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861年营口开埠标志着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的开始,在经济政治变革的基础上,社会文化也逐渐发生变迁,主要表现在清政府在挽救统治危机的前提下自上而下顺应现代化趋势而进行的新政改革和社会大众在现代化洪流的裹挟下自发的一种应变之举——民间习俗的变化。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源于外部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与内部的经济政治新旧因素的制约,其特点是文化心态的保守性与文化精神的创新性、包容性同时并存。  相似文献   

2.
近代辽河航运业的衰落与沿岸早期城镇带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清末民初东北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点通常是以1905年辽河航运经济由兴盛走向衰败为界标的。在详细考察辽河航运业衰落的主要成因基础上,从社会学的互动理论研究出发,可以发现辽河航运经济的衰败与辽河流域早期城镇带的解体和迁移之间的内在联系。辽河航运的衰败对区域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元的,这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导致了辽河流域大约半个世纪的逆城市化变迁  相似文献   

3.
海外不少学者对中国早期一再错失现代化机会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韦伯、何炳棣、列维和艾森斯塔特.韦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入考察,认为中国缺乏现代化的精神条件.何炳棣主要分析了“中国遗产”对现代化的影响,认为清军入关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的进程.列维通过对中国和日本早期现代化条件的比较,指出中央政府实力、社会控制结构和现代化推动力量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艾森斯塔特侧重研究了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和特点,认为缺乏政治上的保障是中国现代化早期延误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研究既有异曲同工之处,又各具特色;既不乏真知灼见,又存在一些明显疏漏.  相似文献   

4.
史学的学科性根植于其真理性。西方历史哲学史既是一个求索历史和史学真理的历程,也是一个为史学争学科地位的历程。1725年之前,史学被认为与真理无涉;自1725年始,以维柯、黑格尔等为代表的思辨历史哲学,论述了本体论意义上的历史真理理论;自1874年始,以柯林武德及沃尔什为代表的批判或分析的历史哲学,论述了认识论意义上的史学真理理论。这些真理理论,在逻辑上均无法自洽。自1973年始,以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为代表的叙事主义则直接把史学与文学等同起来,彻底割断了史学与真理的关系,从根本上消解了史学的学科性。尤其是在经过叙事主义的冲击之后,史学家追求"隐喻的真理"当是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的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既非完全西化式的现代化,也非亚洲"四小龙"式或者前苏联式,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从其性质来看,主要有四个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持续发展性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赶超性"和"混合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生命历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历程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科学,尤其是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但国内学界对其了解仍存不足。在研究中采用生命历程视角,必须首先了解它的知识传统、关键概念与研究手段。通过对知识传统的分析,我们发现,生命历程研究受惠于生命跨度理路、社会关系、生命周期与地位获取视角以及年龄与时序性研究;它以累积和转折点为两个关键概念;主要研究手段包括追溯性生命历史研究和前瞻性生命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辽宁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几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辽河流域居住、生产、繁衍,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研究认识先民们生产生活留下来的遗迹、遗物,对了解人类自身的发展,特别是早期远古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史实,对振奋中华民族自强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辽河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到目前为止,已达9处之多。按时代早晚划分,属于旧石器时代早  相似文献   

8.
生命历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科学,尤其是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但中文学界对其了解仍存不足。在研究中采用生命历程视角,必须首先了解它的知识传统、关键概念与研究手段。通过对知识传承的分析,我们发现,生命历程研究受惠于生命跨度理路、社会关系、生命周期与地位获取视角以及年龄与历时性研究;它以累积和转折点为两个关键概念;主要研究手段包括追溯性生命历史研究和前瞻性生命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9.
分期问题是对事物发展历程的一种概括和揭示,是史学研究是否成熟的标志。教育的早期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同样需要进行分期研究。作为一个多面体,民主化(大众化)、制度化、世俗化、科学化皆可被视为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构成,在具体分析近现代中国教育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中,依据不同的指标会得出不同的分期结果。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社会、历史双重维度,是一种社会历史范式下的道德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从早期人生理想确立,经唯物史观这一实现路径,到最终实现道德理想,是一个完善的过程,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也不存在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更不存在道德虚无主义和反道德主义问题。在社会历史范式下,可以厘清马克思道德思想从道德批判到道德理想、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历程,也可以明晰马克思道德思想与社会历史的密切关联性、与社会现实的语境相关性以及理论层次的变动性等特点,还可以透过道德这一视角,看到马克思对人真正成为历史自觉主体的理论向往。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现代化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文化的现代化,而文化现代化的实质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吸纳科技文化的过程。因此,科技文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科技文化,弘扬科技文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人的现代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我们应该优先发展人的现代化。相对于社会现代化而言,人的现代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前发展,这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是可能的。所以,我们研究人的现代化的超前性,就是要研究如何在后发型现代化的中国,充分发挥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先导作用,进而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进程。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历史性问题,如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社会分层、制度滞后和思想道德体系的缺陷、价值多元化等。因此,只有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指导、整合、匡正、补充、统摄的作用,才能逐步解决上述现代化问题,才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经过我党80余年特别是建国以来60年的探索表明: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探索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应与世界现代化文明接轨并同步发展;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经验,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的现代化建设属后发国家的区域现代化建设 ,其参考系的建构应该抓住三个方面 :第一 ,在理论层面 ,从已有的现代化理论中提取合理内核 ,准确地把握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体制和运行方式等方面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第二 ,在经验层面 ,要汲取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教训 ;第三 ,在实践操作层面 ,要立足于自身的特性 ,从自身所处的各种环境出发选择适合的现代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即农业结构的成功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 ,不仅是农业领域中技术的单向度变迁 ,同时必然包含着农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 ,应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统一进程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7.
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从各个视角全方位的加以审视才能准确完整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进这个历史任务实现的过程中,指导这场轰轰烈烈现代化运动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被纳入到中国现代化语境之中并探寻其自身发展规律就具有了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这与西方以资本推动的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解释新中国现代化中的非理性和反理性因素.而正确认识国际环境以及中国在这一体系中的位置,理性地处理民族情感,是中国现代化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的最终体现.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文化现代化思想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他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回答了涉及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并且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始于晚清,完成于民初,外交机构也历经了总理衙门、外务部、外交部。总理衙门和外务部在外交机构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封建统治大框架内进行的外交机构变革充满了矛盾和对抗,直至清王朝统治结束,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始终没能完成。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建立共和制,在国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北京政府对外交机构进行彻底改造,最终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