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加里·斯奈德在立足于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传统的基础上,从三百多首寒山诗中精心挑选了二十四首,并用引人入胜的词汇进行了创造性地翻译,从而使寒山诗成为美国翻译文学之经典。  相似文献   

2.
寒山诗分为雅、俗两类 ,俗体诗表现出世俗性与叙事性的特点。世俗性是说寒山诗具有由宗教文学向世俗文学蜕演的倾向 ,重在展示世俗生活。叙事性首先表现为事件、场景、人物等因素代替情感因素成为诗的内容 ,其次表现为诗歌结构采用了旁观叙述的模式和时间布局的方式。在寒山作品中 ,俗体诗占三分之二 ,代表了其总体创作倾向 ,同时也体现了唐代俗文学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文学经典和文学经典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为这个课题关系到文学史的编撰和文学教育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的解决。文学经典是时常变动的,它不是被某个时代的人们确定为经典就一劳永逸地永久地成为经典,文学经典是一个不断地建构过程。文学经典建构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起码要有如下几个要素:(1)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2)文学作品的可阐释的空间;(3)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4)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价值取向;(5)特定时期读者的期待视野;(6)“发现人”(又可称为“赞助人”)。就这六个要素看,前两项属于文学作品内部,蕴涵“自律”问题;第(3)、(4)项属于影响文学作品的外部因素,蕴涵“他律”问题;最后两项“读者”和“发现人”,处于“自律”和“他律”之间,它是内部和外部的连接者,没有这两项,任何文学经典的建构也是不可能的。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建构文学经典的基础,决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可以忽略不计。如果一部完全没有艺术价值的艺术作品,它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感情,就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不能满足读者的期待,无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如何“操控”,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反之,能够建构为文学经典的作品,总是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心理共鸣,能够满足读者的期待。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动,文化权利的变动,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的影响是很大的。但第一不能把这种“影响”归结为“决定作用”,第二不能认为只要是意识形态的影响都是“操控”,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译者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从语言层面来评价其译作的得失,而是从文学、文化层面来评析他们的文学、文化贡献。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再被看成是对原作不负责任的改写,而是其个人经历、自身的双语文化能力、翻译动机、时代背景等因素对其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寒山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寒山所创作的诗作,自从被译介到美国后出现了多个版本。而在众多的英译本中,加里·斯奈德的译本最为成功。在翻译寒山诗时,加里·斯奈德的译者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从对译本的选择、译本的理解、译本的表达到译著序跋无处不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诗研究在当今国际文坛上已成为一门见学。寒山子诗研究在这门显学中则享有殊荣。寒山子在日本被公认为禅宗大诗人;港台地区,研究寒山者与日俱增,硕果累累,仅寒山子传记资料,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公司出版了一套丛书,共七册,计300余万字,开拓出崭新的“寒山世界”;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寒山子风行于美国,成为许多青年崇拜的偶像,掀起了一股超越文学范畴的颇具声势的“寒山热”[1]。寒山待已被译成英、日、法、德、荷、比等多种文字,他的诗集或选择、注本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仅日本国即达30余种之多[2].若就这个意义而言,寒山…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基本情况、关于“山中旧本”的分析和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文献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所依据的“山中旧本”似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寒山诗版本,因而大典本《寒山诗集》在寒山诗和寒山诗版本源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美国嬉皮士中“寒山热”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寒山诗中暗含的禅宗精神符合嬉皮士反西方传统文化的心态和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禅宗精神成了寒山与嬉皮士相识相知的“红娘”,相似的精神追求使他们都选择了不羁的生活方式、超脱的精神境界和执着的问道之路.  相似文献   

8.
包括张继《枫桥夜泊》在内的数首唐诗所言之“寒山”、“寒山寺”,皆为诗歌意象,而非实指。唐代尚无具体实在之寒山寺。宋人称今天寒山寺为枫桥寺或普明塔院。今天寒山寺之名虽肇端于张继夜泊之诗,而实乃定名于元明之际。寒山子“寒山无漏岩”诗所言之寒山,应是苏州虎丘。张继诗中的“寒山寺”若被理解为虎丘寺,或更近乎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9.
斯奈德受中国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儒家和道家思想、禅宗、中国山水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斯奈德的诗有禅意,他特别钟情于寒山和王维等人充满禅机佛理、歌颂大自然的诗篇。斯奈德所翻译的寒山诗和他寒山式的生活方式使他成为美国的寒山。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残缺苹果”的图像符号与禅宗美学因素的关联,溯源到“垮摔派”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禅宗思想接受、对寒山诗的阐释以及再创作,反思中国禅宗美学对美国“新文化”的艺术审美和科技美学创意的历史作用,阐明了禅宗关学中“残缺”的审美观念时美国诗歌与科技文明审美理念的潜在塑形与视觉冲击功能。重在申明东西方文明历史交流与融合是推动艺术与科技美学观念创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美国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因热爱中国文化并翻译了唐代诗僧寒山而为中国研究者所熟知。斯奈德对寒山诗的翻译一方面体现了他关注地方感和生态区域的生态思想,同时塑造和修正了他生态思想中的某些方面,如荒野观念,并成为他融合佛禅与生态观念的开端。  相似文献   

