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失地农民城市角色的定位与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已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民,他们失去了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就业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收入来源呈非农化和多元化倾向,家庭支出数量与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土地保障开始向社会保障转化,住房及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失地农民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经济上,社会制度上、政治权利与参与上、文化和心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失地农民身份的定位只能是市民,工业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根本,城市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基础,一体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保障,渐进化是失地农民身份转换的过程。实现失地农民城市角色的转化,必须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将失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失地农民与市民就业上的不平等,给进城农民提供基本的住房条件,通过教育尽快使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适应市民生活。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地被大量征用并因此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农地征用中的不公正性,使失地农民的利益极大受损。同时,失地农民在向市民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又遭遇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无奈地沦为城市的“边缘人”。对农民失地的深层次原因及失地农民向市民角色转换的制约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妥善、合理地解决失地农民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已经步入了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化的核心问题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即农民向市民的角色转换.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实质上是农民人格不断嬗变、逐步过渡到市民人格的过程,由于嬗变的自发性和城市化消极因素影响而衍生的不良人格嬗变是诱发犯罪的潜在因素,控制、减少不良的人格嬗变可减少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促进农民工向市民的角色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从社会学角色理论出发来思考农民工角色转换的途径,需要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改革,打破农民这一先赋角色对他们的制约;增进社会对农民工市民角色转换的客观认同,以及农民工对自身角色转换的主观认同;重视通过促进农民工再社会化,提高农民工的角色扮演能力,帮助他们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社会参与等方面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建设中土地征收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征收关系到农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因土地征收而引发的民事纠纷逐年增加。究其原因,赔偿制度的不合理、法制的不健全、失地农民就业难和农民思想的转变难是引发土地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城镇化建设中,要实现农民向市民角色的转换,必须解决好土地征收问题,进一步完善土地法律制度并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为中国农村的长治久安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6.
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镶嵌于他们的社会网络之中。依据实地调研资料,本文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其市民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1)失地农民与原市民的关系影响其对市民角色的评价和认同;(2)失地农民的邻里和亲缘关系在征地后稳定中有变化,工具性倾向增强,失地农民原有的社会资本受到影响;(3)失地农民的业缘关系还非常薄弱和不成熟,给其市民化带来制约;(4)社区居委会在失地农民社会网络发展和市民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需要促进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开放性,防止贫困文化的产生;拓展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推进其社会资本的再创造;重视发挥居委会在失地农民社会网络发展及市民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失地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提升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文化冲突、文化整合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及经济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整合过程中 ,“非正式制度”和实用主义都起着较大的作用 ,但随着新体制的不断积累、完善和配套 ,中国总是在高一脚低一脚、一步步向理性制度、法制制度和正式制度迈进的。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今天,高校德育教师应努力实现自己角色的转换由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德育权威",转换为引导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由传统的"教书匠",转换为研究型的"政工师";由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转换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相似文献   

9.
伴随时代的发展,文学批评家的角色由权力意志"代言者"的角色向"阐释者"的角色转换;而批评主体的批评态度则由被动的接受向主动追求语言新奇的方向转变;批评视角则由原来单一的"政治批评"视角向"多元化"的文化批评视角转换。在此基础之上,批评家不得不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以期跟上变化了的文学创作及其批评实践,促进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是联系老师和同学的纽带。但由于教育管理上的漏洞和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冲突,一些学生干部出现了"学生"与"干部"角色错位及"干部"与"服务者"、"执行者"之间的角色内冲突,使其难以成功实现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角色转换。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矫正和解决上述角色的错位、冲突,就必须转变观念,完成学生干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由"部门型"向"全局型"、由"守旧型"向"创新型"、由"片面型"向"全面型"的转变,使其更好地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中继农民工问题后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以解决。但失地即失业,长远地看,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实现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即从农业劳动向非农就业的方向转换。然而,当前失地农民职业转换存在许多困难,其基本的难处包括:职业获得困难,职业适应困难和职业稳定困难。为此,政府必须尽快拿出失地农民职业转换的促进策略,确保失地农民职业转换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基于此背景,结合对某地区失地农民的120份调查问卷分析,从失地农民主体角度探讨他们对失地农民这一强制性身份的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3个因素最终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其中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工作和收入、城市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对失地农民身份认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由大到小影响着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内,均未能很好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角色转换.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为实现党的角色转换提供了现实基础并使其成为必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实现角色转换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现代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以合肥市滨湖新区为例,基于对某回迁居民小区的田野调查资料,分析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农民向市民转变的障碍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两种途径:物质层面如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硬性指标,即外在资格的转换与实现;社会文化层面如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区参与以及市民意识的培育乃至价值观念转变等软性指标,即内在素质的市民化。软硬两种途径并行不悖,同时重视软性层面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6.
洪金章 《新天地》2011,(10):179-180
班主任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发挥班主任的角色优势,加强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本人认为班主任要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由传统的教师向辅导者的观念转换,获得相应的角色经验、技能和知识,并完善自身的人格和个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普遍的城市更新与扩张造成了失地农民的出现与不断增加。作为城市化发展的显著成果,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再生产使得失地农民的生活空间和生存环境发生了从传统乡村向现代城市的根本转变,然而这种表现在物质形态层面的生活空间的重构使失地农民作出的城市化选择,并非是个人的自愿选择而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所致,因此是一种被动的城市化。这一社会事实提醒我们在应对失地农民问题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本身。  相似文献   

18.
根据网络环境下传统参考咨询向网络信息咨询转变的必然趋势,指出传统参考咨询馆员要向网络信息咨询员的角色转换,探讨了网络信息咨询员角色内涵,提出传统参考咨询员向网络信息咨询员转换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群体不可避免。关于失地农民群体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有两个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失地农民群体内部不同质,具有差异性,且正在经历内部分化;其次,失地农民群体未来的发展状态是向市民群体转化。目前,应该对失地农民群体进行准确界定,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群体内部特征和未来发展状态。针对城郊失地农民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上应该有更为前瞻的视野与视角,以农民市民化为研究维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主题转换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失地农民问题发生着由生存矛盾到发展矛盾的内在演变,相关研究因此而在不同阶段转换所关注的主题。但目前研究的基调仍主要定位在“保护弱者”的单一立场,研究的视点多投射于失地农民之所“失”。失地农民问题后续研究如果要进入以探讨失地农民发展问题为主的新阶段,如何让失地农民分享城市化成果而于城市化过程有所“得”是研究者拓新专题和拓展视角的重要指引。研究发现,失地农民的发展问题将着眼于其城市生活空间公平的获得。帮助失地农民在城市构筑能满足其就业、收入与保障需要,并享受公平、正义与福利条件的新生活空间或许是解决其发展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