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赵树理的"知识分子"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赵树理这样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重要贡献的作家,只有把他置于"知识分子"文化范畴中才能显示其特殊意义.他的"社会角色"身份游弋于"启蒙者"与"实践者"之间,"情感角色"、"权力角色"则在"知识分子性"的自觉强化过程中被定位.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文化语境里,他的"角色焦虑",一直以困惑、痛苦的方式呈现着.他的创作体现为对"知识分子性"的完整性的坚韧卫护和摆脱痛苦、冲出困惑的不懈挣扎.  相似文献   

2.
作为思想文化主要创造者的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引领时代步伐先锋者的角色",李大钊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由传统的"士"转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从"自由漂浮者"转变为"民众的先驱者"的思想历程,他对知识分子社会身份的思考、定位与前途道路的选择,在一代知识分子中,具有典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脱胎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在近代以来的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经历了多次转型,知识分子自身对其角色的认知也发生了数次变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必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变迁、国家建构、知识生产为主线的分析框架下考察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社会角色认知的变迁,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当代中国政治学者真理探究者的身份日益增强,知识生产者数量逐渐增多,而知识生产观察者的数量不断减少,年轻学者知识生产者的角色认同度较高,以学术为志业的研究场域逐渐形成;技术专家与价值倡导者角色在时间维度呈现增长势头,但年轻学者对此角色的认同度不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不同类型政治学者共同关切的理论命题。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与身份认同是社会变迁逻辑、国家建构逻辑、知识生产逻辑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封建"士大夫"形式存在,"学而优则仕",与政治紧密结合,形成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投身仕途的"角色认同",造成了千年的角色错位。到了近代,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近代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他们一方面继承并发挥了士大夫与政治密切结合、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开始与政治分离、向知识回归,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服务于社会科学文教事业,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双向"角色认同"。近代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一方面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推动了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士人是指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并见之于史乘的各种人士,士大夫是士人中分化出的一个特殊阶层,是官吏队伍中的知识分子。其融知识、身份、道义于一身,视人格完成、文化创造与社会责任为一体,官僚不过是士大夫的"二重角色之一"。唐代关中士人分布的空间结构及其成分结构有其鲜明的特征,精神风貌呈现多样化。唐代关中知识分子士的作为和精神面貌反映并影响着唐朝全国知识群体的众多方面,乃至反映和影响唐朝社会生活、精神、文化多方面的情态。  相似文献   

6.
莱昂内尔·特里林(1905-1975)是二战后美国少数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文化批评家之一.他始终把文学看成文化历史的一部分,认为文学谈论的是个人与文化之间处于危机的道德问题.他的批判性自由人文主义思想与个人、社团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他对狭隘的犹太人意识的超越,对自由主义、现代主义不遗余力的批判,都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他独特的批评立场和人文视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彼得拉克读书和交游情况的重建,考察早期人文主义产生的知识语境与社会资源,表明彼得拉克实是此前就已经出现、在他那个时代更为风行的某种知识风气的造物,这位"人文主义之父",也是"人文主义之子"。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新派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阶层弱点、社会地位与功能的思考,不仅改变了自我阶层认知,也在重塑着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形象,他们主动参与甚至推动了自身阶层的边缘化。瞿秋白的思想证明了这一点。具备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瞿秋白思索了士阶层没落的多种原因;剖析了"士"、过渡时期的"文人"、新兴知识分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的特点、社会角色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他还将知识与劳动的关系进行了颠覆性的排序。瞿秋白的知识分子观和知识观传播开去,从理性上、理论上推动了知识分子边缘化的自我论证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下,近代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他们一方面继承并发挥士大夫与政治密切结合、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开始与政治分离,向知识回归,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服务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双向"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以“士大夫”状态存在的 ,一身二任 :既为政治负责 ,又为文化考虑。随着近代社会的专业化 ,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历史任务之一即是与政治分离 ,回归文化本位。本文主要考察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对这一过程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过程  相似文献   

11.
客体人本观、主体人本观、实践人本观是人类思想史上三种不同的关于人的生成、属性、地位、发展的思想体系,它们分别是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遵循不同的思维逻辑而形成确立的。  相似文献   

12.
从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谈起 ,论述了高校人文教育的特定要求 ,并就人文精神的核心地位和内涵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本思想之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克思人本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理论内涵可以从本体论、历史观和价值论三个方面来阐释。其内容体系体现在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起点、立足点、价值诉求和终极目标等几个方面。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探讨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概念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课程结构历来以传授事实性知识的学科课程为主,延续至今,已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日益背离。在批判传统课程理论中存在的压抑学生个性、忽视学生主体性和灌输教学过度等弊端的基础上,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导下的课程观便应运而生,它强调要以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为课程目标、根据学生多种需要选择课程内容、以"非指导性教学"来实施课程,从而实现对传统课程理论的反叛与超越。  相似文献   

15.
生存论与传统哲学的最大区别是对人的现实际遇和生活世界的关怀.传统哲学中的人是抽象化的人,而生存论意义上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感性活动的人和历史生成的人.所谓生存论转向,其实是人学本体论的转向,是传统人本主义在当代的根本转型.生存论转向的人学意义是从传统抽象人本主义转向生存论人本主义.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是一致的.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在于实现了生存论转向与人本主义转向.马克思的新人本主义也就是生存(实践)论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人文教育内涵的理解肤浅,价值导向不明确;注重知识的继承性而实践性和开拓性不足;内容设计追求多样性而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在人文教育的精神领域忽视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资源整合不足。要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应重塑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理念和客观环境;树立整体文化观,构建完善的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好“两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学;在理工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略论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人文教育内涵的理解肤浅,价值导向不明确;注重知识的继承性而实践性和开拓性不足;内容设计追求多样性而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在人文教育的精神领域忽视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教学模式单一,教育资源整合不足。要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和谐发展应重塑理工科院校的人文教育理念和客观环境;树立整体文化观,构建完善的理工科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好“两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将传统文化融入“两课”教学;在理工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以往的研究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申明,马克思的哲学学说不是"唯物主义"哲学,而是一种"新人本主义"哲学,是马克思自谓的"实践的人道主义"或"完成了的自然·人道主义".时下,作者仍坚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内化为其"以人为本"的"国际人道主义"哲学观.作者还对同仁的批评作了回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维吉尔、贝阿特丽采、上帝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阐发了但丁学上的进步性:即处于具有双重化意味的历史环境中的但丁,以他特有的化智慧,冲破了中世纪宗教化的樊篱,使其思想和作品闪耀着人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费氏人本主义不仅把人从宗教神学和理性主义的泥坑中拯救出来,而且是马克思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核,对当代中国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可资借鉴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