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文化与思想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极其深远,而民间传说在口口相传中,与佛教文化思想紧密结合,让传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关系等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佛"的烙印。本文以"西湖传说"为对象,探究了佛教思想的特点以及在"西湖传说"中的体现,挖掘了"西湖传说"独特的文化价值,以期更多人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
<莫一大王>型传说中"竹生甲兵"的母题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夜郎侯出生>的传说不属于同一叙事类型,很有可能是接受了敦煌变文<孔子项讬相问书>的影响生成的,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竹生甲兵"的母题是讲传说主人公在遇到伤害时,具有与佛经中地藏菩萨一样的分身的"神力",因而这一母题很可能是基于佛教思想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佛教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播与发展,与中国儒家、道家的传统思想和思辨方式的相互激荡、不断交融过程中形成了禅宗.明代董其昌完成了总结禅宗与绘画之间关系的任务,提出"以禅喻画"思想.清初"四僧"受该思想的影响,将"以禅喻画"融入到个人理论、绘画创作中,赋予中国画新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显现出独特的画风.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起意识于一体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能否成为当代印度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新的障碍,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夏佛教思想不仅是对中原佛教文化进行引进与创新的结果,同时还是党项民族进行文化改造与创新的成果,这在现存的《解行照心图》及《洪州宗师教仪》等西夏佛教文献中有较突出的表现.西夏佛教界在综合唐代宗密华严思想、菏泽禅法、辽代华严思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与北宋及辽朝华严和禅学思想都不尽相同的华严禅思想;西夏佛学思想既是党项民族文化个性的思想反映,也是党项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试论青海民族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思想是青海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吸取其积极成分,并与先进文化相融合,形成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基本结构,它是由佛教器物、佛教惯制与佛教理念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化单元共同组成的三元一体结构.在此结构中,三个文化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一种有机结合和彼此关联的统一关系.此外,佛教文化的三元一体结构在变迁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堕距"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8.
李劼人和张资平的小说都以三角或多角恋爱的故事模式阐释了基督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自然主义的碰撞中遭遇消解和异化.基督教"原罪"与"赎救"的理论与自然主义思想在中国文化氛国中呈现了竞争的姿态;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冲撞,在这些碰撞与竞争中基督教遭遇了消解和质变.  相似文献   

9.
清真寺的慈善功能与伊斯兰教的"关爱弱势"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系统梳理文化原典语境中清真寺的慈善功能后发现,清真寺既是布善之所,也是行善之处,并形成了以清真寺为重要媒介的、自成体系的天课制度,凸显出以"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为核心内容的伊斯兰教"关爱弱势"思想.清真寺在践行伊斯兰教"关爱弱势"思想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又为建构和谐文化提供了精神资源与物质平台,在奉行团结、稳定、互助与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模式,"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天人相通的"天命观"可上溯到西周之前的夏商时期,而比较成形的"天人合一"学说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由老庄阐述了这一思想概念,后来被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本文对"天人合一"的学说进行了简要分析,从儒家和道家在此学说之上的观点展开了阐述,并对"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体现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1.
熊燕 《民族学刊》2022,13(11):102-107, 152
九隆传说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族源传说。本文以历时性的研究视角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唐代流传于洱海地区的九隆传说所发生的演变,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唐代,为了遏制吐蕃的扩张,唐太宗支持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成为了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与此同时,在以蒙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下,九隆传说也出现在了南诏蒙氏的祖先故事中,它超越了祖先故事的范畴而具有了政治功能。作为在唐蕃两大政权之间生存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原文化对于南诏产生了很强的辐射与影响,由于南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九隆传说也成为南诏协调与唐政治关系的纽带。同时,由于佛教在洱海地区的传播,九隆传说又被纳入到佛教文化体系之内,成为统治者统一部酋文化、建立文化认同的工具。文章认为九隆传说从早期的单一线性叙述到唐代演绎成为粘着了多种文化因素的故事体系不仅是由于统治者的政治操弄,也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都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萨迦班智达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学者,其名著<萨迦格言>对学者有着丰富的阐述.在<萨迦格言>中,学者有着明确的佛教特质,有着各种不同的层次,萨迦班智达所推崇的圣贤学者有着种种优良的品质,是大乘佛教菩萨形象的世俗化表达.作为"政教合一"的统治者,萨迦班智达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创作的<萨迦格言>,可视为对佛教学者直接或间接的表达,并体现了佛教既超越于政治又内在于政治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老挝佬族人关于"厄"的解释、传说、祭拜仪式和禁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其文化内涵,认为该信仰源于老挝佬族人最古老的灵魂观念,属于本土的水神信仰范畴,因而有别于佛教带来并广泛影响老挝佬族人的"那珈"信仰。  相似文献   

14.
禅宗与中国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禅宗作为一种学说,一种关于物我、佛我关系的学说,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的杂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中华民族所独具的宏大博深的艺术,是一种既为广泛实践又最具备抽象性以及审美境界的中国艺术.自然它必然受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禅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学准确地把握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正确认识先进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关系,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方向的关系,人民利益与人民利益代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正"心诚意"的求学态度入手,对我国古代特别是对统领我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正统文化"儒家思想中"诚"与"信"的本义及地位进行了探源,就其意义的整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想.始终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和基础,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灵魂和保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核心、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族地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刨造性地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宁夏贺兰山西夏时期的"塔图形"岩画,与青藏高原岩画显示出明确的一体性,反映出党项人也曾是青藏岩画的创造群体之一。西藏岩画中也有大量丰富的塔图形岩画,它们体现了高原古老的苯教重祭祀、祭坛的文化特色。西藏岩画揭示了苯教不仅拥有祭坛塔的传统,而且在吐蕃王朝兴起之前,已经形成苯教塔祭坛的建筑特色。苯教塔祭坛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早于吐蕃王朝时期,是藏西地区受到周边佛教国家文化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在"文明间对话"被各国学界极为重视的当代,特别值得关注与研究的是,17-18世纪的回儒学与日本德川儒学之间的具有价值和意义的对话.刘智和伊藤仁斋是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位思想大师,同时受到朱子学影响,并吸收融合而产生出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本文将探讨这两位思想家对朱子学"理"、"气"思想的重构特色.进一步想说明,不同文化...  相似文献   

20.
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盘瓠传说在中国畲、瑶、苗等族群中广为流传,成为族群的集体记忆.它解释了这些族群的族源,为盘瓠即祖先信仰提供了支撑,衍生出"缠头和绑腿"、"留长发"和不食狗肉等族群标识.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的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盘瓠传说实际上是这些族群神圣的口述史,坚固着这些族群的自我认同,也成为区别其他族群的显要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