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清人孙嘉淦在《南华通》中秉持"惟无乃能大"、惟大乃能逍遥的宗旨,多方引用儒家经典与新儒家学说,通过"小者困苦,大者逍遥"的两相对比,最终得出以"至人无己"为"大之至矣"的结论。在普遍以"大"为逍遥的清代庄学界,孙嘉淦的阐说仍具有一定特色,尤其是他引入理学家关于"理一分殊"的观念,从实体存在与观念存在两面来评析庄子的"至人无己",实可谓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2.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是庄子思想的核心。本文首先对"逍遥"本义及引申义进行阐释,从"逍遥"自身的内涵对庄子思想进行一个初步理解。其次论述了"小大之辩",只有理解了"小大之辩"的真正含义,才能进入庄子"逍遥"的境界,因此,小大之辩可谓"逍遥游"的前提。最后进入"无己"、"无功"、"无名"三境界,达到这三境界,就最终达到了"逍遥"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庄子以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方式为人"在"世的应然形态,逍遥的意义,首先便在于它体现了如上价值趋向。在"乘天地之正"的形式下,循乎外在法则与合乎内在人性相互统一,逍遥则超越了被限定与有所待的存在方式而展现了自由的品格。但同时,庄子又将自然的形态视为逍遥之境,以无为消解目的性,自由与自然的某种等同,使之对自由的价值内涵也未能给予充分的注意。不过,以逍遥之境为指向,庄子哲学中的统一性与个体性、天与人的张力,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化解。  相似文献   

4.
庄子逍遥思想从自由的角度来阐述人的存在价值,使人的精神从现实中升华,达到无待,洒脱的境界,打破了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束缚。逍遥思想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异化现象,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心养"的新境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中原王道文化和天命惟德观念普遍流行,"他人"思想融合在仁政的推崇与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之中。屈原作为楚国王族的后裔与政治家,其"他人"思想虽然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旨归,"哀民生"而行"美政",但先楚文化中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屈原将主体对他者的的道德责任从儒家以直报怨的相对责任推进到九死未悔的绝对责任。"受命不迁"作为屈原"他人"思想的生成起点,不仅强化了主体的伦理特质及其对他人的道德责任,同时通过"民生禀命、各有所错"也为他者绝对他性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中的小大之辩的观念,呈现出复杂的状态,不同学者对此看法时常出现矛盾,即使是同学者,有时态度也模糊不清.只有统观全书,经过不同篇章不同角度的深入解释,才能形成统一而清晰的认识.无论是打破相对,还是要还归自我,都是要进入那个无需人管理,无需人解释,没有人为理论的完全是自生,自化的整体的自然生命世界,这个世界就是逍遥之境,达到逍遥的门径则是辨"小"、"大",由"小"入"大".  相似文献   

7.
"道"涵混太虚,周流十空,与"道"为一的体道者其心境自然体现"大"的特性.《老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表现为大智、大慈、大刚;《庄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除具备《老子》中体道者的"大"心境特征之外,更表现为大悲情怀,逍遥境界.二者不同于先秦儒家所指"大人"的个体的道德精神的伟大,亦不同于后世所谓的阳刚壮美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郭象的《庄子注》认为,万物当性适分,皆可以逍遥;凡众仅为“有待”之逍遥,至人为“无待”之逍遥。这可以说是郭象关于“逍遥”之最基本的观点。然而,就凡圣“逍遥”之本身是否有高低之分;凡众之逍遥是否可以称得起“独化于玄冥之境”;凡圣精神境界差别的理论根据何在?学术界往往不够注意,也缺少具体地和深入地分析。所以,有人只看到郭象主张凡圣皆可以逍遥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实际还主张凡圣的精神境界尚有不同的一面。如有人说,郭象认为,如果人们能把自己看成是绝对化的独立的存在,就可以随遇而  相似文献   

