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翻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交际过程,它是集源作者、源文本、译者、译本和读者于一身的复合统一体,其最终意图就是要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众所周知,以现代修辞学为基点建构起的接受修辞学完成了修辞学研究中心从表达到接受的转变,完善了对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双向互动的系统研究。其实,翻译过程就是一个接受修辞的过程,接受修辞学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故基于接受修辞学相关理论对翻译过程研究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2.
翻译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期间涌现出了不少的翻译成就,然而翻译理论框架尚未健全,完整性有待建构。对文学研究有着重大影响的接受修辞学跨学科地被引入了翻译研究领域,然而其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成果在中国知网上屈指可数,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知网,并未检索到"翻译效力"的相关文献,特基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尝试性地提出"翻译效力"这一概念,以期引起关注,并推动翻译学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冰心的《吉檀迦利》中译本是难得的佳译。受接受修辞学观点的启发,通过对作为译者的冰心和原作者的泰戈尔在言语经验、审美经验和文化经验等主体经验的比较,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和原作者主体经验的契合而促成的积极接受对创造佳译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与以往相比,我国90年代修辞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在重视静态研究的同时,也重视动态研究。动态修辞研究于90年代涌现了一批开拓性著作,例如在口语修辞学的探讨方面,有夏中华的《口语修辞学》等,在接受修辞研究方面,有谭学纯、唐跃、朱玲的《接受修辞学》等;...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概念考察,概念翻译成为哲学翻译的核心问题。哲学概念因其含义丰富而使翻译尤其困难,其译名从诞生到接受往往会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借用美国修辞学家伯克的新修辞学思想,以洛克认识论核心概念“understanding”汉译史上先后出现的“悟性”“理解”“认识”“理智”等几个代表性译名为例探讨哲学概念翻译过程中的格义、立名与正名现象,并对其中的动因及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哲学翻译,尤其是哲学概念的翻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语体学又称“功能修辞学”。在翻译广告的过程中,语体学将作为一个重要学科影响、指导广告翻译,广告翻译也需要依赖语体学中的修辞手段打入文化群体市场。  相似文献   

7.
藏文修辞学是融修辞学与诗学为一体的具有独立体系的文艺理论.它是藏语言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研究藏文修辞学,对丰富和发展汉文修辞学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藏文修辞学成为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体系,是从十三世纪翻译吸收了古印度《诗镜》以后开始形成的。该世纪初,萨迦派大学者贡坚噶参在《学者入门》中最早将《诗镜》的有关内容作了介绍,兹后到十三世纪后期,大译师雄敦·多吉坚参将《诗镜》全文译出,自此以后《诗镜》即成为藏族诗学和修辞学的理论基础。在长期的写作实践和研究过程中,经过藏族  相似文献   

8.
传统翻译理论对拟人的研究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从语言形式和文体层面进行静态的比较,忽略了隐喻的认知性质。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性质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翻译研究的局限,为拟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宗廷虎、李金苓、袁晖等合著的有关修辞学史专著,首次在国外刊物上系统地评价了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盛况,概述了中国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修辞研究取得的长足发展,肯定了上述修辞学史专著的特点和贡献,并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和学科建设的高度,说明翻译介绍修辞专著的重要意义,提示我们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应进一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许多译者常常认为翻译只是再现“语义”,但文学翻译过程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只体现“语义”是不够完美的。风格的再现问题是翻译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译者必须把它考虑在内。本文试图从英语文体学、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翻译风格的特征及风格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11.
西方翻译研究由来已久,但多年来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进入21世纪,翻译研究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特点更加凸显。西方古典和现代修辞哲学翻译观,为从修辞哲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能。研究结果表明:修辞哲学视角下翻译研究的内容应包括修辞和翻译主体的研究、意义阐释过程的研究和知识构建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历来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转喻的研究多从修辞的角度,把转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转喻作了全新的解释,认为转喻的运作机制是概念激活。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视角探讨转喻及其翻译,提出四个转喻翻译的策略:转喻认知模式的直接移植;转喻认知模式的附加激活;转喻认知模式的直接移植加注;转喻认知模式的归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学作品语言的修辞必然性出发,简要论述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传达原作的创造性,让译文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信息和美学感受.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译者往往需要采用必要的手段对源语文本材料进行处理,强调译语对译语阅读对象的效果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为达到等效效果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些手段属于狭义修辞和广义修辞.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途径。文章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较流行书名英译本进行了分析,从直译、套译和意译法等翻译方式角度探讨了隐喻对四大名著及其书名英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广告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巨大的感召力,在用词、造句、修辞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特点。本文着重分析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以及针对此种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做文章都讲究修辞。英译汉,其实就是根据原文来做汉语文章;当然离不开修辞。但是英汉语在修辞手段上存在差异,翻译过程中就有技巧问题。本文试图找出英汉语在句群层上的差异,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讲究句群修辞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翻译工作者要进行完美的表达,绝不能忽视修辞学.对英国名著<简爱>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从词的搭配、释义的选择、抽象名词的翻译、文化意义的选择及文体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可得出结论在翻译的过程中,交际修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使表达更加准确、更加流畅、更能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8.
英汉修辞方式对比及其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的修辞方式是2种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修辞现象。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认识并了解英汉2种语言修辞格式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英汉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并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从而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本文对2种语言从声音的锤炼、意义的锤炼、修辞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浅析英汉修辞在翻译应用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修辞表达的内容需通过修辞接受来体现,因此修辞接受与修辞表达同等重要。在翻译这种言语交际活动中,原语修辞表达者表达的内容有可能完全被修辞接受者所接受,这就是信息接受等值,但事实上完全等值的概率很小。  相似文献   

20.
晚清翻译小说的修辞策略有着较明显的"后现代"色彩。作为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交流的中介,当时的书刊发行对这种"后现代"修辞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书刊编辑的视野决定了晚清翻译小说对原著及原作者的关注程度,书刊定位使翻译小说经常成为"可写文本",而书刊读者接受水平的差异性则使翻译小说的意义不断"延异"。晚清书刊成为翻译小说实现"双重解构"的重要推手,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直接相关。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这种"后现代"修辞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渐被"现代性"规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