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因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治疗手段,与常规治疗手段相比有着诸多的优点,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科学尤其是伦理学的挑战.作者试图通过对基因治疗的全面分析来了解其遇到的各种伦理问题.同时也希望通过正确的处理使基因治疗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最终为全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2.
基因治疗的社会伦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工程技术一直在飞跃式的发展,从20世纪早期基因理论的创立到公元2000年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只有不足100年的时间。基因治疗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上重大的应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基因治疗的伦理研究,阐述其可能导致的社会伦理问题,探求可行的解决思路,从而呼吁人们尽快采取措施,预防基因治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因治疗与法律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治疗是新生的,也是很不完善的,其中包含了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基因治疗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但是,运用刑法作为一种调控机制,将基因治疗中的某些行为犯罪加以处罚,应该作为一项“最后措施”来执行,否则,不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知情同意在基因治疗人体试验中关乎受试者的生命、健康和人格尊严,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等,法制的不完善,该严格履行的程序却被忽视,或以伦理、行政管理等取代了司法和法制层面的约束.在基因治疗人体试验中,保障受试者的基础核心权益即知情同意权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肿瘤基因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新疗法.本文通过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致癌机理的阐述,综述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因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单基因疾病的基因治疗、肿瘤的基因治疗和AIDS疾病的基因治疗三个方面介绍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基因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7.
从单基因疾病的基因治疗、肿瘤的基因治疗和AIDS疾病的基因治疗三个方面介绍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基因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8.
器官移植、基因治疗和人工生殖(人工辅助生育技术)是21世纪人类最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必将极大地造福人类社会。器官移植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脑死亡的标准以及供体受体的选择所带来的法律问题,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器官移植专门立法,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考虑到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基因治疗的法律规制一直都是薄弱环节,包含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刑法应当作为一种最后手段介入调控。人工生殖作为现代医学治疗不孕的重要手段,对传统自然生殖方式有重要补救作用。人工生殖在对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形成冲击的同时,也对现有法律制度提出挑战。对以上问题,我们既要防止过度商业化,也要注意科学研究中的规范。  相似文献   

9.
土地问题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伦理观念的释义、行为规范的操守和法律法规的实践.土地伦理是一个旨在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观念,只有树立正确土地伦理观念、遵守土地伦理规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文章从土地伦理观视角,系统性地介绍了土地伦理及我国黑土地治理中的伦理导入,开展了土地问题的伦理学释义,讨论了土地伦理与黑土地治理之间的关系,通过土地伦理与黑土地治理的演绎,给出有关黑土地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伦理道德观念对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数码产品是数字信息科技的载体,日益表现出一些新的伦理问题.阐述了设计中的伦理内涵,运用伦理尺度分析了当前数码产品中的问题,并从伦理的角度提出数码产品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1.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成功选择自身的基因,但是本文站在未来的视角观望基因选择技术的进化合理性和伦理问题。当基因选择与现存伦理观念发生冲突时,不应当为人类基因选择技术设立科学的禁区,而应让伦理观念整合新事实。基因人工选择技术可以给人类带来福利,或许将是人类进化的新方式。基因选择的生命伦理观念应当适应形势的发展,以是否有利于人类追求最佳的生存状态作为伦理判断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2.
优生优育是现代人的生育选择和生育责任,也是社会对生育者提出的伦理要求。优生手段选择中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婚配选择和育龄选择中的价值冲突及其道德调整,禁止有害基因携带者生育中的价值冲突及其道德调整,进行选择性人工流产中的价值冲突及其道德调整等问题。优育方式选择中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积极创造优养优教的条件,努力实现抚养和教育方式的科学化,用科学的、文明的和民主的方法,塑造现代化的新人。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德育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理论与德行实践的严重脱节,这已经或正在导致德育危机的出现。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扎根于生活世界,才可能实现它的本质目标。因此,必须以生活德育理论和交往德育理论的新理念构建新的德育模式,指引德育全过程,重塑我国德育形象。  相似文献   

14.
人类基因研究和应用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基因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即将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由此带来的伦理学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对基因隐私保护、基因歧视、基因殖民主义及基因设计、社会老龄化等伦理问题,我们应用法律和伦理手段予以控制,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使人类基因研究和应用给人类带来福祉而不是灾难。  相似文献   

15.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几个伦理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基因组研究伴生诸多伦理问题。个人或家族的基因隐私权是不受他人侵犯的自然权利;基因歧视侵犯了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自由,社会应运用立法来防止基因歧视;对基因功能的认识属于科学发现的范畴,不应有基因专利;基因决定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优生学"会导致伦理灾难;对基因技术的运用,伦理学评价应置于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
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理论、制度和主体这三个不同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并立足于多学科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加强科技立法,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要求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内含了诸多伦理价值和伦理精神。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伦理价值的社会源头发掘其坚实基础,更需要把这些伦理价值落实到相应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依据,是新时代丰富民族理论的新尝试,旨在从伦理价值、伦理精神与伦理路径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共生、友爱与团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价值,具有导向作用;包容、互助与尊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精神,具有价值支撑作用;责任与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路径,具有具体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公务员伦理关系正处于一种由"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调整和总体转型中,表现出"调整"或"转型"所特有的多元、多变与多样的状况。在这种多元、多变与多样的伦理关系现状中,又表现出了一种主导性的、主流的发展趋势,即公私分域的公务员伦理关系之建构。调查表明,这是"多"中之"一"、"变化"中之"不变"、"多元"中之"主流"。其主流趋势是:(1)公私分域的伦理秩序;(2)"新五伦"(夫妻;父母子女;上下级及同事;兄弟姐妹;朋友)及其德性的培育。对于如何建构新时期我国公务员和谐伦理关系,建议:(1)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务员新型伦理关系建构中的指导作用;(2)成立伦理委员会并赋予它以实际的权力;(3)建立公务员定期带薪休假制度;(4)落实并正当使用政府及公务员行政自由裁量权,切实保证公共权力的实施以维护公共利益;(5)建立一种平衡上下级关系及同事关系的公务员考核制度;(6)建立公务员的个人信用档案或个人道德档案。  相似文献   

19.
魏晋是个体自我觉醒的时代。王弼作为士阶层的典型代表,援道入儒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倡导在尊重个体本性的前提下重塑名教的权威。道家的自然既是世界的运行法则也指个体的自然本性,它是个体与名教沟通的桥梁。个体既是名教的遵循者也是名教的载体,对名教有效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王弼名教与个体统一的名教思想的基本观点是:自然之性是名教存在的基础;自然之道是名教施行的方法;“性其情”是名教与个体统一的人格范式。个体安于名教,圣王施行名教,以及性其情的个体人格范式。个体与名教的统一,既可以维护个体本性又可使名教生命力持久不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