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亚儒家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以"社群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它在历史上呈现为中国儒家与韩国儒学为代表的典型类型.其中,中国儒家社群主义以"四书学"作为其思想的核心内容,而韩国儒家社群主义则是以"礼学"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两种类型的社群主义尽管在历史形态上各有其不同的特征,却具有其作为东亚儒家社群主义的基本品格.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这种东亚式的儒家社群主义面临着两种发展前景其一是挑战作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其二是转化为儒家自由主义.这两种可能性孰者更大?这主要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历史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民族二元结构相对突出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均衡协调的发展,我国实施了以"民族身份"作为社会资源倾斜性分配依据的民族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整体性发展。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嬗变,民族优惠政策的外溢效应渐趋凸显,民族优惠政策的存废也引发了学术界激烈而持久的思想交锋。事实上,由于我国民族二元结构在当前依然缺乏实质性改观,民族优惠政策仍然具有生存和发挥作用的空间。不过,鉴于民族优惠政策效力递减的客观现实,我国也应该逐渐以"区域主义"和"位差主义"的扶助政策替代"民族身份"取向的民族优惠政策,并通过重构"民族优惠"的话语体系,推动各民族形成"民族互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张謇为发展民族经济倡行"棉铁主义",力主"开放主义",并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他的这一经济发展思想不仅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时代也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本主义思想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的思想基础,是近代中国商业广告滥觞的内因。明末清初注重经世致用、以"明道救世"为学术宗旨的实学,是近代商本思想的启蒙。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经世致用思潮奋然兴起,为兴办洋务事业作好了理论铺垫。到了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兴起,标志着近代中国西学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而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事及民用工业,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萌芽。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中国"重农抑商"的观念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工商业及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升。重商主义的商本思想也相伴而生。洋务运动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突破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本主义的思想桎梏。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广告的诞生以及对广告应用性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全能主义"对于中国而言,可以理解为政府依靠中国特色的单位制、主要以政治动员的形式来调配社会资源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面貌.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教育是体现或内化了"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文化教育。它倡导平等、差异、合作的思想和理念。它启迪我国民族教育对外与国际教育接轨,并实施多元文化课程来反映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观。多元文化主义及其教育是一种新的种族主义,并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为文化问题,进而否认文化的先进性和落后性之分,反映了它的僵死的文化观,因此对其必须进行批判,同时对一些观点和提法进行必要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破坏主义"主张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再到完全放弃的过程。它的流变与梁启超对于时局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包含有梁氏本人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思想的深沉思考。从它的最终旨趣来看,破坏主义所指向的仍是开民智、兴民权等新民主义内容。因之也可说,破坏主义实际上是梁启超早期的一种新民策略。  相似文献   

8.
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中整体主义思想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的整体主义思想 ,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核心和精华 ,是民族精神之所在。这种思想和精神使中国几千年来始终保持了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 ,是推进四化建设、促进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 ,要继承和发扬这一思想和精神 ,并非是口头的表白 ,其重要的是在于实践 ,在于每个人的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9.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他在清末民国初期创建了一批新式工业企业,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文章详细论述了张謇以"棉铁主义"为中心振兴实业的思想和办企业的实践,同时也论证了国家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就不可能建立强大的民族工业.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主义的"科学论"以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为出发点,走向了方法论上的两种人类主义——逻辑经验论的方法论不对称性原则与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对称"性原则,二者两极相通,陷入反映论意义上的表象主义困境。科学实践哲学中的本体论对称性原则消除了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在方法论上实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对称,由此走向了实践建构意义上的生成论,它使科学论不仅摆脱了表象主义的困境,而且还展现出一种新的科学观——生成本体论。  相似文献   

11.
联邦主义理论与我国的国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邦主义的理论范式是一种处理国家间关系、国家内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重要政治理念与原则,它主要体现为政治联邦主义与财政联邦主义。其中,政治联邦主义又体现为英国的社会联邦主义、德国的行政联邦主义、美国的宪政联邦主义和前苏联的民族联邦主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和分税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联邦主义的理论精神。以联邦主义理论为参照,建立地方自治制度可能会成为今后我国地方制度发展完善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群主义思想已经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社群主义思想与新自由主义思想在"自我观"、国家的作用、权利观念等方面与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并且对新自由主义的个人至上价值观、中立国家观、个人权利优先于社会等观点进行了批判.社群主义思想在当今西方社会乃至中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区域自治和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今世界两种最为引人注目的民族政策模式。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民族政策受挫的历史与现实表明,它没有为人类社会留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在基本理念、制度建构、立法实践、政策措施和实践效果方面均有程度不同的优长之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国际比较中厘清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长之所在,是重塑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和与时俱进地坚持这一道路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它以个人为本位,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色彩,但仍然与民族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关联。从兴起的原因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从发展的结果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主义的高涨;从运动的特点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个人为本位,并具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倾向,但它所推崇的"个人"和"自我",绝对不是执著于一己痛痒的"个人"和"自我",它所关注的"世界"和"人类",也绝对不是完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世界"和"人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民族新闻业的专业主义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初我国民族新闻业者的杰出代表,受西方新闻观念特别是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影响,在社会动荡、历史变革的现实语境中,改变传统的政争至上、政党为本的新闻运作模式,以新闻为本位,以受众为中心,以业界发展为目标,在新闻观念的引进、记者地位的提高、新闻学教育的兴办、新闻思想的形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尝试。综观这一时期新闻学者的观念、言行及新闻业界的发展轨迹,无不显现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如影随行的境象,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成为20世纪初民族新闻业得以勃兴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道德是全部思想的焦点和核心。道德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 ,它突出地表现为人伦道德本位化及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就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主义的成因、特点及现代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大同理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它的内容又有了极大的丰富,一大批思想家为大同世界所吸引,希望以此来拯救满目疮痍的中国社会.在这些思想家中,便有刘师培.刘师培的 "大道为公之世" ,以人人平等为原则为核心,试图通过"均力主义"来消灭社会分工,以实行其无政府主义的理想社会.这是不同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的大同世界,是近代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又一种类型的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8.
"大藏区高度自治"是十四世达赖喇嘛所言"中间道路"的核心内容,它的思想来源是在民族主义古典理论影响下产生的"民族统合主义"和在帝国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民族自治"两种论说.达赖集团以这两种论说为基调论述和设定所谓"西藏问题",试图以想象的"大藏区"为版图建立一个"国中之国",以"高度自治"对抗中央政府权威,以"藏人治藏"排斥其他共居民族群体的公民权利,这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非理性行为,有违现代国家主权统一建设和公民社会公民权利平等建设的基本原则.受这两个原则支配,国际社会目前对少数民族集体政治权利保障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普遍否定各自为政的民族自治,而以保证各民族共同治理为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生态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生态整体主义,它不以"人"为中心,而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看待,探讨和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湘西"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现象以"田园、人性、灵性、原生态"等符号元素为主要表征,通过对这些湘西题材影视剧的研究,看到这个区域的民族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自然地、生态的、绿色的、可持续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重建了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特殊到普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管制型政府到规制型政府,从经营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从政策型大政府到法治型小政府.从全能国家到市民社会,是一场从"古代格局"转变为"现代格局"的深刻的、全面的变革.透过"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国共产党党史"视角,可以发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转型或现代化,本质是实现"从特殊主义到普遍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