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佛教从西藏较早传入四川藏区主要有三个史证:石渠“卓玛拉康”的修建、毗卢遮那在四川藏区的弘法、公元10世纪末在邓柯一带形成了一个康区佛法弘传中心。四川藏区的藏传佛教古老教派的影响较大,传承较盛;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共融共存,包容性强;涌现了一批著名活佛和教派创始人;各教派与历代中央政府的联系紧密,一些寺庙和僧人有爱国传统,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篇章。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述了9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西藏地区的社会状况。这一时期西藏地区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地方割据势力林立;经济上,吐蕃时期的土地国有制瓦解,封建的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和发展;宗教上,适合藏区特点的“藏传佛教”及其教派形成,各教派与各地方势力互相结合,互为依托,成为藏区早期“政教合一”制度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试论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不仅在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位制度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对藏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培养人才诸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主要论述了藏传佛教宁玛、噶当、萨迦、噶举、格鲁等五大教派的寺院教育的特色及其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到现代,唐卡以其标准乃至严格的"模件"体现藏传佛教造像的法度。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量度经形成的"模件化"体系,以及"模件"在现代社会发展下的劳动分工与师徒传承下的风格沿袭等现象,进一步阐释"地方性"的唐卡画师对于"模件"的嬗变与坚守,以及"模件"在神圣与世俗间的变迁向度。  相似文献   

5.
拉卜楞地区的传统医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巴扎仓(sman pa grwa tshang)是17世纪开始正式在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出现的专门研习藏医学的机构,曼巴扎仓的出现标志着相对于一直延续的父子和单个的师徒传承等形式,藏医学开始出现一种更有组织的体制化传承形式。拉卜楞寺作为安多地区最大、最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创立于1709年)在安多和蒙古地区有重要影响。拉卜楞大寺曼巴扎仓建于藏历第13饶迥木龙年(1784年),全称"拉卜楞扎西奇医学利众院"(bla brang bkra shis'khyil gsorig gzhan phan gling),它对于藏医学在安多地区,尤其是蒙古文化圈所属,即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蒙古地区和蒙古国、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Bruyatia)等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拉卜楞大寺曼巴扎仓大约也是藏蒙地区现存曼巴扎仓中经历史劫难后恢复得最好、规模最大、教习制度最为完备的藏蒙传统医学传承机构。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以其独特的魅力广泛流传于青藏高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民族将其视为毕生的宗教信仰且传承至今。本文试图在相关资料基础之上探讨藏传佛教的起源的三种说法,并探析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的状况,以期将藏传佛教的发展脉络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吐蕃时期传入的佛教密宗,称为"旧译金刚乘"。公元9世纪以后,它受到了藏传佛教界新兴教派的诸多批判。有人指责旧译续部的经典在印度未见,因而是伪法;有人斥责"大圆满"为藏人伪造;有人批判旧译金刚乘的见地是汉地和尚的错谬见解传承,等等。这些批判流传甚久,影响甚广。本文①对历史上出现的关于旧译金刚乘教法的诸多反对意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引用大量的教证,运用严密的逻辑,进行了严肃的破斥,并对藏传佛教史、教派关系多所涉及。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看,其形式主要包括:口传身授教育、师徒传承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组织活动教育、记事与作品传承教育等.其中口传身授教育是传统的大众自觉教育形式;师徒传承教育是传统的职业性精英教育形式;学校教育是现代目的性普及性教育形式;社会组织活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目的性推广式教育形式;记事和作品教育是一种静态保护性传承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9.
[摘要]宁玛派在藏传佛教派别中是历史最为久远且最富特色的一个教派之一。大圆满法是宁玛派独有的教法体系,其派系的伦理思想也主要体现在大圆满法之中。宁玛派的伦理思想虽然以佛教伦理为其基本诉求,但在见识上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却有着较大区别。不仅如此,宁玛派将佛教与苯教的伦理观点杂糅在一起、其宗教伦理具有较明显的世俗性以及受禅宗伦理思想影响较为明显等,都构成其有别于其他教派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晚出现的一个教派。从宗喀巴于1409年建成噶丹寺并任第一任赤巴,黄教作为教派正式成立算起,到1642年在和硕特固始汗的支持下消灭了藏巴汗,建立起噶丹颇章政权为止,共经历了233年。在这两个多世纪里,黄教派从小到大,最后在和硕特蒙古部的支持下夺取了政权。这个政权,从1642年起到1959年国务院宣布解散噶厦时止,共存在了317年,是所有藏传佛教中执政最久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教派。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在形成后,开始了向外的传播,青海是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域,在元王朝的大力推崇下,藏传佛教在青海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地域上,青海藏传佛教的发展都具有不平衡性,本文依据统计资料,分析了元代青海藏传佛教寺院分布的时空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2.
