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论晚明“世说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在中晚明随何良俊《何氏语林》对其的模仿与研究过程中逐渐受到士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万历朝兴起了一股模仿《世说新语》进行创作的热潮。这些“世说体”文言小说体现了复古与革新、收罗广博与关注现实等特点,这与晚明政治黑暗,思想界反程朱理学的个性解放思潮及文人固有的文化心理特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则谢安指责《语林》描写不实,从而使之被废弃的故事,于此许多学者认为刘义庆会从中吸取教训。本文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两则关于《语林》的故事出发,认为刘义庆对《语林》是欣赏的,对它的被废弃是同情的。《世说新语》追求内容的真实性并不是因为吸取了《语林》被废的教训,而是魏晋时期对小说的创作要求。  相似文献   

3.
《唐语林》深受《世说新语》的影响,它不仅模仿《世说新语》的文体形式,还能够精准地把握《世说新语》的创作动机和文本意图,并结合时代内容进行大胆创变,使“世说体”小说在不违背“征趣”、“赏心”的原则下更具历史厚重感。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古志人小说,往往都把目光集中在《世说新语》上,故研究得可谓透彻,而忽视了其它。文学活动不是封闭的,文体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志人小说的成熟也不是一蹴而就。反映魏晋清谈风尚的志人小说,自《语林》发轫,《郭子》则继之,而《世说新语》则是集大成者。《郭子》在志人小说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明时期出现的“世说体”小说《世说新语补》在日本江户时期广为传播,江户士人对其展开大量的注解、抄补、音译等研究工作,并掀起了日本“世说体”小说的创作热潮,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通过对《世说新语补》渡日版本内容的比勘,发现其书基本承袭了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一贯风格,但在内容上又根据作者的价值旨趣进行了删减或增补,增加了大量符合儒家思想观念之内容。《世说新语补》在江户时期的风行,以及其后在日本产生的“世说热”的现象,折射出江户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自成书后,为士林所重,历代皆然.在其传播史上两宋时期更具有特殊地位:北宋时纷杂的版本,到南宋时渐趋于一致,其中又以淳熙十五年陆游刻本的重雕本对后世影响最大,明清时期的版本也多以之为祖本;由于《世说新语》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叙事方式得到了后世文人的认可,宋代出现了三部模仿《世说新语》的“世说体”小说;随着《世说新语》的广泛传播,两宋文人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研究和批评,客观上也为后世研究《世说新语》留下许多弥足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语林>在东晋曾经十分受欢迎,但是在被谢安指责描写不真实之后,此书就不再流行,至唐初便散佚了.学界一般认为它的散佚是谢安否定的结果.其实,谢安的批评只是使之不再盛行,并没有使其散佚.南朝宋时便有学者揭露谢安为泄私愤而否定<语林>的真相.当时的许多学术著作也引用<语林>的内容作为佐证,可以看出,南朝人对其内容的真实性是认可的.而导致它散佚的根本原因是<世说新语>的出现及流行,因为<世说新语>与<语林>的内容相似,而在艺术性、作者社会地位上又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展现了魏晋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强烈的生存意识,以及他们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它的“世说体”结构方式体现了其小说特性,对后世小说创作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典范,自问世以来广受文人喜爱,并由此繁衍出一系列“世说体”小说作品.这类小说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世说体”小说一般篇幅短小精悍,体例结构分门别类;小说人物基本真实,内容以轶闻琐事、妙言短语为主;小说叙事语言精练形象,言约旨丰.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的书名异称较多,计有《世说》、《世说新书》、《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刘义庆说苑》、《世记》《世统》等,其中为世人所熟知的为前三种。一般认为,《世说新语》为后起之名,而《世说》和《世说新书》孰为原名,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题为《世说》。清《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原名应为《世说新书》,鲁迅先生、余嘉锡先生俱从此说。 论《世说新语》不能不提到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刘义庆之文,刘孝标之注,实为不可分隔之整体。刘注内容广博、注法严谨,与裴…  相似文献   

11.
南宋史浩撰写《尚书讲义》一书,注疏及讲解《尚书》中每一篇的篇名、书序和内容。其解析《泰誓》篇名不但从《尚书》誓体文篇名命名的规律进行推求,而且结合书中各篇章及其序言的内容,吸收、借鉴前代及同时代的经、史文献以及诸家学者的解说,认为《泰誓》由姜太公所作,伐纣之谋源于太公,太公在讨伐商纣王一事上居首功,从而提出了“泰誓”之“泰”意指“太公”之“太”的观点。该阐释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却从另一个视角折射了宋代理学家的解经特色和风貌,以及姜太公的形象、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杼情集》应是晚唐时人卢瓌所编纂的一部"唐人诗话"。此书在宋末元初已亡佚,今由《太平广记》、《诗话总龟》前集、《诗人玉屑》、《能改斋漫录》辑得材料35条。分析这些材料可知:《杼情集》既有对诗作的辑录与评论,亦有对诗事的记载;其体例目前已无法探寻,只知其由几十条并无联系的短小文字连缀而成。较之《本事诗》,《杼情集》更接近《六一诗话》,是晚唐时期的一部"类诗话"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诗歌、诗事,为后世提供了研究"诗话"渊源不可或缺的材料,还代表了先宋诗话发展的高峰,成为链接先宋诗话与宋代诗话的纽带。  相似文献   

