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客观逻辑进路,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而且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利用资本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蓝本。在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范畴,围绕如何对待资本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视野中,马克思贡献了扬弃资本的理论,列宁接续进行了扬弃资本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在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的探索,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了超越资本轴心的文明新形态,为后发国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历史和平发展型塑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秩序,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全面彰显了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及其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是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把封建领主制经济缓慢地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地主经济。这种改良的道路不仅使德国农民长期遭受资本主义和半封建制度的双重剥削,而且把德意志民族多次带入军国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主德国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彻底铲除了容克地主阶级的生存土壤,“普鲁士式道路”最终取得独立地位的还是革命而不是改良。20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实现统一后不仅完成了社会主义农业与资本主义农业的互相融合,而且完成了小农制与现代大农业的有效衔接。促使农业向着资本化、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信息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学说中,对于美国农业发展道路的分析,占有一定地位。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巨大的财富和资本的集中,另方面是失业和贫困,这导致资本输出,也造成了欧洲劳动力的对外迁移。长期以来,从欧洲向美国和其它“白色”殖民地移入大批熟练劳动力。欧洲的资本家和工人,在广大、肥沃、未曾经营过的,简直是“天赐”的新大陆的处女地上定居,这一国际过程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现象——美国的农业。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近代历史上,消灭农村的封建秩序,封建农业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在各国是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速度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和特点各自不同,其中,列宁关于“美国式道路”和“普鲁士道路”的论述,最为人所熟知。 “普鲁士道路”,系指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在立法的基础上,使封建的农业在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中,逐步转化为资木主义农业:农民通过赎买封建义务,大部份转入无产者、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辩证分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分析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取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性。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掠夺、剥削的现代史,透过资本压迫下人的异化而首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和平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暴力剥削掠夺、提倡以人为本及和平实现现代化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之实践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超越西方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现代化发展道路,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不断助推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主义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一个关键步骤就是使土地与农民相分离,并与资本相结合。最为典型的方式就是英国“圈地运动”,这是一种宏大的、公开的资本主义关系建立路径。但李.塔妮娅.穆瑞的新著《土地的终结:一个边疆土著地区的资本主义关系》则向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关系还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建立起来。这或许可以给当前中国的农政变迁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近代欧美主要国家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包括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有三条道路:英国式道路,“美国式”道路和“普鲁士式”道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从封建的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渡。生产力的变革主要有:改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引进和改良农牧品种;施用含矿物质的肥料和化肥;采用新农具和农业机械等。它大大加速了农业近代化的进程,并且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道路是以农民被剥夺,农民与土地、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前提的。然而,战后五十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生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从分离趋向统一;二是家庭农场成为农业生产组织的主要形式。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农业生产关系作进一步的改革,赋予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及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9.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规定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占据着先行示范的特殊地位,是研究现代化绕不过去的范畴,问题在于资本主义以资本增殖为中心逻辑形成了对人的发展逻辑的强势压制,由此形成了资本财富积累和人的贫困积累的尖锐化对立矛盾,工人越劳动越贫困的社会问题严重掣肘了其现代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马克思深刻洞悉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含的矛盾,为人类纠正资本主义现代化偏离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理论。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延长其生存发展周期采取了时间、空间以及福利社会政策,但这种不触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矛盾根源的措施治标不治本,劳动者只能再次深陷资本增殖框架塑造的贫困化趋势中。为此,人类要消除悖论性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和列宁的探索进行创新拓展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历史国情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指向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恢弘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先贤对共同富裕的构想、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共富的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历史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独特历史蕴涵;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新时代的百年恢弘接续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注入和拓展了共同富裕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恢复了劳动者主体性,资本增殖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矛盾得到了和解,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为人类探索新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后发国家走新型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原创性现代化探索,未来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孙宝林同志《马克思对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与东方社会主义实践》一文所阐述的“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马克思晚年对人类的卓越贡献”表示非议,认为马克思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不能视为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每个民族都是依据自己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发展道路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需要“跨越”什么,也没有什么可以“跨越”。  相似文献   

11.
按生产方式划分时代与按生产类型、经济活动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划分具有一致性。中国只能以符合本国实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方式走出土地占有制社会 ,融入资本占有制社会 ,奔向世界公有制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融入资本占有制大社会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物权权能理论,在中国现行法律框架中界定集体土地收益权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发现:集体土地收益权是集体土地所有制法律化的重要形式,存在重要的制度功能和时代价值;集体土地收益权制度的缺失,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集体分配调整功能实现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阻滞中国特色农村土地权利理论的发展。文章进一步研究了集体土地收益权制度改革的应然进路,探索了促进成员集体、集体成员各自集体土地收益权实现的权利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已从最初分散的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的基本形式向法人资本所有制的形态转变。有关日本法人资本所有制的产生、含义、基本特征及效应的一些相关问题,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4.
旅游项目和房地产项目在土地开发上有较大的差异,旅游项目规模大、资金回收期长,涉及的土地及其权属转移问题较为复杂。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协调,多种供地方式并举是解决旅游项目土地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目前的关键应该是制度创新,也就是说,要转变政府职能,消除区域行政壁垒,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要促进跨地区企业集团的发展,发挥大企业集团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要实行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加大开放力度,吸引外地企业、公民和外商投资;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之成为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三农问题研究向纵深探讨,学术界开始进一步反思"家家都种田,户户小而全"的传统农地制度,中国农地规模化经营进而由此引起的土地所有制变迁成了讨论的热点,试图在分析农地规模化经营的"美国式道路"的基础上来透析"美国式道路"的实质以及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视角,以确保农民权益为主旨,对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和解析,对土地制度深化改革中保护农民权益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土地制度及其经营方式的基本原理包括: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小土地所有制或土地私有化,要实现土地的国有化或集体化;只有实现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规模化和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积极引导农民加入合作社,不仅是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手段,也是确保农民权益和提高农民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在农业的具体经营方式上,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在中国新农地制度创新中,由村集体来主导土地流转,引导农民走合作经营的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对外可以发挥限制资本自由介入土地的屏障作用,保护村民权益;对内则可发挥协调与服务功能,促进土地合理化流转;还能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规划制度和相关法律条例。国家尽早出台限制外资进入农地的政策条例,保护农民权益。同时,应提升农民的决策水平,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法制建设和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城市土地在所有权上实现了由私有制向全面国有制的转变,在使用权上实现了从“无偿、无限期、无流动性”的土地使用到“有偿、有限期、有流动性”的土地使用制度的转变。笔者试就这种转变对中国城市土地制度的发展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介绍、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今后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调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租佃制度是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前提条件下所产生的一种土地经营制度。租佃制度的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变。本文试图从租佃制度的视角来考察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之间关系的演进路径,同时对不同租约形式下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进一步地对能为中国当前土地制度改革提供借鉴的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存在着法律与现实的悖论,因当前集体土地所有权同民法理论和物权法理论激烈冲突而处于尴尬处境,比较学界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方案的建议,集体土地所有制进化的模式将是从“保留集体所有制,完善使用权制度”渐进到“与各地不平衡生产力相适应的复合型多种所有制结构”,而这是和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密切相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