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方文论与西方哲学关系密切。从古代本体论哲学对应的反映论文论,到近代认识论哲学对应的创作论文论,再到现当代方法论哲学所对应的相关众多文论流派,无不显示出西方文论与其哲学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就文学文本是否明确表达概念性意义以及文学文本与概念性意义的关系上,现当代西方文论与康德形式主义哲学、黑格尔内容哲学以及尼采权力意志、非理性主义哲学密切相连。康德哲学的形式性和主体性特征深深影响着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诠释学等;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贡献巨大;而尼采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对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影响深远。康德、黑格尔、尼采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现当代西方文论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哲学存有论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牟宗三参照佛教的判教和圆教理论,从存有论的视角出发,以道家对"有""无"的讨论为核心,判定西方哲学"being"问题是执的/内在的存有论,又从"道生万物"发展出一个超越的存有论,在道家玄学化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哲学化(存有论化),完成了"道家式的圆教中的存有论",重构了道家的形而上学,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对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方法论维度的启发意义。冯先生先引入逻辑分析法整理中国传统哲学,而后转向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总括出"负的方法",力主形成"正负整合"的与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虽然冯先生对西方哲学的把握存在明显欠缺,对不同哲学方法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前提澄清和界限划定,并且在价值领域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常被视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僭越和先验幻相,但这次转向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4.
远德玉教授的"技术论"研究成果集中地体现在"技术过程论"和"技术形态论"等方面,它们具有方法论意义而少有本体论意义,在总体上是技术生成论和技术现象论,研究它们的前提是研究技术条件论或技术选择论;技术过程论思想是对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传承;技术过程论本身还未能成为一种研究范式;技术价值中性论多适合于技术发明,技术价值负荷论多适合于技术创新;环境危机是产业技术创新结果影响的产物;中国技术论或技术哲学的"根"在于中国传统文化;远德玉教授的人生感悟发人深省,他的学术风格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5.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史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家园,而建设当代中国哲学是建立思想家园的核心。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既要注重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也要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李泽厚用"情本体"试图重新建构内圣外王之道;张立文的"和合学"旨在化解人类面临的价值冲突;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试图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重建当代中国哲学,他们都为建设当代中国哲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每一种文明都会伴随产生反思文明的思想.文明思想史是有待开拓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本文探讨了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趋衰时期,柏拉图在其对话<国家篇>中论述的城邦文明论与"理想国"设计,这有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互助"与"分工"的城邦文明起源论和城邦国家的社会结构说;二是以"正义"理念为哲学与伦理基础的理想城邦国家设计;三是对古代希腊政制文明的历史比较分析.柏拉图的哲学与文明思想,对西方哲学与文化传统和西方文明思想史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思想家中,普遍猎及中华传统文化,熟读四书五经而进士及第,同时又数次游学欧洲,广泛吸收西方先进思想为己所用者,仅蔡元培先生一人。蔡先生的特殊经历造就了其哲学思想既具西域哲理意味而又具中国伦理风采。在哲学本体论上,他既效法尼采与叔本华之意志,又试图突破意志之束缚,从而使其世界观具有明显的二元论色彩;在哲学认识论中,他从二元论本体出发,导出了两种异质的认识结论,从而失足于严重的自相矛盾之中。然而,蔡元培的哲学方法论却和其本体论、认识论迥然不同。如果说蔡先生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是根植于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8.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以相应哲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古代西方哲学关注实体本体论,具有客体性特征,古代西方美学因而表现为客体性;近代西方哲学关注认识论,近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性;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生存论,现代西方美学表现为主体间性.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的范式转变,勾勒出西方美学体系的发展脉络,是今天建设中国现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环境保护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西方提出人与自然和谐论,并希望从中国“天入合一”的传统文化中得到借鉴,但二者具有明显的时代差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农耕时代生产方式的曲折反映,是人类开始控制自然但仍未摆脱自然控制的现实表现;西方现代的人与自然和谐论则是人类在被现代文明严重破坏了的自然严酷报复后的深沉反思。如果把西方对中国“天人合一”传统文化的借鉴看成是中国儒学复兴的契机,那是一种历史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从比较哲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首先在认识论上要避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从而看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性和平等地位,在此基础上促进中西方哲学的互惠互动。在方法论上,从元典出发,构建相关的哲学语境,再在该语境中进行文本的翻译和转换,特别是对关键哲学术语的翻译,一定要体现中国哲学思想和语言的特质,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强加上西方文化的预设。  相似文献   

11.
