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等重要议题,反思社会工作在灾后重建与社会治理中的理论基础、行动逻辑和经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灾害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生计发展为背景,认为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进而构建了包括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路径和治理内容五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分析框架,作为社会工作参与灾后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视角;继而从介入前提、组织载体、参与主体、实施路径和成效评估五个方面呈现了社会工作介入灾后农村社区生计发展的经验实践.最后,对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相关方面进行了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进程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治理,顾名思义,是治理(governance)在社会场域的运用。它既是学术概念,又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术语,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工作发展战略也有所呼应。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同属社会范畴,自然有其逻辑联系,从而社会治理就可以吸纳社会工作的智慧。一、社会治理是当代中国的理性选择治理源于古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指控制、引导和操纵的行动或方式。在当代话语中,治理的基础品性是主体多元,即政府、社会组织、私人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方社会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汕头作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在推动社工机构发展上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上,目前汕头社工机构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因此,汕头地方政府和社会需要结合本土场域,从政府制度、社会环境和机构内部治理等方面加以完善,从而推动汕头社工机构的精细化、专业化和本土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边疆社会问题治理中的府际合作是各级政府在转型期边疆社会问题凸显的形势下,把不同资源优势的政府组织有效统合成一个既分工又协作,以边疆社会问题治理为落脚点的治理模式。边疆社会问题的民族性、互动性、复杂性等特征决定了府际合作是边疆社会问题的最佳治理模式之一。目前,边疆社会问题治理中府际合作模式主要以传统的纵向和横向合作为主,并且这种传统的府际合作模式已然不能够适应边疆社会问题治理的需要。转型期边疆社会问题治理中府际合作应当从在中央政府设立指导协调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协调保障机制、调整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变革压力型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新型政府合作意识这五个方面来进行优化转型,适应转型期边疆社会问题的形势发展,实现边疆社会问题的善治。  相似文献   

5.
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机构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重要的专业力量,是连接政府、社会、个人的桥梁和纽带。民政部门鼓励高校社会工作教师带头成立社会工作机构,以承接各项社会服务。高校教师创办社会工作机构有着专业优势,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及社会工作本土化,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促进教学、科研与实务的发展。但是在创办机构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社会认知不足等一些问题与困难,需要从政策导向、自身能力建设、政社互动合作、多方支持等方面加以解决,建立一种有利于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制度与政社合作、校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深化。作为政府管理社会系统的新探索,社会治理是政府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社会管理系统的进化过程。可以用新社会进化论理论分析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社会工作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可以在四个方面发挥协同作用,社会工作的参与治理是服务型治理。政府在社会治理系统创新中吸纳着作为新的社会制度和结构的社会工作,也存在着张力,这来自于政府与社会工作一定程度的目标差异、二者之间的非平等关系、地方政府潜在的维稳思维。作为新社会进化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形成,还需要政府与社会在价值普遍性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工作嵌入社区是建设共享共治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我国现有的社区管理体制与社会服务体系下,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受到极大挑战.文章基于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探讨了社会工作嵌入社区后面临的专业价值偏离、专业地位偏低、专业界限模糊等问题.进而提出政府转变职能,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更多独立空间;建立有效的社区社会事务分类制度,理清社区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边界;专业社会工作者应不断地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以期实现政府、社区与专业社会工作合作下的深度嵌入.  相似文献   