12.
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翻译文学经典作为文学经典的独特部分,既具有文学经典的基本特质,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品格,从译本的非唯一性、译本的变动性、译本的时代性和译者作用的独特性4个方面分析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以及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分析认为,上述4种品格的形成,离不开译者的参与和文学作品在异域的重生,正是上述4种品格与外在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翻译文学才经历着经典的建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3.
寒山诗歌与余华小说经过英译译介,均突破了在源语文学中的旧有地位,在译语文学体系中获得了新的文学生命。通过对比二者的译介背景、文本特点和翻译策略,发现前者是禅宗启迪,后者是回归文学母体;二者都是经过第三条线路到达译语文化;均由熟知译语语言与文化的L1译者翻译;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寒山与余华各有的多个L1译者都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均对语言细节地方做出了独到的翻译理解,充分发挥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土著女作家波拉·甘·艾伦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多面手,她的文学创作、评论和教学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土著文学的经典化进程,对美国土著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遗憾的是,艾伦作为诗人的身份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艾伦一直不倦地书写着优美的诗歌。从1974年至2009年,她先后出版9部诗集。艾伦是土著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而她的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对她大胆的土著女权主义理论的全面文本实践。艾伦的土著女权主义的核心理念——“母系宇宙”强化了女神和女人在宇宙中的力量,突出了土著美国人宇宙观中母系的核心价值,是艾伦建构印第安女性独特身份的法宝。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的"典范化"是近代国民国家在文化统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二叶亭四迷的小说《浮云》曾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拥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近代小说的盛誉,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二叶亭四迷以及他的《浮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对于此种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作品"典范化"的过程和实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美国当代诗人通过外在他者的视角,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中国古代禅诗这种异文化文本,以媒介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在言语层面、形象层面、意蕴层面对中国古代禅诗进行了话语重塑,其创造性翻译和文学再创造彰显出主体性,成为美国当代诗人对自我的审视、认知与言说,体现了跨文化阐释与文学再创造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末起,英美学界开始大规模关注英国文学经典化的源流问题。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拓展了“经典化”这个概念的适用范围,并将英国文学经典化的起始时间推到了18世纪之前。他们采取美学一哲学研究路径或文化物质主义理论,考察了英国文学经典建构与印刷技术、消费文化、美学兴起、批评专业化等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英国文学经典化的开始时间提出了不同看法。文章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观点、方法的回顾和分析,不仅可以较全面了解英国文学经典建构所牵涉到的复杂因素,还可以得出关于经典化研究以及一般文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朱湘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译著等身。本文从西方哲学诠释学的视角考究了翻译是一种从"视域分裂"走向"视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深入发掘了朱湘译诗活动中的"视域融合"现象,发现朱氏的译作处处彰显出中西宗教文化的"视域融合"、中西诗学规范的"视域融合"。借此抛砖引玉,希望为朱湘的诗歌翻译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9.
《百年孤独》在新时期中国引发了接受热潮,它的译介和迅速经典化在于其将"拿来"的欧美文学经验与本土的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方式契合了当时中国对文学现代性的整体想像与要求,由此引发了中国作家从形式、手法到内容、题材乃至观念、精神的全方位的借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误读,当然这种误读也可看做是中国读者抵制经典的巨大影响焦虑,发挥自己自主创造的有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20.
寒山在生前身后有过儒生、狂徒、侠客、道人、隐士、禅僧等身份,一直处于"变相"的状态。就寒山的自我镜像而言,从现存寒山诗集中第一首作品及其他文本的叙述情境中,可以看出寒山"诗人"与"禅僧"双重身份的自我认同。从他者的观照角度出发,无论是文本在列代官家艺文志还是私家藏书目录的著录,不管是官方主流话语还是民间普世观念,寒山的主体身份在诗界、佛国里被定格为"诗人"与"禅僧"。但寒山的双重身份也遭遇到有离有合、有正有变的境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