容上以“修养”为核心,在方法论上要以生活教育为主。德育生活化模式的要旨在于,在大学生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感知、体认和思考,在大学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教育。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立足点是教育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道德既是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是不可取消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合体,德育是一个“理解”和“建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德育观念、内容与手段等三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7.
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德育环境的制约。高校德育环境分为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环境。只有努力优化德育环境,营造德育氛围,形成整体育德的合力,才能做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现实中的高校德育,渗透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先在地位的不平等性、对受教育者所居情境之忽视和对受教育者弱势和缺陷的标签预设.秉承高校德育的创新诉求,借助于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通过人在情境、关系培育、优势为本三个层面的思考,注重受教育者的人生需求满足、生活能力培养及情境资源开发,倡导师生间互为主体的交往关系,并以优势视角开展德育工作,是提高德育实效性,开创德育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和形成规律,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能动的认识、体验、践行,从而形成他们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是教育者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实践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实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一定教育情境中以德识传授、德性养成、德行践履为目标的意义互动。由于传统独白的施教方式失落了受教者的主体性与德育的价值性、教育的人本性与道德的发展性,高校德育实践陷入了受教者对施教者及其规训的"失语"困境。因此,立足德育对话的理论基础,从平等、差异、共生的德育展望出发,在德育主体之间建构观照生活世界、贯穿价值叙事的"对话场域"是高校德育实践走出"失语"困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的情感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日趋全面,但是对于音乐教师的心理研究却相对匮乏。作为教师心理的重要研究部分,音乐教师应激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教师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本文就音乐教师课堂的应激表现及应激源的归因,探索音乐教师课堂应激心理自我调适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与高校学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经济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将产生巨大的影响,高等学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抓住时机、改变观念,加强教育和引导,促使大学生转变思维、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树立良好的学风,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暴力行为屡见不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本文从导致普通高校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高奏校园和谐旋律和高校的安全治理工作密不可分。针对近几年备受关注的校园危险行为,应将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管理、个体认知与身心素质四个角度探究高校危险行为的成因,解读其现状和特点,通过优化德育工作、加强法制教育、拓展心理健康服务、占领网络阵地等七项举措.全面构筑起高效精干、反应迅速、全覆盖、多渠道的安全治理体系,使年轻学子们在教育过程中真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许多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必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高职办学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已由传统的教育管理型向教育服务型转变,对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需求更高,辅导员的工作更加突出为学生发展提供辅导、教育和服务。高校辅导员工作惟有走专业化建设之路,才能取得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尊重,从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满足感,也才能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7.
毕业生择业法律教育是高校毕业生择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由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师资配置不合理等种种原因,造成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一方面总会在毫无意识中违反法治社会的最基本原则,侵犯法律与道德底线,另一方面在对用人单位肆无忌惮地挑战法律的权威时,毕业生们又很少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为改善毕业生择业法律教育的效果,应当从毕业生维权意识教育、合同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并学会掌握救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改善毕业生择业就业环境等诸方面共同努力,做好毕业生择业法律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问题也随之产生,并且日益凸显出来。在对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学习方面存在多种心理障碍,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和自身等方面,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教育防范措施,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手段,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方法、原则方法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分析,提出应对网络文化挑战的德育创新原则:即寓教于网,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强化网络意识,健全主体人格的原则;突出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内在需要的原则;树立服务意识,追求教育效果的原则。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德育工作机制,达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