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充满着寓意,其框架结构和小说的人物、事件所展示的寓意与佛教精神有着相通之处.具体特征表现在主人公对一系列死亡事件的连绵不断的顿悟,以及小说中的"大海"、"船长"的象征含意和"船"的寓意中.  相似文献   

2.
魏韶华 《东方论坛》2006,14(6):43-48
作为一位有着明确文化意识的小说家,老舍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小说类型文化寓意小说。所谓“文化寓意小说”,是指以小说的形式明确传达某种文化思想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带有某种明确或较明确的文化指代性,甚至有的人物就是某种文化的代表和符号。这类小说寄寓着老舍对新国民人格的理想,这一人格的核心是办事认真、国家意识和独立精神等。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乔伊斯是爱尔兰现代派小说巨匠,其文学创作素以新颖、隐晦著称。文章拟从其小说标题“A Little Cloud”在圣经故事里的寓意出发,结合乔伊斯惯常运用象征、对比修辞手法以达到高度的反讽效果的拟题目的,深入解读“A Little Cloud”潜在暗示性寓意,并根据标题中little和cloud的普遍象征意义,洞窥作者写作特色一二,最后结合作者青年时期常使用的灵悟表现手法,揣摩标题圆周式的运用之妙,体味一代小说大师在标题设置这一微细创作上的不凡造诣。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主体之死”,而主人公死亡的原因来自他们与外部世界之间无法调和的紧张关系,因此理解外部世界的寓意是理解主体死亡的钥匙。从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和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语境出发,小说中外部世界的寓意可以理解为以下几层:一,日常琐事构成生活世界;二,他人话语构成的规则世界;三,失去逻辑的混乱世界。本文旨在通过挖掘对主人公造成困惑的外部世界的寓意,分析卡夫卡小说主体死亡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首回中出现的石头、三生石及神瑛侍者在名称上有着一定寓意并有着内在关系,他们与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实为一个统一的人物主体,寓含着情用思想。从这些名目寓意中可以看到小说实境中主人公贾宝玉别于私己之心,表征为道德的拔高而根源于情的"侍者"本性之痴,以及其衔玉而诞事件的特异性,贾宝玉特有的精神坚执,和作者对于"侍者"精神的高度褒扬态度。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西游记》西行取经主题的丰富寓意。认为在整体上,小说于取经开始与结尾反讽性的结构安排,使得取经故事蕴含了“过程大于结果,成佛自在心中”的寓意;西行取经象征一个修行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叙述当中,小说强调了取经人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并通过取经队伍的两次分裂与重合折射出了取经人自我完善的阶段性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根据解构主义修辞学理论,分析蒂姆温顿的恐怖小说《冬日的黑暗》的“非理性”隐喻含义。该小说运用大量隐喻丰富了文本内涵,颠覆了人们传统上对理性与非理性二元对立的认识,传递出更为深刻的人文寓意。  相似文献   

8.
《家道》这篇中篇小说涵盖了“证美小说”和“审丑小说”题材上的特征,既有对美好人性的展示与赞美,又有对人性丑恶的揭露与批判。《家道》中的“我”实际上有两种眼光:一种是正在经历当下事件时的“我”的眼光,也是“我”追忆岳父往事的眼光,一种是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元叙述的格调既生成了小说的内在节奏,又呼应着作品的整体结构,而且强化了小说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说,情感与思想是小说中事件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事件发展的原动力,感觉只是陪衬、背景和氛围。可在林语堂的小说叙事中,感觉往往成为事件的缘起、转折点和终点。感觉不仅是事件过程的“决定者”,还是事件意义的“赋予者”。在他所谓的重大事件——“生死”与“丧失”里,人的感觉被发现和释放出来,并实现生命的升华。林语堂的感觉叙事生动复杂又变幻多姿,它们好像按照某种自然程序进行,事先无法做出预测。它不是群体理性的表现,而是人物复杂个性的展示,从而可以淋漓尽致地诠释新文学的个性解放主题,也赓续和创新了中西叙事传统,弥补和纠正了新文学甚至世界现代文学的某些偏误。  相似文献   

