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审美文化领域,审美趣味作为一种隐性的“区隔”力量,形成文化资本占有者对其他阶层审美活动的软性控制和引导,这与通过对审美资源的硬性占有而呈现出显性支配力的审美权力形成对应关系。在审美权力到审美趣味领域的延伸过程中,呈现了一种由硬到软、由显性到隐性的向度;另一方面,审美趣味的层级结构又反哺并巩固已有的审美权力结构,两者形成一种相互指向对方的双向建构关系。在这种关系形态下,需要结合时代语境反思当下社会文化中的权力颠覆与趣味博弈,从中趋利避害,实现社会审美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灵壁石审美文化为研究个案,探求文化生态视阈下中国奇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用文化生态学和审美经济学原理研究奇石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探寻“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救文化”和“以文化、经济的互动提升文化生态品质”的双赢策略,并运用审美文化研究反现当代文化生态学与审美经济学的理论建设,以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承传对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社会意图非常明确,就是旨在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的权力是怎样通过意识形态运作的。这种批判倾向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具体运用中有可能产生意识形态泛化的倾向,把所有的审美文化活动都从隐藏的意识形态编码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把一种相对于其他文化处于更优势地位的文化现象简单归结为意识形态的“霸权”,把商业对艺术文化生产的影响简单地等同于标准化和平庸化,有可能混淆传统的或普适的需要与当代资本主义特定的政治需要之间的差别,忽视商业文化的演变,从而造成对文化现象内在性质的误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虽然对我们认识商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有一定价值,但时代不同、语境不同,促使我们必须很小心地审视这些理论的真正价值以及在中国语境中的意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研究和文艺美学研究具有现实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经典”问题一直是学界焦点。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特别是西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挤压”经典空间、消解文本概念、淡化经典意识、揭示权力运作等等,都促使学者思索“经典”在今日多元文化情境下的变革,严肃认真地对待“经典”的重构或阐释。  相似文献   

