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2006-2014年湖北省16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资源禀赋三方面构建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OM神经网络模型对湖北省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16个主要城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2006年以西南、东北地区往省内中部地区递减;2008年其区域差异变化不大;2010年则从西南-东北走向往边缘化发展;2012年呈现以武汉市、宜昌市为耕地非农化高压中心并辐射周边城市,形成了两条共同发展的平行线;直至2014年,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压力趋于平缓,武汉市周边小城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有小幅度上升。(2)SOM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聚类和容错能力,适用于开展耕地非农化压力的区域差异研究。研究结果反映了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的空间异质性,为土地资源区际优化配置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市场失灵与农地非农化配置中农地价值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态环境重建和农业结构新一轮调整的新阶段,农地资源面临着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以及两大部门内部不同产业之间配置的更大竞争力。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农地的非市场价值在配置时往往被忽略掉,从而导致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低下。本文试图从市场失灵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市场失灵与农地非农化配置过程中农地价值损失的内在机理,从而为我国农地非农化的行为调控、实现机制及相应公共政策措施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和农村各种资源要素逐步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农村城镇化过程必然会对农地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引发系列问题。论文立足于湖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阶段、过程分析,研究和探讨了湖北省农地利用的变化及其趋势、农地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并以湖北省农村城镇化顺利推进、农用地有效利用与保护、湖北省城乡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湖北省农地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模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4.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土地收益格局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性。从江苏省N市的实证分析看,土地征用出让过程中,农民的补偿偏低,难以保障农民失地后的长期生活,既影响了土地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也影响了农民的农地保护积极性。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土地收益分配中所占比例较少,难以对地方政府形成耕地保护的经济约束机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耕地保护的力度受限制。市级政府收益比例的过大,既刺激了地方以地敛财,也为他们低价出让土地提供了可能,最终是加速了农地的过度非农化。  相似文献   

5.
战后日本农地非农化之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地非农化进程取得了成功经验,即坚持国土调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利用,严格保护农地。这些经验为我国顺利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以及实现土地规划、土地集约利用、农地转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地经营权流转与农民工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土地规模化经营已然成为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受农民工自身传统的土地经营理念、不健全的农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民工家庭的土地仍然是“留”多“流”少,这对我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应通过健全流转机制,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完善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基本土地权益;规制政府行为,维护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价格体系等,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7.
将现行体制下农地非农化过程带给地方政府的效用划分为制度收益和发展收益,通过比较分析制度收益与发展收益对经济发达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以研究驱动地方政府过度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表现为制度驱动型.制度收益不但对经济发达地区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影响大于发展收益,而且是驱动地方政府过度推进农地非农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然而现行农地保护制度由于经济管理手段的缺失,不能对地方政府谋取制度收益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导致地方政府受制度收益的驱动而人为地加快了农地非农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依据资源错配理论和C-D生产函数,构建土地资源错配及其效益损失测度模型,并对中国1996-2015年土地资源错配程度及其效益损失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96-2015年中国农用地修正错配率由24.02%下降到4.64%,建设用地错配率由198.08%降至13.18%;中国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益损失先降低后上升,2015年达23 982.84亿元,年均损失率为1.98%;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错配效益损失率由14.33%下降为11.62%,但效益损失由4 652.30亿元增加到35 441.05亿元;在部门错配类型上,西部表现为农地非农化损失,东部和中部先后由农地非农化损失转变为农地农用损失,拐点为2001年、2013年,在空间错配类型上,东部表现为短缺错配、中西部为过度错配。由此得出:中国土地资源短缺错配和过度错配并存,中西部土地错配程度较高,但效益损失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国土地资源错配和效益损失程度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部门和空间收益差存在,错配效益损失值仍在增加;调整土地资源部门和空间配置量、缩小部门和地区土地边际产出效益差异是纠正土地资源错配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农地非农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保护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农地非农化调控机制,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而,基于农地非农化调控的要求,从农地非农化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来探讨农地非农化的调控机制问题及创新.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城镇化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农地制度及其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农业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外推力,对农村城镇化产生积极作用。我国现行的农地家庭承包制由于以行政手段供地和缺乏农地流转机制,使得农民与农地关系凝固化,影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农地使用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应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增强农业劳动力的排放力度,割断转移出来的农业劳动力与土地的联系。并通过农地市场流转,使转移出去的农民得到放弃农地权利的报偿或对农地投入的补偿,使其愿意放弃农地,安心从事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选》将赋按照题材设为十五类目,即京都、郊祀、耕藉、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其中每一类目的编排次序是固定的,这既反映出萧统明晰的辨体意识,更重要的亦是集中体现了他所持有的赋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清人张潮所著《幽梦影》的英文翻译实例为根据,分析林语堂对增译、漏译和改译等翻译技巧的使用。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林语堂如何在翻译中实践其翻译观,即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齐美尔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社会学、宗教学、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文章以齐美尔的<现代人与宗教>为解读文本,指出他在对传统宗教观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从社会关系对宗教成因进行分析的可能性.认为宗教不在社会的彼岸,而存在于社会的关系之中,宗教是社会关系的超越形式.  相似文献   