9.
明治时期汉诗人中野逍遥将一种全新的“失恋”体验付诸汉诗书写,呈现出激烈的情感表达与语法突破,同时期的评论家多将其视为对汉诗传统的背离,并与当时的新体诗相提并论,这一观念也在此后日本学者的研究中得到继承。然从文本、典故、命题、语法等层面来看,逍遥的书写并未脱离古典诗歌体系的框架,而是以香奁体的形式构成了对现代性恋爱体验的书写;又因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继者自居,故在明治这一新旧交替的时代深感传承的责任及失落的痛苦。大町桂月等人的解读带有特定时期的西化意识形态色彩,过度强调其革新的一面而未呈现其身为汉诗人的全貌。突出逍遥诗作在古典与现代的夹缝中游离、挣扎的样态,或更能凸显其身为文学史特定时期作家的典型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从庄子到郭象,“逍遥”的涵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庄子的逍遥强调对客观外物的超越,带有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现实生活中的常人很难达到。而郭象认为,逍遥与外在的环境和形式无关,关键在于内心,只要内心能够超脱淡然。则无论何时何处人人皆可逍遥。郭象通过对庄子的全新阐释,将原本只存在于精神世界的逍遥落实到了现实的人世间。郭象的逍适新意为东晋士人的朝隐之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让心逍遥     
逍遥,《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这应该是大部分人的追求,谁不喜欢过悠游自在的日子呢?但要想真正过逍遥的日子,又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生活在当今社会,工作上的激烈竞争,生活节奏的加快,已让人劳心伤神,哪还顾得上逍遥呢?还有很多人常拿他人的眼光,他人的好恶,去规范自己的人生。忘记自我,为他人活着,还会有自己的逍遥吗?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庄子思想的核心——逍遥游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大致过程。认为与魏晋时哲学上对“逍遥游”有两种解释:“精神逍遥”、“适性逍遥”相对应,文学上也有这两种类型的“逍遥游”创作。从屈原到阮籍再到李白构成了“精神逍遥”的典型,而阮籍则将这种创作提到了一个高峰;而从张衡到陶渊明再到王维、苏轼等则构成了“适性逍遥”的典型,陶渊明则将这种创作推提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陶渊明心态”。“精神逍遥”因封建社会本身之凝固在李白后几乎没有什么发展,而“适识逍遥”则因与封建社会之进展有相适应的一面,在融合了佛教之后,却得到了广泛发展。“陶渊明心态”几乎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传统心理。  相似文献   

13.
《逍遥游》之逍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的中心是人,追求人的人性化。他把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视为物我关系,认为只有突破物的阻碍,回归于道,才能实现人的自由。他进而从漠视物我转向内心,以承认现实即逍遥。从无视物我之别到放置外物而求内心体验,都是回避外物的异己存在,主观上消解矛盾。庄子最终提出了“我驾驭物”的思想,我用物之“大用”以实现逍遥,但本质上仍是我对物的顺从。  相似文献   

14.
在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活动与文学创作中,一言兴邦拯救天下的政治热情与为民请命的内在赎罪冲动联袂而行,政治上直言极谏,诗歌创作中的讽谕诗"惟歌生民病",风格嚣张刻露,致使白居易政治和艺术上走入了双重困境,并因此而带来了他诗歌创作心理的变化,遁入了"知足保和"的逍遥之游,为其讽谕诗的创作画上了仓促的句号。  相似文献   

15.
"仁"与"爱"是儒家和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中心主题,二者在其渊源、内容、实现途径上有所不同,因此它们是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精神类型。而二者的差异中又存在着相似之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对人类价值和终极目标的深切关怀,为人类提供了一条完善自我,达到不朽的道路。因此,对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加以比较认识,挖掘各自思想的精华,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西文明的发展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逍遥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达到逍遥必定要突破现实时空的束缚,在<庄子>中,庄子构筑了四个逻辑上对立的时空,并通过修辞让逍遥成为统摄一切时空的最高理想.仙境远离于现实,庄子通过蝴蝶梦境与游刃的艺境来弥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思想倾向、个性特征、浪漫诗风人们已谈得很多了,本文拟从李白对审美人生的追求来透视他诗中的另一境界——逍遥境界,并由此认识李白诗中的逍遥境界与儒、道、释的关系以及它的生成现象。一  相似文献   

18.
宋太宗《逍遥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逍遥咏》成书于淳化元年(990)七月,由臣属作注释的可能性更大。以五七律为多数。主旨是阐释道家义理。常用的典故是一些道家、道教概念,如“乾坤”、“阴阳”、“道德”、“大道”、“白然、”“无为”、“逍遥”、“修炼”。诗歌语言风格比较复杂,原文语言既有晦涩难懂的一面又有平易浅近的一面。注解语言则倾向于晦涩难懂。以诠释为主而缺乏形象。  相似文献   

19.
《逍遥游》是庄子的名篇 ,在文章中 ,庄子阐述了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的问题 ,这“逍遥” ,显然有悠然自在、无拘无束之意 ,而在教学中 ,有不少老师和学生反映 ,庄子的《逍遥游》汪洋恣肆 ,奇诡浪漫 ,文理深刻奥妙 ,结构繁复纷纭 ,语句佶屈聱牙 ,学得可真是很不逍遥。《逍遥游》 ,怎样才能逍遥地学 ,这的确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一般的来说 ,一篇文言文 ,如果有了注释 ,读起来自然也会逍遥许多。但《逍遥游》一文 ,为它作注的 ,自唐宋明清至近代 ,有一百家之多 ,有晋代郭象的《庄子注》 ,唐代成玄英的《庄子疏》 ,清初王船山的《庄子通》 ,清…  相似文献   

20.
庄子逍遥之旨是通过“小大之辩”的寓言揭示的,但历代学者对“小大之辩”的注解各异。郭象从庄子万物自足其性的思想出发,认为小大虽殊,但其逍遥是一样的。钟泰、支道林等则从人的境界处立论,但二者又有不同,钟泰认为“赞大而斥小”,支道林则认为小大皆未适逍遥。各家都企图立足庄子思想,揭示逍遥之旨。庄子之进路在于通过“小大之辩”,进而超越“小大之辩”,进入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