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接受修辞学视野下的翻译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接受修辞的过程。本文介绍了西方接受视野下的修辞学研究,探讨了将接受修辞学同翻译研究结合的可行性,并依据接受修辞学相关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实质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接受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重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了西方文论由以作者、作品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作为西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被译入汉语,其译本的接受主体一儿童的特点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词语、句式以及修辞的选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文学科的"修辞学转向",作为"修辞的《庄子》"虽然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毕竟谈论庄子表达修辞的多,而涉及庄子接受修辞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为此,透过对庄子修辞接受策略的具体梳理、总结与论析,不仅对庄学研究有所拓展,同时在开掘传统修辞学理论资源方面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文学科的"修辞学转向",作为"修辞的《庄子》"虽然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毕竟谈论庄子表达修辞的多,而涉及庄子接受修辞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为此,透过对庄子修辞接受策略的具体梳理、总结与论析,不仅对庄学研究有所拓展,同时在开掘传统修辞学理论资源方面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语境指一系列影响着人们的言语行为、言语方式及其效果的种种主客观因素所构成的特定的交际环境.在很多学科中语境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修辞学而言,修辞的表达固然重要,但修辞的接受也同样不可或缺.而修辞的接受如果脱离语境,修辞表达再优美,也会造成理解的错误.因此,修辞的接受离不开语境.  相似文献   

6.
修辞表达的内容需通过修辞接受来体现,因此修辞接受与修辞表达同等重要。在翻译这种言语交际活动中,原语修辞表达者表达的内容有可能完全被修辞接受者所接受,这就是信息接受等值,但事实上完全等值的概率很小。  相似文献   

7.
变异修辞接受是变异修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异表达和接受构成了变异修辞活动的两极.变异修辞接受是指接受者对超常规表达进行信息解码,是言语变异表达的修辞效果实现的过程.由于接受主体的先在经验、认知能力的差异,接受发生的时间、空间的不同,变异修辞接受的个体性突出.  相似文献   

8.
由于仿拟修辞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因此在英汉语言中成为常见的修辞现象。要有效地将仿拟修辞表达在译文中呈现,传递给他民族的读者群体,就不得不观照表达与接受主体的社会性因素,包括受英语表音性和汉语表意性特点的影响而在仿拟过程中体现的不同语言使用偏好。仿拟翻译应顺应英汉民族社会性的语言使用偏好,采取优先保留仿拟修辞的策略,以实现源语文本跨语符的修辞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9.
翻译也是一种修辞活动,这其中修辞者是译者本人,观众是广大的译语读者,而修辞的产品则是翻译的译本。无论是翻译还是修辞,读者都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译文读者既是翻译的动力源泉,也是翻译的目的所在,因此,作为修辞者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读者意识。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读者意识、翻译中读者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译者的读者意识。  相似文献   

10.
对翻译中读者反应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翻译中,读者是译者关注和审视的对象。然而,译界对这个特殊的接受群体缺乏真正的了解和统一的认识与全面的研究。在此情形下,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便很快引起了中国译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该论强调,判断一个译文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此外,它着重探讨读者反应对翻译过程和技巧的重要影响。通过与接受美学的结合,在四个方面具有了更大的解释力。诚然,读者反应论并不是翻译理论的终结,而只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翻译无不渗透着译者,既是读者又是译语表达者的修辞认知。从译者修辞认知入手,分析《红楼梦》三则性爱描写片断中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译本的英语译文。译者从源语到目的语转换过程中,有意识地在译文中融入了对原文自我个人主观的阅读认知,在译入语中呈现出为目的语的受众所接受的普遍再阅读认知。译者修辞认知在把握原著语言风格、再现译本翻译风格中发挥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研究指出了文本空白促成了文学翻译的再创造,讨论了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与原文作者通过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与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提出要把翻译的一般原理与审美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再创造,可以产生良好的文学翻译效果,使得译文读者和原作读者同样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样获得审美上的愉悦和欣赏的共鸣.  相似文献   

