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左翼“两大台柱”的鲁迅与茅盾,在联手批判“革命文学”初期创作理论,纠正“左倾”文学偏向,创办和支持进步文艺刊物,扩大左翼文化阵地,推动左翼文艺运动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挖掘分析鲁迅与茅盾联手推进左翼文艺事业的几个方面特点,对于全面、深入总结左翼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九三○年三月二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通过的理论纲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但这个理论纲领中的一个关键性词语,在当时的刊物上却有不同的记载: 一九三○年三月出版的《拓荒者》第三期,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底成立(报导)》中,关于“左联”理论纲领有如下一段记载:“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稳固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同年四月一日出版的《萌芽》月刊第四  相似文献   

3.
如果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审视1936年的“两个口号”论争,可以发现,在论争中由冯雪峰拟稿的鲁迅的几篇文章中,冯雪峰与鲁迅二人所隐含的不同意指。这些文本既反映了冯雪峰由反“左”亦反“右”到反“左”而不提反“右”的策略性调整,同时也蕴含着鲁迅对于中国左翼文化和文学运动的深层焦虑。这一焦虑集中在什么是左翼立场的问题上。鲁迅始终注意于“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对“鸣鞭主义”的愤怒抨击,强调将左翼运动中的“人民大众”立场作为其党派立场的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4.
从左翼与现代主义彼此嵌合的角度入手,梳理海外左翼作家刘大任的创作思想源流及其文学史脉络,思考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海外留学生保钓运动等重大事件对其文学生命的深远影响。刘大任描写1960年代台湾地区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境况的长篇小说《浮游群落》蕴含着“另一种《青春之歌》”的成长小说特质,其中对1950—1960年代左翼思想潜流的挖掘具有时代寓言的历史意义。此外,短篇小说《且林市果》与鲁迅《在酒楼上》的对读展露出二者在处理革命记忆问题上的异同,以及刘大任对“鲁迅左翼”传统的承继与开拓。  相似文献   

5.
穆木天思想和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其核心体现了与“边缘文化”相联系的左翼文学的精神特征,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灵魂——鲁迅有着一致的精神趋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性”,在这个问题上,穆木天的文艺思想既有重要的价值,又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是与他的“日本体验”内在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20年代《小说月报》经过茅盾的改革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份纯文学期刊,但它毕竟是民间出版机构的刊物,不可避免地具有商业追求。本文试图从商业和文化的角度重新探讨这次改革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7.
徽商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崇朱好儒”,其文化品位较高,是其他商帮难以比拟的.儒家的人文精神的习得不仅影响着徽商的言行,培养了其较强的心理素质、市场眼光和经营能力,而且为经商的成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帮助,打造了商业运作的典范与楷模.但“贾而好儒”的特点在其转型时期又成为商业发展道路上的否定因素,束缚了企业的经营.能否超越儒家思想的屏障对当代企业的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兴起于1928年前后的左翼文学迅速成为20世纪30年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学,这一文坛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其发展中的报刊策略是分不开的。初期左翼文学借助庞大的期刊阵营迅速获取了在文坛上的流行性;左联刊物多样化的生存策略进一步扩大了左翼文学在文化围剿下的影响力,并拓展了其发展空间;左翼作家们对报纸副刊的广泛争夺成为后期左翼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左翼文学正是通过巧妙利用报刊迅速完成了其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将1930年代左翼文学潮流的兴起置于"民国"这一社会历史的政治经济研究框架中,可以看到其与民国时期商业出版的经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此视角出发并结合相关史料,兼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的转变为实例,探寻在与出版业广泛互动的条件下,一度风行文坛进而成为声势浩大"主潮"的左翼文学潮流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产品通过市场化运作大量地直接地进入到受众生活之中。因而流行音乐实际上是具有了商品生产的意义,从而大众接受流行音乐产品或参与流行音乐文化活动都是一种市场行为,“十二位美女一字排开,那阵势本身就是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它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国际路线”倾销策略,把女子十二乐坊当作商品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其商业运作策划的水准。多场次的巡演及其多元化音乐幽雅的舞台形象,眩目技巧以及最重要的演奏乐器时新快的面部表情使它成为明星品牌,流行音乐商业运作成功策划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流通效率低"、"流通成本高"等问题日益突出。流通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全局考虑加以解决。政府要重视价格在商品流通中调节、均衡、协调和利益分配的作用,充分发挥商业价格的功能;行业应建立并维持良好的规范秩序,划清商业行为与非商业行为、合法经商与非法经营、正当收入与不正当收入的界限;市场要大力发展订单经济,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按市场需求生产,摆脱部分产成品积压和浪费的格局;企业要重视效益,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从重规模转向抓效益,营造一个学习型的企业、知识型的管理团队和敬业型的职工队伍。  相似文献   

