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会审"是中国近代一项特殊的司法制度,它是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侵华特权,是列强在华行使其领事裁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会审法庭最先创设于上海外国租界,并陆续扩展到鼓浪屿、汉口的外国租界和东清铁路.列强通过会审特权的行使,扩大了在华的领事裁判权.同时,列强在会审法庭中,不以中国法律为审判依据,干预法庭诉讼程序,不仅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独立性,而且侵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会审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化加深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列强各国为行使领事裁判权在中国诸多通商口岸设立各色领事法庭和法院,它们依据西方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审理以本国侨民为被告的华洋讼案。该理案模式在压抑华人正当的权利诉求,侵蚀中国司法主权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的司法审判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西方诉讼制度和审判原则在中国的移植与散播。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历史上,领事裁判权是西方列强侵夺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对其在这些国家的本国侨民进行司法管辖的特权制度,是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实施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试图从国际法的角度,通过对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确立过程的简要概述,把握其在华形成及实施的基本脉络,对其实施及影响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混合法庭是西方列强实现其在近代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的重要方式之一.上海公共租界混合法庭作为近代中国混合法庭的典型,采用了当时中国衙门的组织形式和西方的诉讼模式,法庭由缺乏法律专门知识和司法经验的陪审官主导审判,它的发展与外人的不断扩权相始终,中国传统法律难于在混合法庭适用.上海公共租界混合法庭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方面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另一方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司法进步,加快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列强在华行使领事裁判权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司法侵害,晚清以降民族主义在国势衰颓的困境下风起云涌,民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废除领事裁判权,北京政府为重构司法主权进行了多维的外交努力,虽然在列强的阻碍和国内政情影响下收效甚微,但其时的外交举措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其外交成果也多为继之的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和展开.  相似文献   

6.
试析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促进了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而在此过程中,废除西方列强加诸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这些条约所规定的一系列法律特权,成为中国进行法制改革不得已的动力.在此过程中,有关治外法权及领事裁判权之争论,在一段时间内曾经成为一个十分热烈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领事裁判权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其驻外领事等按照本国法律对在另一国领土之内的本国侨民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是国际上殖民主义势力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片面的法律特权。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可以今我们反省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及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司法独立的信念。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按照当时的国际法,清政府对在中国领域内发生的一切本国人及外国人的诉讼案件,有无可置疑的审判裁决执行之权,这本来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但当时的清政府对外面的世界茫然无知,西方殖民者蓄意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使依法管辖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这一问题复杂化。最后英国用炮舰迫使清政府屈服,列强先后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从而使外国人在中国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鸦片战争前后  相似文献   

9.
论中世纪英国司法的相对独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自国家产生之日起,法律就在社会生活中享有崇高权威,形成了崇法遵法的法治传统.从12-13世纪起,又建立起一套由三大中央法庭和巡回法庭组成的专职法庭组织,兴起了一个以法官和律师为主体的法律职业阶层.因此,中世纪英国的司法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正是在此历史基础上,英国在刚刚跨入近代门槛时,就先于世界其他各国确立起了司法独立.  相似文献   

10.
从沈家本到孙中山——中国法律的现代化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改法修律之际,修律大臣沈家本最初准备循序渐进地推进法律变革。可是 由于时局的艰危、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巨大压力,沈家本只能以“折冲樽俎,模范列强”作为 法律现代化变革的宗旨,把法律变革本身等同于制定西方化的各种法典。辛亥革命以后,民 国的缔造者孙中山提出了中国的法律变革当以西方法律为参照,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法律 变革应以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依归。从沈家本到孙中山,中国 法律现代化变革的指导方针发生了重大转变,清末的实践教训和民国初期的理论经验都值得 我们今天的法律改革事业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现代通俗文学整合进现代文学史,长期困扰着学界。在具体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别论述易、整合入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立足于学习西方进行“借鉴革新”的现代知识精英的文学史构架,对侧重于面向传统进行“继承改良”的现代通俗文学的排斥。然而扎根于本土资源,面对中国问题,现代通俗作家在五四之前的创作已经展现了改良社会、提倡科学与人权等现代启蒙主题,在五四之后也展开了对现代激进思想如“非孝”等的反思。现代通俗作家已经扮演了启蒙先行者的角色,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开始“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修正过去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以开放多元的心态,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进化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研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观之于文学史研究至关重要,而进化文学史观则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它承续了我国古文论中之进化思想因素,又自觉借鉴了西方现代进化文学史观,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进化文学史观,以胡适、茅盾为代表的新文学先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尝试运用进化文学史观研究并书写了外国或中国文学史,显示出进化文学史观的主要功能特点与突出缺欠;进化文学史观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阶级论文学史观相比异大于同得小于失,同现代性文学史观相比同大于异失小于得,惟有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方可视为科学的文学史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发展迅速,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著作和论文。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发展进程、史料价值以及外国传教士与近代报刊、近代妇女报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目前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学界对近代中国娱乐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区域上看主要以上海和汉口最为突出,内容包括电影演员群体、舞女群体与歌舞团、戏曲演员群体、其他曲艺艺人群体以及观众群体和相关人员的个案研究五个方面。就视角而言,主要体现在娱乐与政治、娱乐与体育、娱乐与报刊、娱乐与新技术的应用、娱乐与小说五个方面。至于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娱乐史的研究范围、理论、方法尚未形成共识,研究内容尚需深化,资料建设有待加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近代煤矿史的研究主要分为帝国主义的掠夺、矿难与工人运动以及近代煤矿的开发与城市的发展等几个重点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在对近代煤矿业发展的总体和分区研究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的来说,我国近代煤矿史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在资料建设及研究内容、研究理论方法等方面,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6.
要从区域历史同质性、整体性历史要素和多学科的角度研究近代湘西区域开发史;充分认识这项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阐述近代湘西开发引发的社会变迁;研究中要重视文献与田野相结合的历史人类学方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既有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囿于通史分期模式,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作为近代建筑历史的起点。文章拟从传统建筑体系的整体断裂、新式建筑教育的初兴与新型建筑师的出现、城市的早期现代化改造三个方面,阐述了清末“新政”与“立宪”时期中国建筑体系发生的整体性变迁,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建筑史与近代建筑史的真正分界点不在1840年而在1900年代。  相似文献   

18.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基础性建设,深入开展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在世界现代史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依托;教学改革是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教育教学研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史学曾先后发展出三种价值观和使命观:政治家注重它的实用价值,把历史看成是意识形态、制度政策、经验教训的源泉;哲学家关心它的观念价值,通过建立历史发展模式树立社会信仰;书斋历史学家认为历史学的首要任务是重构或再现历史面貌.这些史学观的科学性和实际效用皆可质疑.历史学还有科学价值,然而遭到大多数哲学家的拒绝.本文列举哲学家七个论题加以分析,以为皆不足成为反对历史科学的充分理由.为此,文章介绍了文化要素分析方法,并强调史学科学化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只要历史学家能够更新历史观念,历史学成为科学并非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间上海基督教文字出版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基督教在华传播 ,文字出版是重要的手段。而上海正是基督教文字出版的中心。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和华美书馆、益智书会、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广学会、中华浸会书局、青年协会书局等是当时教会的主要出版机构。它们在传播西方科学以推动中国现代科技的变革、用白话文翻译圣经等宗教读物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编译学校教科书以促进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统一术语译名的工作以推进西学引进和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确立、编印杂志和创办社团组织以倡导现代学术精神以及为近代中国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等方面 ,对近代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