13.
论梁玉绳的《史记志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自然 《南都学坛》2007,27(4):36-41
梁玉绳的《史记志疑》一书主要内容包括校勘文字、考证史实、志疑释疑、驳斥谬解和评文论法等。该书据当时通行之本为说,既是为《史记》而作,更是为读《史记》者而作。该书的价值表现在恢复《史记》原貌、写评点密切相关、勇于怀疑的精神等。该书的不足有不当疑或疑而不当、校勘考证失误、评论不当等。  相似文献   

14.
书名是认识该书性质的最重要的事项之一。产生于唐代的《史通》 ,自宋代起 ,学者们对其书名内涵的解释仁智相参 ,颇不一致。分歧的关键即在一“通”字。有的认为《史通》之“通”是笺注的意思 ;有的认为与语言通顺有关 ;还有的辨析此“通”没有“通识”的意思 ,也不具备“贯通”之意。异说纷纭 ,莫衷一是 ,影响到了对《史通》主题思想或作者主体意识的认识的一致性。其实 ,作为史学理论大家的刘知几深明书名体现和规范该书性质的道理 ,对其书名的涵义是有明确界定的。所谓“史”即指历史学 ;所谓“通”即通义的省称 ,属古代理论文体专有名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钱钟书先生未刊稿〈宋诗纪事补正〉摘抄》一文为例,通过分析其对《全宋诗》所作的有关补正,认为《宋诗纪事补正》一书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评价钱钟书先生在宋代诗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对《全宋诗》的修订和完善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张栻对二程推崇备至,书中大量引述和发挥二程之言,宗奉二程的特点十分明显。同时,张栻对《论语》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表现出专注于阐发义理、追求义理连贯和意义圆通的特色。再者,《论语解》是张栻依托《论语》而大量发挥其理学思想的著作。在解说过程中,张栻将其理学观念熔铸于《论语》文本之中,赋予《论语》以鲜明的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17.
莫友芝《黔诗纪略》从拟议到出书整整花了20年(1853—1873),是书资料丰富、内容广泛、体例特殊、重点突出,其中大量记录和保存了明末清初在黔地逃禅出家的明朝士大夫的生平事迹、诗文作品,为我们研究这些明代遗民提供了难得而又系统的文献资料。据是书记载,其时黔地士大夫出家为僧有姓有名者达数十人,其中著名者有钱邦芑、郑之珧、陈起相、郑逢元、黎怀智、谢国檄、孟本淳、朱文、谈亮、眼石等。他们作为明代遗民,在国破家亡之际毅然选择了逃禅隐居,寄情山水,放浪形骸,遁迹空门,不仅要在生死困境中挣扎,而且还要在儒释的思想困境中自我救赎。为排遣心中的愤懑、哀怨,他们的诗歌多有感时伤怀之气。  相似文献   

18.
《瓯北诗话》是赵翼晚年的论诗名著,其所论诗家凡十,李白排第一。是书对李白的研究颇为详赡,涉及到李白的生平、思想、政治表现和诗歌的题材、体裁、寓意、真伪辨析、艺术风格、艺术承传以及与杜甫、苏轼等人的比较等方面,有不少真知灼见。按照赵翼自己的话说是"始知其真才分,真境界,觉向之所见,犹仅十之二三"。这种剖析,在"尊杜抑李"的历史大潮流中,显得尤为理性和可贵,是赵翼文学价值观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毛诗正义》注疏分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诗正义》从体例上看是对毛诗经文、传、笺的阐释,其原貌以正义为主,只标经注起止。南宋绍熙年间始合正义于毛诗经注本中,遂有《毛诗注疏》之称。南宋晚期建本又引《毛诗释文》附注疏之中,称之为附释音《毛诗注疏》,是为其后各本注疏之祖。注疏合著渊源有自,引注附经可以追溯到刘歆、马融,而唐人将音注字旁,又开宋人《注疏》、《释文》合刻本之先河。将《毛诗正义》与经、注、释文合著,实现了文字、音读、疏义的三统一,成为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体例,为《诗》学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但割裂疏文,却造成讹误增多、疏文支离、认读阻塞和义注疏混称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宋代学者任渊著有《后山诗注》,该书能发明陈师道之意,对陈师道诗中的典故语词,能详尽准确地引出与其意义契合的出处,并由此看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黄庭坚、王安石、苏轼等人诗法的继承和变化,从而总结“后山体”的特点。陈师道诗歌善于继承模仿前人的字法、句法,在此基础上点化诗意,包括化用、反用、合用、展用等方面,达到“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最终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