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伦理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由经济伦理缺失所导致的腐败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从经济伦理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经济伦理的决策模型,对腐败行为的产生和腐败问题的治理做出分析。文章指出,腐败行为的产生是行政人员根据期望收益的决策过程,其核心内容是经济性和伦理性的内在博弈。对于腐败的治理,要从制度调整、监控体系以及伦理规范三个方面做出,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降低腐败的期望收益,从根本上抑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腐败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制度措施。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制度决定腐败的机理,揭示了中国现阶段腐败的制度根源:现有的制度导致公共决策领域的范围太大,腐败的机会增多;其次,现有制度导致公职人员行为的激励机制扭曲;最后,现有制度对腐败行为的约束机制不足,惩罚太轻,使得腐败行为的预期成本很低,腐败行为相对“廉洁”行为来说非常“合算”,使腐败行为大量发生变为现实。文章提出了反腐败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腐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腐败行为是有成本的。在经济学家看来.腐败行为是腐败官员作为“经济人”角色的一种“自觉”活动,但由于腐败破坏了经济系统既定的帕累托状态,损害了效率和公平,因而腐败被经济学认为是可“理解”但不可“容忍”的。现行的反腐措施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的实施也是有成本的,这或许不是最优选择,经济学家更希望找到一种制度能够“经济学”地“内化”腐败,使腐败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4.
《21世纪》2013,(4):48-5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就要建立和完善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让腐败行为、腐败分子依法受到严惩。更重要的是,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这也是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做到干部清廉、政府清白、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相似文献   

5.
腐败顽疾屡治不止,激发了人们对腐败现象何以发生的多维探讨。其中,“腐败文化”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与深思。作为一种亚文化,“腐败文化”通过歪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主文化进行对抗、侵占主文化的思想阵地以及加速腐败思想在腐败群体内部的“传染”等方式,影响腐败行为的生成。进一步来讲,“腐败文化”是传统文化“价值异变”的产物,借助腐败话语等信息符号加速腐败思想在腐败群体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传播扩散,以达到不断蚕食和破坏廉洁主文化的目的,最终引发人们对腐败的态度发生变化,促成腐败动机的生成,并催生腐败行为的实现。基于此,“腐败文化”的治理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腐败观念、腐败话语与腐败行为等多维度来优化“腐败文化”的防治路径,通过清除“贪”“奢”“惰”等腐败观念,整肃腐败“显话语”与“隐话语”,以及从严整治潜规则等措施,将清廉价值观念的形塑与反腐制度机制相结合,从而实现对“腐败文化”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6.
论教育腐败的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教育腐败,并着重分析教育腐败产生的原因。我国教育供求矛盾尖锐和教育投入不足是教育腐败产生的客观背景和现实原因;教育腐败的查处概率和私人成本过低是个体选择腐败的重要因素;公共权力运行失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是导致教育腐败行为发生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教育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腐败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腐败活动是源于既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下,腐败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的一种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彻底的反腐败应该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制度性的努力,即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改变腐败活动的成本收益状况,把腐败活动的私人总收益降低到最小,并把惩治腐败的社会总损失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8.
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即权力错位必然导致腐败,而权力错位的产生有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要有效地遏制腐败,就必须有效地防止权力错位的发生,增加权力错位的政治和经济成本。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控体系、廉洁政治文化是防止权力错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内陆地区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地域经济 ,限制了人们的视野 ,制约了公务员收入的提高 ,加之立法建制不完善 ,使内陆地区腐败现象呈蔓延趋势。根据内陆地区的地域环境 ,其防腐反贪应做到 :彻底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腐败可耻的氛围 ;建立健全公务员的职业保障体系 ,使公务员不必腐败 ;提高腐败成本 ,使公务员既不敢腐败也不能腐败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对"反腐倡廉评价"显示腐败现象对当前我国稳定构成威胁及给党和政府带来严峻挑战与考验.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应从权力本身说起,权力的公共性与个体性之间的矛盾导致腐败;转轨时期,特殊市场经济给腐败的滋生以温床;制约腐败制度的局限性和道德制约呈现出的弱化状态给腐败以可乘之机;社会上许多大案要案都与腐败有关.反腐倡廉应采取强力措施与对策要完善制度,扎紧不能贪的篱笆;加强教育,筑牢不想贪的防线;深化监督与查处,高悬不敢贪的利剑.  相似文献   