14.
革命诗人殷夫的一生虽然很短暂,但其人生经历却相当丰富,亲情、爱情、友情,痛苦、绝望、恐惧与死亡等都在他生命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特别是那段充满恐怖与血腥的革命经历使他成为中国人民红色记忆中无法抹去的影像。殷夫的诗文虽然有限,但我们仍可窥见其不屈灵魂的跃动,这种跃动的轨迹就是对于爱情、家庭、阶级、死亡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15.
焦虑情绪是青少年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常见的焦虑情绪主要有,学习焦虑、社交焦虑、环境焦虑、境遇焦虑等。这些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困惑与迷失、家庭因素影响、传统教育的缺憾及不良引导、青少年思维认知方式的影响等。对此,可以从个体引导、家庭、学校教育、自我调适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根据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军事等情况的变化,不仅提出了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新理念,丰富和深化了军事安全的原有内容,而且对如何实现上述安全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全新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工程存在多学科认识,如科学应用论、项目管理论、三元论、四元论、技术人工物以及工程思维等,导致工程与科学、技术、产业、项目等概念的混用,给工程研究带来很大困难。殷瑞钰院士在《冶金流程工程学》中提出"流程"的理论,为工程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所谓工程就是实现一定目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综合转换流程。工程的本质就是人工化。  相似文献   

18.
浪漫主义与审美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与作为某些流派、艺术家和思想家以美为最高价值和精神追求的审美主义在精神内涵上有很多相通之处,亦有所不同。理论上说,审美主义发端于浪漫主义,它们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却呈现出诸多二律背反的倾向,如:贵族意识与平民精神、精英化与大众化、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彼岸与此岸等的矛盾和冲突。二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其一,浪漫主义更多的是对主体内心情感世界的发抒,体现了一种主体性的诉求,而审美主义则从主体性走向了主体间性;其二,浪漫主义回归中世纪的幻想世界,回归大自然的宁静和谐,而审美主义则走向了审美的自由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在许地山小说世界里生活的男男女女,从全体而论,尚洁、玉官、春桃、刘向高、梦鹿、雷先生写得游刃有余,较成功;卓先生、瞎子的叔叔、陈邦秀写得捉襟见肘,较差些.从总体而论,无论女性和男性,我们似乎能琢磨和探明作家在进行艺术造型时,有着丰富的想象、清醒的理性及严明的思维,得力于这些写出了一些不同凡响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诗学批评界一向将诗与歌、谣、谚、语笼而统之为诗 ,实为不妥。诗与歌、谣、谚、语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同源异流 ,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 ,现实的目的不同 ,发展的道路也不同。理清诗与歌、谣、谚、的性质和它们的关联 ,会有助于对中国诗歌发展及诗学批评纲领“诗言志”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