8.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需要更多的承认,自我承认的核心议题是专业使命的认定;政府承认的挑战在于保持机构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社会承认需要社会工作群体自身和政府共同促进。现有的研究存在缺乏理论建构、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有待丰富等不足,研究者要重视自我、政府、社会承认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追求专业性和谋求自主性实践的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要求,为社会工作指明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需要从四个方面提升服务能力以迎接社会治理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即保持与国家政策需求的匹配性、深度融入社工服务机构、全面掌握专业工作方法、具备帮助服务对象的同理心等。对此,高校需要围绕着扎根城乡社区的基层服务能力、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应急服务能力和适应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服务能力等三个方向着力,使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担负起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同时,高校应当在推进专业教师与社会工作的深度结合,完善社会治理课程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力度等途径方面切实提升社会工作研究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总要求。社会工作作为致力于回应社会问题和助人自助的应用性学科,关注社会变革、民生福祉和能力建设,在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昆山市W机构的乡村社区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行动研究发现,案例村在沿袭单一的行政性管理模式下面临村庄治理和服务供给困境,继而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与可为空间。基于项目背景和目标,构建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生计、生态、生力、生活、生命"五生逻辑框架并应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对W机构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进行实践反思。最后从实务改进的角度,提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街道社会工作站是我国构建基层社会新治理格局、加强社区社会服务供给的重要实践,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如何在全面建设街道社会工作站的背景下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是当前学术界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本文基于H市五个街道社会工作站的调研资料,从行动逻辑、现实困境与治理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生存性压力”和内外资源的约束,街道社会工作站的行动逻辑主要表现为专业与行政融合和“选择性应对”,且其仍面临着场域、发展、行政与专业等诸多现实困境。本文提出治理的四种创新路径:完善政策、能力建设、强化链接与创新赋能,以期推动街道社会工作站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传递社会政策,发送社会福利。当下社会矛盾较多、复杂多变,结构不断分化,单靠政府一己之力难以完成社会治理。理顺政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形成良性的协同合作,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大势所趋。从社会政策角度看,从政策的缘起到政策过程,社会工作都应与政府加强协商合作。社会工作主动介入到社会政策过程中,依赖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机制、衔接社会资源的网络机制,以及与志愿者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推动边疆经济发展和经济分配、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协调陆地边疆和海洋边疆战略等行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中国边疆治理造成了新的挑战。在这个边疆争夺日益激烈,国家疆域形态多样化的时代,必须推动中国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治理的多元主体,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主动应对非传统边疆安全危机,积极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进一步提升边疆形态多样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考察当代英国社会工作资格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工作由用户、职业机构,资格培训和政府行政四个要素组成,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需求和职业化基础上,政府在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作为“先行者”却走到十字路口。在回应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的特质,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显得苍白无力。本文认为只有反思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脱离现实的“教育先行”话语,从“凉爽高地”跳入实践的“低洼沼泽地”俯身与社会工作实务者携手共进,在伙伴关系相互融入或者镶嵌基础上,以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为基础,通过行动研究以及服务—学习所要求的反身性和行动性进行的高度协同,以后现代主义对不确定和多元包容的知识重新建构社会工作教育。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协同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建立“大连心”团队,以立足西部十余年的社会工作实践教育为基础,发展出一套以社会创新、融合和整合为核心概念的发展性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模式。该模式认为社会工作教育必须将传统的研究、教育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扩展为直接社工服务开发、行动研究、服务—学习、政策倡导、行业推动以及社会创新六位一体。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推动社会建设。深圳社会工作模式是由社会力量主办社会工作机构,政府通过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和支持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即"民间运作,政府购买服务"。广州社会工作发展之路在试探民政—高校—社会机构的广州模式,分别实行两种途径:一是将社区综合服务打包给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二是由政府街道出资成立社会工作机构开展服务。广深两地致力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及其模式创新,探索和谐社会与幸福广东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以南京市A社区政府购买项目为例,从嵌入理论的分析视角出发,重点考察了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逻辑。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机构主要通过“政治—行政—专业”三维路径嵌入基层社区治理,并呈现出“浅层、深层、逆向、有机”的曲线型嵌入过程。在浅层嵌入阶段,主要通过前期摸排、活动策划和需求调研等方式,赢得社区信任并建立初步关系;在深层嵌入阶段,重点通过专业知识运用、党建品牌融合、服务平台搭建等方式,促进机构与社区关系向深层次发展;在逆向嵌入阶段,由于“政治话语”与“专业话语”主辅关系的不断摩擦,社会工作服务出现了“表演性”和“迎合性”的脱嵌问题;在有机嵌入阶段,通过成立机构党支部、挖掘社区骨干力量、发挥专业服务等方式,逐步呈现出互信互利的发展态势。因此,为推动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治理从“嵌入性发展”走向“融合性发展”,可进一步在“政治—行政—专业”三大维度强化关联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政府购买服务中社会工作机构主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中逐渐显露出主体性缺失问题。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中涉及政府、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公众、第三方评估组织四元主体。基于主体间关系良性运行视角,社会工作机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购买、服务、评估三层维度下的双主体间互动关系。根据双主体间关系测度模型,在购买层面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形成整合自主关系,在服务层面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机构形成自主式参与关系,在评估层面第三方评估组织与社会工作机构形成建设式评估关系,则社会工作机构主体性在主体间关系良性运行下逐渐确立。社会工作机构主体性的确立将推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国性与地方性社会工作行业的逐步形成和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将其置于社会治理的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行业组织需要从治理与服务两大维度来实现自身功能与价值。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强行业自治与服务,促进社会工作机构与人才发展,增强社会治理主体力量。同时,社会工作行业组织还应直接参与提供社会服务,促进民生建设,通过引领与示范促进社会行业发展,提升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与专业认同度。  相似文献   

20.
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家庭照顾者存在心理困境大、能力不足、社会支持弱等问题。研究选择了行动研究法,选择能力提升、心理调适、建构社会支持网络三位一体的服务框架,探讨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如何推展社会工作服务,并从实证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问题。行动研究表明,要在康复机构提供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者要整合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社会服务三个维度,处理好专业关系的建立及与机构的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