藏族是一个基本上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在藏传佛教复杂的神灵谱系中存在着大量特色鲜明、地位显赫的女性神灵。千百年来,她们被藏族人民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神圣功能。以丰实的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追溯藏传佛教女性观的思想渊源,并通过女性神灵信仰阐释藏传佛教中蕴含的复杂的女性主义文化内涵。从q-可以看出,这种女性主义文化理念对现实生活中藏族女性社会角色的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元代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的交流与沟通,基本上贯穿于自唐代以来汉藏两地佛教的始终。唐初,即藏传佛教前弘期,汉地佛教传播到了吐蕃,曾一度成为吐蕃佛教的主流。因此,藏传佛教前弘期,主要是汉地佛教影响了藏传佛教。宋元以来,即藏传佛教后弘期,特别是在元代,随着藏传佛教各宗派的形成、西藏地方统治者和中央王朝的密切接触,藏传佛教便大量流传到了内地,程度不同地渗透到了汉地佛教的诸多层面,并受到了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亦得到了汉地许多人士的青睐。据此,藏传佛教后弘期,主要是藏传佛教影响了汉地佛教。  相似文献   

14.
比照藏传佛塔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特点,通过考查普陀山多宝塔的佛像布局与造型、塔身建筑结构及其寓意,并联系元代历史、艺术、宗教的背景,认为多宝塔应是一座藏传佛塔。它是藏、汉、蒙文化融合的产物,是元代藏传佛塔在汉地发展演变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虽然都源于印度,但在传播、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是文化传播的结果。文章就前宗派时期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进行了比较,旨在帮助人们了解二者的差异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吐蕃后,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遭受过巨大的挫折,青海成为西藏佛教后弘期的重要源头,并最终形成了极具藏文化特征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其形成后,就开始了其向外传播的历程。青海由于和西藏在地域上的毗连以及历史的渊源,宋代在青海形成了以玉树和化隆为中心的两个寺院密集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自20世纪40年代末传入台湾,直到70年代才由欧阳无畏在自宅设帐讲授《现观庄严论》、《中论》、《释量论》、《俱舍论》等,并培养了一批研究人才,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的藏传佛教研究工作。80年代后期,参与研究的人才越来越多,成果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8.
汉、藏两地佛教的关系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唐蕃时期,汉传佛教向吐蕃传播,对吐蕃佛教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宋、元时期,两地佛教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明、清及民国时期,藏传佛教东向发展,在内地蔚然成风。三个发展阶段的关系模式虽不尽相同,但从总体上讲,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蒙元统治者选择藏传佛教信仰的历史背景及内在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元王室选择藏传佛教信仰与藏传佛教在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广泛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同时也是蒙、藏民族双方关系互动以及藏传佛教密法与其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结果。蒙元统治者与藏传佛教之间存在着多层面关系 ,西夏境内藏传佛教的兴盛、藏传佛教界对蒙古王室的积极传教及藏传佛教密法的特色等对蒙元统治者选择藏传佛教信仰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朝是由蒙古贵族建立的幅员辽阔而统一的多民族大帝国。元统治者在宗教信仰上实行“兼容并包”和承认现状的政策,对中原地区已有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都予以承认,故在元朝形成了多种宗教与文化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由于蒙、藏的特殊关系,元朝统治者对藏传佛教尤为尊崇,并且将藏传佛教的“领袖由国师提为帝师,建立起元代特有的帝师制度,使藏传佛教及其领袖具有了崇高的社会地位”。由于元朝统治者对佛教特殊的关爱,在元帝国大都,即北京地区,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颇为兴盛。元朝政府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总制院为宣政院,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国佛教的管理。元大都遂成为佛教发展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