12.
作为晚明商业出版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通俗小说出版经历着从以建阳为中心的闽北地区向以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地域变迁,呈现出持续繁荣的特点,其传播则体现出流派众多、佳作纷呈,选精集粹、选本流行,演绎时事、新闻性强,精心策划、多方行销,翻刻纷纷、风行海内等特征,值得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民营出版业起步于文化启蒙与民族诉求的时空大背景中,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的崛起为代表。有别于当时清政府主导的公营出版和教会主办的教会出版,近代民营出版业通过嫁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工具与设备,翻译国外出版物、整理传统文化、出版大型工具书和新课程教材而得到快速成长,成为民族工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固然与出版企业制度、内部管理、经营者出版理念等内生条件有密切关系,但同样不可忽视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时局变化、近代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商业氛围的浓郁、启蒙和新文化运动、新教育改革以及出版法规、同业公会等外在社会生态环境的支撑效应。  相似文献   

14.
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作为“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新诗歌团体,创办了以《新诗歌》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刊物,在20世纪30年代承担起了无产阶级诗歌创作和传播的重任。这一时期的左翼诗歌表现出鲜明的“大众化”创作倾向和时代特征,呼吁使用“大众化形式”来创作诗歌,追求诗歌语言的口语化和可朗诵性,以增强无产阶级诗歌在民众中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这一时期的左翼诗人从歌谣等“旧形式”中汲取诗歌资源,借此建设适应时代需求的“大众化”新形式。“大众合唱诗”作为“大众化形式”的建设代表,表现出较强的“戏剧化”特征,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文体互渗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左翼新诗不仅摆脱了之前理论殷实而作品贫乏的“国语诗歌”创作困境,而且真正实现了无产阶级诗歌甚至是新诗的大众化传播。   相似文献   

15.
在左翼评论家眼中,沈从文及其作品是不断被"妖魔化"的过程。文章试图论述左翼评论家对沈从文及其作品是怎么一步一步升级的,为何会被"妖魔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妖魔化"正在赋予了不同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以移动终端和社交软件为支撑的社群网络和社群网络效应成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概念和粉丝文化学者亨利·詹金斯的参与式文化理论,启示出版商构建以社群网络为基础的参与式出版。参与式出版强调用户在出版生产过程中的参与性,由社群决策选题、用户创造内容、融媒体发行构成。依靠新媒体的发现、评价、支付功能形成的社群决策,实现出版由网民“守门”,促使编辑职能转变,众筹出版是其典型。用户创造内容包括虚构创作和知识共享,借助新媒体的发布功能快速累积,成为可出版的内容资源。融媒体发行通过基于人际信任的社群分享和品牌营销刺激消费,推动传统出版机构与数字出版商以多种思路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出版管理制度与外国现代出版业的管理在政府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及行业协会自治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目前,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全面迈进数字出版新时期,借鉴吸收各国优秀管理经验,解决当前出版业转企与市场化过程中所面临问题,促进我国出版管理更加适应市场化发展需要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西北地区 40个出版社的经营管理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出版社至今未组建出版集团 ,未形成出版的专业化、地区化经营规模 ,图书品种和发行码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尚无品牌效应的出版社。西北地区出版社属于事业单位性质 ,没有完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组织结构一般沿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小型事业部制 ,存在活力不够、监管不力及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缺陷。故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应为 :将大学在产、学、研上的学科优势及杨凌农业示范区的传播、辐射、示范优势 ,转化为大学出版社的特色优势 ,走专业化品牌出版社的发展方向 ,建立自我独有的农村图书营销市场体系 ,依靠健全实施创新管理体制做保障 ,建设现代企业化管理的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9.
出版软实力是否能够释放与增长,能够有力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理想中发挥作用,需要改革者的远见与力度,需要出版者的经营理念和文化责任感,也需要科技的发展与学者的创建。只有打造真正的出版市场主体,激发企业创造性,才能充分挖掘文化潜力;要建立软实力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兼顾"硬指标"与"软指标";要加快构建出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国民阅读,才能有效扩大软实力的辐射空间。此外,还需要努力增强国际文化融合力,扶植原创,推动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