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乡村文学与城市文学是新文学的两大主体构成。在中国现代以来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二者既相互补充,又构成比照甚至对立关系,形成了中国新文学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结构在新时期以前的文学发展中基本形成和确立,在新时期以来日益成熟和巩固。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新文学一个重要的支撑性结构,它将与中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并存。  相似文献   

2.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经济状况 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特征是二元经济结构。要确定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使农村经济结构与现代化城市的经济结构相适应,不能不从这点出发,认清国情,变革这种二元结构。 1.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由来与实质 本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殖民者在我国少数沿海城市开办工厂企业,建立起以近代工业为代表的先进产业部门以来,我国逐步由一个完全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社会:  相似文献   

3.
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为一元、农村为另一元的城乡分隔和差异状态;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差异明显和城乡分隔刚性,而改革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差异更加明显化和城乡分隔开始弹性化;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既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又有利于当前中国农业面貌的改变、工业效益的提高、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心理的平衡和城乡环境的改善;走出二元社会结构应该树立城乡一体的新观念,创建促进城乡一体的新制度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4.
改革浪潮将中国推上一个崭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发展和改革相互交织、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同时并存的阶段。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之间的矛盾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制瓶颈.我国二元社会结构有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静态二元结构与动态二元结构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双重二元结构.当前各地正在推进的城乡一体化,主要侧重于破除静态的二元结构,而忽视破除动态的二元结构.动态二元结构的弊端正日益凸显.要真正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全面破除双重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6.
二元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结构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并存.在转型期中国,二元组织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并存;二是组织中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随着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社会组织结构也会从二元走向一元.走出二元组织结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总的来说,走出二元组织结构有赖于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具体来说,走出二元社会结构:一是要通过简化组织职能以推动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化;二是通过建立现代组织运行机制以实现现代组织结构形式与运行机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语境中的“社会管理”和“城乡二元结构”概念具有独特意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制度不仅是生成、固化与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罪魁祸首,也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直接原因,它在新时期正面临着诸多困境。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关系演进以及社会管理制度变化的历程表明,推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和自觉建立市场机制之外的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制度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推进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必须探索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语境中的"社会管理"和"城乡二元结构"概念具有独特意蕴。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制度不仅是生成、固化与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罪魁祸首,也是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的直接原因,它在新时期正面临着诸多困境。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关系演进以及社会管理制度变化的历程表明,推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和自觉建立市场机制之外的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制度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推进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必须探索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两种互补性发展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在相当程度上都是来自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的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包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改变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农村经济落后状况,西方经济学家创建外生性发展与内生性发展两种模型。这两种模型似乎是相互对立的,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的。这已被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所检验了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在分析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时,对城乡二元结构给予很多关注,但是通常会忽视在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即是在许多领域中存在于汉族公民与少数民族公民之间的系统性制度化区隔,这一客观上普遍存在的群体区隔在另外一个维度上同样把中国社会一分为二。本文从行政区划、学科设置、学校制度、文化娱乐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一二元结构的存在,并讨论了这一二元结构在一个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也造成了中华民族认同构建和国民交往中的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东青岛3个社区的事例考察,以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式对社区结构进行描绘,进而探讨了现代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变动的个性化特征.研究表明:不同形态的社区形成显示出"差序格局"的结构性特征的共通性与稳定性,从"基层结构范式"视角探究中国基层社会结构变动的逻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化对原有的整合方式所构成的挑战。指出由于社会结构的快速分化,使得在社会分化和整合之间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必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为适应社会的急速分化,维护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整合方式,即培育中介组织,增强政府权威;建立健全法制,理顺利益关系;加强文化整合,重构价值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形势紧迫,社会分化程度加深,利益格局差距整合难度加大,由此引发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文化模式、价值理念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迁,对原已形成的社会心理结构形成巨大冲击,中国社会心理正进行着艰难的重构。而社会心理的重构需要持续、稳定的动力支持系统。转型期中国社会心理重构的动力主要有物质利益动力、精神文化动力、社会结构转型动力和全球化动力。这四种动力既相互独立,又构成完整的社会动力系统。它们不仅为中国社会心理重构提供了适度动力保障,也给中国社会心理重构指明了实现路径。社会心理重构的最终目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得益彰的、符合民意的社会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差序格局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解释中国社会结构的两把"金钥匙",前者侧重微观层面,而后者侧重宏观层面。该文力图探究如何实现从微观层面的差序格局到宏观层面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跨越,即发现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与微观理论的宏观推论。笔者运用"同心球"模型,重点研究了"民族"在差序格局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实现两个理论之间的跨越:在"己-家-民族-国-天下"体系中把握"群体"的特点和意义,在动态当中把握差序格局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转型期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费改税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社会保障税开征与否,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类型和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统账结合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统筹层次偏低的现实以及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现阶段不宜开征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税是否开征不应陷入由部门利益决定的误区,制度自身的改革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才是社会保障改革的必由道路。  相似文献   

16.
变迁、结构和话语: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宏观解释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但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没有改变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没有发生应有的作用。弱势群体由于利益受损产生了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形成了仇官、仇富、仇不公的主流话语。巨大的社会变迁、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结构、仇官仇富仇不公话语的形成,构成了当下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政治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广义所著《近代中国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东北乡村历史发展的经典之作。作者以乡村为视角,从东北乡村的区位结构、社区、居民、家庭、社会控制、生产生活方式、经济状况、社会问题等方面,全面、深入探讨了东北乡村发展的规律,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冲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哲学的层面来分析当代中国利益冲突的表现、利益协调陷入困境的原因及其解决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途径。中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引起代际之间、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及既得利益者与争取利益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新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充分建立;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相似文献   

19.
追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分层结构 ,以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相对应和相适应。西方社会自近代发生产业革命以后 ,劳动者的层次结构伴随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完成了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的转变。劳动者层次结构的变化 ,反过来巩固了产业革命的成果 ,推动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 ,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对这一历史过程分析 ,可以看到 ,劳动者层次结构由传统的固定僵化模式向现代的非固定的灵活模式转变 ,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的转变 ,成为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我国目前也只有根本上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 ,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中国国内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体系,但原有利益空间的基本结构依然存在,国家、基层和民众仍为国内利益空间中的三大结构。作为社会存在,这三大利益结构之间的差异并未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因此,在抗战役政推行中,三大利益结构之间始终存在利益博弈,产生了众多复杂的纠纷,内耗了抗战力量。但此类博弈在本质上主要属于具有自在性的社会问题,必须从社会问题的视角加以讨论,才有可能逼近其真相,认识其存在与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