11.
在腐败和反腐败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类比效应。这种效应是指人们在判断自己行为是非时,不是根据法律、纪律、道德规范,而是类比其他部门、单位是否同样存在,后果如何?从而决定自己行为的取舍。这种类比效应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因为腐败被暴露和受到惩罚的概率大小同腐败的风险成正比,而腐败的风险反映腐败行为成本和非法利益的关系。腐败被暴露和受到惩罚的概率越大,腐败的风险就越高,当腐败的成本高于通过腐败手段谋取的利益,腐败分子得不偿失时,就会产生一种抑制腐败的类比效应。反之,腐败被暴露和受到惩罚的概率越小,腐败的风险就越…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共经济学意义上来说,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在拥有公共权力和寻租空间的情况下,只要从事腐败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腐败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转轨本身产生出过多的任意处置权和寻租空间。由于任意处置权这种公共权力的存在和寻租空间的扩大,导致腐败的现实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低,这就造成了日益猖獗的腐败行为。对腐败的治理,需要从各个可能方面阻止腐败产生条件的发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产生的根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腐败。  相似文献   

13.
从公共经济学意义上来说,作为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在拥有公共权力和寻租空间的情况下,只要从事腐败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腐败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转轨本身产生出过多的任意处置权和寻租空间。由于任意处置权这种公共权力的存在和寻租空间的扩大,导致腐败的现实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低,这就造成了日益猖獗的腐败行为。对腐败的治理,需要从各个可能方面阻止腐败产生条件的发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产生的根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腐败。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腐败现象及其蔓延的原因 ,根本上在于制度文明建设不力所导致的市场制度和机制不完善 ,对公共权力的配置、授予、监督以及对滥用权力的惩治缺乏科学合理、系统配套的体制和机制。因此 ,加强制度文明建设 ,铲除腐败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 ,建立权力行为主体“不能贪”、“不敢贪”的体制制度和机制 ,是遏制腐败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官员同样扮演着经济人的角色,在特定的制度约束下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诱致腐败的心理基础。如果制度存在缺陷,使腐败活动的收益超过其成本,腐败自然趋于泛滥。文章构建了政府官员腐败的成本一收益模型,指出腐败的收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腐败成本则包括预备成本、实施成本和风险成本,具体分析了贿赂型腐败和贪污型腐败中政府官员的行为选择。在此基础上,认为腐败的关键在于制度缺陷,必须严格地对约束个人活动的不同制度环境进行比较,将廉政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制度上来。  相似文献   

16.
早期斯图亚特是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比较突出的时期。英国社会的转型、庇护制的确立、经济政策的变化、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监督机制的缺失促使了这一时期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的泛滥。这一时期贵族官员的腐败行为主要发生在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海军的经营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早期斯图亚特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期斯图亚特是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比较突出的时期。英国社会的转型、庇护制的确立、经济政策的变化、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监督机制的缺失促使了这一时期英国贵族官员腐败行为的泛滥。这一时期贵族官员的腐败行为主要发生在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海军的经营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反腐败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是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然而,这些年来腐败问题却日趋严重,清水衙门不清,“集体腐败”盛行,甚至在反腐败过程中,反腐反贪部门发生“集体腐败”。为何腐败屡禁不止?原因固然有很多方面,但我们认为,对于人民权力人民控这一原则认识不够,是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只要切实长期坚持贯彻这一原则,腐败决不是不可治理的。  一、从腐败产生的根源看,人民权力人民控是消除腐败的根本原则  腐败是指官员在思想上、行为上的堕落。江泽民总书记在1993年8月21日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它的主要表现是贪脏枉…  相似文献   

19.
腐败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历史性的难题,它正在或已经渗入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腐败的根源,正如腐败的产生,是极其复杂的。以往我们在解释腐败的原因时,都归结为两方面,一是剥削阶级的影响,二是制度尚未完善。但是,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和对腐败现象的深入研究,关于腐败成因的主要理论观点也越来越多,权力寻租、权力失监和现代化都会导致腐败,价值失范、道德约束乏力和强国家弱公民社会也会造成腐败,薪俸过低容易导致腐败在国际上已经成为共识,历史因素和外来因素可以诱发腐败,德治思想和清官崇拜意识导致腐败,腐败成本过低也是导致腐败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能够使人们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发生转变,有些按照传统价值观被认为是合理的做法,在现代价值观判断下就成了腐败的行为;现代化开辟了新财富和新权利的来源,从而进一步助长了腐败的产生;现代化通过它在政治体制输出方面所造成的变革来加剧腐败;腐败的产生还与该国进入现代化时期之前的传统社会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