从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生存方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的关系;二是人的现实关系和虚拟关系。人的自然生存方式和人的文化生存方式都是一种现实的生存方式。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网络化趋势的扩张,使虚拟实在成为人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新型的生存方式。如果不能处理好现实的生存方式与虚拟的生存方式的关系,不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生动的、直接的、现实的关系将被淡化,而且由于失去了这样一种活生生的物理现实的根基,未来的人类生存方式也可能走向枯萎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文化价值的人学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的非功利性存在特性决定了人的文化特质。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价值是指文化作为客体 ,它对于人的文化本性和需求的意义。文化价值旨归主要体现在文化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两个维度。发展先进文化 ,必须努力建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功利与公正相统一、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科技发展与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代科技哲学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类安全问题。在当代,对科技价值问题的反思需要从国家间政治生态角度出发进行对策思考,把握当代科技哲学问题更多地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的实质。本文探讨了科技发展对国家安全的七个方面的双重影响,并给出了总体对策思考。认为在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的同时,必须以我军新使命重新认识、选定国家利益边界、安全边界、战略边界及军事能力,按照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和谐社会的思维要求谋划自身安全问题乃至全球安全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人类在一定意义上进入了技术化生存的时代。姜振寰教授著《技术哲学概论》从当代技术认识论的提出、当代技术化生存的困境的分析入手,展开了当代技术化生存的前提批判,为当代反省技术、规范技术以及克服技术化生存的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文化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的诸多特征对于文学作者的影响是巨大的。“作者是什么”、“谁是作者”成为应当正视和关注的话题。在商品社会条件下成为艺术品复制者,在人类精神的夜半作为“拾垃圾者”,在语言游戏中的作者之死,大众文化时代的平庸写作,沦为语言狂欢和文化市场的同谋等等,应该说是比较准确地描述出了后现代作者的形象。文学的状况与作者的境况是密切相连的,后现代文化中的作家境况其实也是人类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6.
语言禁忌在荆楚地区无处不在,它与每个人的身体、言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等都有联系。它是一种生活习俗的反映,也是人们的社会观念、伦理观念、生活观念、审美观念等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在这一文化区域内的综合反映。它是荆楚地域文化的产物,是社会体系自身的需求所致,同时也受到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它源于民众对美的追求,源于人们的各种心理欲望。它在俗信文化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表现为:对语言的结构和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汉语的语汇与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它是对语言环境的美化,它使人们不自觉地使用文明用语,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相互交流而言,它带来一种新的文化意义,是对相异地区与民族文化的补充与丰富。  相似文献   

17.
文化作为人生存方式的反映,凝结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丰富性的总结,是人创造性的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文化模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落后的文化模式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为文化失范状态,产生了文化和发展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文化模式和人的生存方式都进入高一级的阶段。文化转型是发展的深层表现,新文化模式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从根本上冲破旧文化传统和体系的束缚,实现思想大解放,为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建设现代社会,创建先进文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减灾文化是人类在预防灾害、在对灾害突袭的运筹抗争中认识运用自身的思维智慧和知识能力的一切活动。人在其自身的生活世界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改造着创造着减灾文化。人既是减灾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减灾文化的创造物。减灾文化实质上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两种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特征显现。人的发展在减灾文化中一般有五方面的作用:人的科学发展是减灾文化的坚实基础;人的生态发展是减灾文化的最高境界;人的能力发展是减灾文化的根本保障;人的道义发展是减灾文化的精神支柱;人的生命发展是减灾文化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中的建筑意象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文化的表征和记录 ,不同的文化在建筑上不可避免地会留下它的痕迹。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 ,是中国文化的主脉 ,它在建筑物上刻下了更深的印记。《白鹿原》是集中展示儒家文化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描写了儒家文化特有的建筑形式或能体现儒家文化的建筑形式 ,如书院、学堂、祠堂、宅院、坟茔等。这些建筑意象 ,渲染着儒家文化的浓厚氛围 ,确证着它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实存 ,在作品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技术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人类意识指向存在,由于人类社会结构的重组与异化,社会技术问题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文章从日常生活的“存在”与哲学视野中的“存在”的区别入手,论述社会技术存在与社会技术存在者的逻辑前提与展现关系,在对社会技术存在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社会技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