13.
从接受修辞学的角度解读钱钟书的经典散文<窗>,窗作为一个建筑元素,在钱钟书的视界里已幻化成一个修辞元素,窗可以是"画框",可以是"眼睛",还可以表示"享受".文本中的"窗"只是一个中介性的修辞存在,这种存在分别在艺术、精神、人性的层面上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人的修辞接受.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文学理论似乎面临一种同样的困境,那就是难以把文学活动中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同时纳入视野之中。20世纪西方伴随着语言学转向兴起的现代修辞学理论对修辞行为整体的研究,为突破这种困境提供了某种可能。受现代修辞学理论影响的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研究,作为诗学与修辞学研究相结合的杰出成果,开启了一种把文学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并对四要素进行四元通观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修辞学范式。以此为基础,再融合借鉴其他理论,则有望建构一种新的能够同时把作者的表层意图和无意识动机、文本的结构形式和修辞选择、作品的审美效果和社会意识形态功能、文本生成和接受的世界和文化语境同时纳入视野的"语言修辞学批评"。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是一门研究言语交际的规律和技巧的科学.传统修辞学从开始重视演讲术、论辩术、诗论,锤词炼句到辞格为研究中心,主要以文学语言作品为研究对象,忽视了言语交际的动态研究,陷入到形式主义的窄胡同里.现代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和源泉的现代修辞学重视语境和言语,着重研究言语的表达作用和表达规律,重视言语的理解和接受,强调修辞的动态的建构作用.为了推动修辞学的发展,2004年10月12日至15日,中国修辞学年会是中国修辞学会第12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锦州渤海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会议的主题是"修辞学的理论前沿与应用",涉及修辞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修辞学分支学科建构、实用修辞和修辞格、修辞史和修辞学史等方面,几乎涵盖了修辞领域的所有热点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完善修辞学理论,对修辞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对中国修辞学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文学科的修辞转向和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主义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原因就在于话语中的主体和客体张力被特定的修辞手段化解了,"修辞转向"指的就是修辞在社会现实文本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重新认识.人文学科发生的修辞转向使一度被边缘化了的修辞学重新获得了社会现实的关联性,而批判理论和社会理论为其重新进行社会参与提供了理论基础.西方修辞学者运用社会、批判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拓展传统修辞学的内涵和方法,成功地演绎、发展出了一套与批判理论相结合的修辞学新方法,使修辞学发生了批判性转向,为古老的修辞学开辟了新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为修辞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读者定位、文本的视角定位等则是转向后的修辞分析的切入点.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修辞学的批判性转向大大拓展了修辞学的内涵,但它也模糊了和相关学科的界线.  相似文献   

17.
翻译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期间涌现出了不少的翻译成就,然而翻译理论框架尚未健全,完整性有待建构。对文学研究有着重大影响的接受修辞学跨学科地被引入了翻译研究领域,然而其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成果在中国知网上屈指可数,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知网,并未检索到"翻译效力"的相关文献,特基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尝试性地提出"翻译效力"这一概念,以期引起关注,并推动翻译学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体现了译者个体接受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而其客体性突出体现在深受当时对译入文化的社会接受的影响。这种社会接受影响了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翻译目的、文本选择和翻译风格。鸠摩罗什对译作的社会接受的考虑也使他的译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接受。译者作为特殊读者的个体接受和具有强烈历史性的社会接受之间是一个互动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给翻译过程中读者主体的研究予启发。伦理道德因素是翻译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不但制约译者,而且影响读者。翻译活动中,读者对译者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伦理的角度,以文学翻译为例,探讨读者对译者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的影响,这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与以往相比,我国90年代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在重视静态研究的同时,也重视动态研究。动态修辞研究于90年代涌现了一批开拓性著作,例如在口语修辞学的探讨方面,有夏中华的《口语修辞学》等,在接受修辞研究方面,有谭学纯、唐跃、朱玲的《接受修辞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