5.
审美文化的自律要求就是全面占有人的本质 ,实现人的精神自由。这种本质要求体现在我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中就是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以先进文化的价值内涵为准则 ,建构以人为本的当代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选择了“悲剧性”主要是“社会悲剧”作为五四文学的主导审美范式,实现了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双童批判,并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蕴涵,而且作为新的批评范式,重估了中国嘲文学,推动了文学研究方法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但对“悲剧性”的褊狭化理解遮蔽了它的人本体探索功能,使五四文学人性反思的深广度显出有限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以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形成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等现象。审美价值在当代消费社会语境下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出现了价值迷失,造成了审美困境。在论争中,存在着价值理念的差异与对立,在经典美学之外,出现了"新美学""超美学"等理论。要寻求一条美学发展的良性之路,就必须开拓哲学深度和审美视域,实现审美超越;汲取传统理论资源,坚守自由本真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8.
民族审美文化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少数民族中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蒙古族的审美文化资源博大丰厚,它深系着蒙古民族的文化之根,同时兼具历史传统与地域特质的双重性。对民族艺术“自足性”的辩证观点将有利于关于民族艺术未来的探索,既不能简单地实现“与世界接轨”,也不能单纯地在“保护”中“返璞归真”。民族艺术的出路在于批判地继承本民族的审美文化资源并以博大的胸襟吸收世界文化营养,创造具有新的民族个性和现代气派的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9.
审美文化是一种具有商品化背景的文化现象,它的各种价值规定实质上都是对于商品文化逻辑的表征.在现实性上,审美文化的商品化意味主要体现为三个向度:基础审美范式的出场;美学文本的经济叙事;审美文化的消费之惑.这三个规定共同地勾勒了审美文化的商品性形象,表达了其作为文化商品的现实处境.审美文化也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很强语境色彩的现象,所有关于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分析都必须在一种被严格规定了的意义条件与问题语境下才会显示出不同的具体性质,只有洞悉了审美文化与其存在语境的复杂勾联关系,才能建构一种既能适应当下商品化性质的总体意义语境而又具有深度意识与独立品性的超越性审美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90年代以后 ,我国的美学研究虽然出现了由“热”变“冷”的局面 ,“但美学研究并没有中止 ,而是以一种地火式的运行在沉寂中发展。哗众取宠的研究者消失了 ,随波逐流的研究者退出了 ,真正有深度的研究仍在继续 ,美学已开拓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1 ] 作为 90年代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热潮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 ,姚文放教授的专著《当代审美文化批判》(以下简称《批判》)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通观全书 ,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那清朗的运思方式 :从知性思维到辩证思维。一《批判》一书…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审美文化多元共生的语境中,各种艺术文本呈现出的全面低幼化、粗鄙化、欲望化和平面化表征促使我们开始将反思和批判的目光对准长期高居神坛的艺术受众.考察当代书写文本的受众——读者、视觉文本的受众——观众和大众审美文化的受众——消费者的内在景观与审美症候,揭示当代审美文化的堕落趋向和其广大接受者的精神病变之间的互为因果的关系,可以引起学界将关注的重心由审美文化的制作转向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的影响日趋深入的社会背景下,关于城市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渐浓厚,文章将审美文化放在城市这一特殊环境内进行研究,针对现代城市这一综合性的、广阔而复杂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城市审美文化的主体概念。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意识的复杂性,并根据城市审美文化主体数量众多且个体状况各有不同的特点将主体审美需求划分为“直观的审美需求”、“趣味的审美需求”、“艺术的审美需求”等三个层次,最后分析了城市审美文化主体审美能力的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变的“先锋诗歌”,并非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内部之间的差异不一而足。当我们在今天来谈论“先锋诗歌”这一概念时,不能不考虑当代中国20多年来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语境问题,也就是说,1980年代的“先锋”在1990年代以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可能已经不再具有先锋的意义与价值,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矛盾和相对主义的时代,对“先锋”的理解与张扬有一个如何重新开始的问题。也许,真正有意义的话题是,诗歌如何赋予匮乏的时代以启示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主要讨论如下几个问题;如何认识与把握以经济一体化为驱动力在审美化方面逐渐形成的全球化语境;学术界有必要从全球化语境的实持,内涵,判断的核心标准以及本土化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生存等方面作出解释,其次,应当关注中国当代审美化与研究的特点和误区,本认为当代大众化在跨国集团及西方流行化的操纵与诱导下表现出世俗化,欲望化的审美特征,当代审美化实践正不断消解着传统的价值观,其审美格调有向下探的趋向。第三,针对以上事实,有必要强调当前的审美化研究应突破理论层面的探讨而加强对大众审美实践的介入与批评,同时更应警惕“化帝国主义”与全球化意识形态对人类化的侵蚀和支配。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中国,多元文化语境的叠合与杂糅共生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表征。就中国社会语境而言,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文化与审美表征并存。从前现代的理论视域看,艺术、审美与文化启蒙密切相连;从现代主义美学视域看,当前依然要发挥艺术和审美的自律性以批判、抵抗大众审美中的物质主义;从后现代美学的视域看,审美资本主义不仅是西方经济社会新近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现象,审美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因和文化创意的驱动。就中国现实而言,审美资本主义时代的美学难题主要有:要处理好审美无功利与功利性的关系、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关系、推进审美创新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当代审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特点和规模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传统美学的生存困境和严重危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学界向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的渐趋自觉和蔚成热潮。这种审美文化研究大致表现为三个学术维度,一是对审美文化概念本身的学理性探讨维度;二是对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批评维度;三是对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研究维庋。  相似文献   

17.
评述了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对审美的效应,并从大众文化全球性传播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构作审美探索,旨在从纵向发挥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从横向上实现大众文化的审美反思、审美自觉和开拓多元化文化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8.
自从摄影作为一种现代审美范式以来,人类的现代生活已经从传统绘画为主的“光晕”语境中,走向了以媒介视觉为主的现代性“惊颤体验”境遇。视觉文化的审美话语所揭示的正是现代文化的革命性转向,目前已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主题之一。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转向”“图像革命”“视觉转向”的理论维度出发,辨析视觉文化理论的生成谱系以及审美向度,并结合本雅明关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论述,以此寻找其审美路径。本文主要以视觉话语的构造形态来书写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经验意涵,并试图在视觉话语的审美空间中分析本雅明的视觉文化理论的寄喻结构与阐释阀限,从而明确视觉文化理论的批判向度及其当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刻划出了一批形象逼肖、意蕴深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无论在人生境况中属叛逆者 ,还是属抗争者 ,抑或属屈从者 ,鲁迅都将其作为“人类以往全部历史的产物” ,艺术地再现了其内在性格特质、人生追求、生活目标的迥异 ,与外在个体命运的同一指归这一特殊人文现象 ,从而赋予这些女性形象以深层审美意蕴 ,折射出鲁迅先生对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意识和对特定文化语境造就的中国女性历史命运的深深忧患。  相似文献   

20.
先秦身体审美的实践与思想对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普遍学理价值:在人类审美意识起源问题上,身体审美可视为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在“美本质”问题上,“美在生命”论又一次显示了自身的真理性;在审美形态研究上,身体审美的特殊性使传统的艺术审美中心论的偏执显示出自身的尴尬,它醒示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应当把身体审美研究接纳为自身的基础性话题。这些来自先秦身体审美史的历史成果,有助于完善、健全当代美学理论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