10.
“火”在小说《简&#183;爱》中被反复提到,作者对“火”寄寓了不同的寓意。它是这部小说的一条暗线,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183;爱的情感发展过程以及简&#183;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事件”是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术语,他认为复调小说的价值和意义存在于所谓“事件”的展现中。事件不仅发生在人物与人物的对话关系中,主人公与作者、主人公与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关系也构成一种“事件性”。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围绕“帕特纳号沉船事件”和“布朗事件”展开,主人公对事件的阐释判断和叙述者们对事件多元的伦理判断,与读者对“确定性”的本能追求形成了充满张力与活力的辩证关系。康拉德通过多种叙述声音使读者审美预期受阻的同时也使其更积极地与文本进行双向对话,在推动小说叙事进程的同时,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形式,实现小说在叙事形式、叙事伦理和审美意蕴上的交融和暗合。同时,从人物的阐释判断、叙述者的伦理判断以及读者的审美判断三方面对《吉姆爷》的叙事判断进行论述,也为詹姆斯·费伦的叙事判断理论提供了一种更清晰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3.
莫里森小说人物的命名大多是作者“合目的”的选择,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内涵意义,这些男性名字或充满嘲讽意味,或极具象征意义,或取自《圣经》,并在小说中有所寓意,或通过名字揭露奴隶制罪行。这些男性名字所具有的隐喻生动刻画了小说人物、深化了小说主题,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对男权社会的嘲讽。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红楼梦》、《镜花缘》、《花月痕》等小说广泛存在“榜”现象。“榜”在小说文本里或于开篇做个总体的预见和暗示,或于小说中间做相关的提示,或于小说的结尾处做一个总括。“榜”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统筹起来,从而起到介绍人物与人物定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重点分析了“榜”在小说文本中的概况与特征,探讨“榜”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的艺术。  相似文献   

15.
女人和猫——析海明威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早期的一篇通过象征手法反映两性冲突的短篇小说。通过分析作家生活经历和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可以解读“雨中的猫”所具有的多重象征意义:“猫”象征着孩子,“妻子”对“猫”的渴望表达了女性对母性的期盼,折射了美国20年代“新女性”对传统女性角色的认同;“雨”象征死亡,暗示着人物命运的不幸,既象征着“妻子”流产的婴儿,也预示着夫妇婚姻关系的解体;如果“雨中的猫”寓意婚姻关系解体的内因:夫妻在对待生孩子的矛盾,则饭店老板让侍女送给“妻子”的“大玳瑁猫”寓意婚姻关系解体的外因:第三者的插足。  相似文献   

16.
长篇小说《青狐》的深层寓意,主要是对80年代“极左政治思想回潮”与体制改革滞后的批判。王蒙把一个有关社会历史进程的宏大叙事的题材,巧妙地用“青狐”的恋爱与成名的故事作为包装,使之转换成以“边缘化叙事”的面目出现。这部小说,不仅是王蒙晚年小说艺术更臻成熟的标志,而且,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现实主义话语与后现代主义话语互相磨合而产生新变的一种迹象。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榜》、《红楼梦》、《镜花缘》、《花月痕》等小说广泛存在“榜”现象。“榜”在小说文本里或于开篇做个总体的预见和暗示,或于小说中间做相关的提示,或于小说的结尾处做一个总括。“榜”将众多的人物和事件统筹起来,从而起到介绍人物与人物定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作用。重点分析了“榜”在小说文本中的概况与特征,探讨“榜”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动物农庄》和《一九八四》寓真实于寓言与虚构中,体现政治小说的艺术性,使读者产生惊讶。小说从合情合理的视角,打破常规叙述,使熟悉的历史事件陌生与离奇化,使惯常的事件组合陌生化,使语言表达奇特化,故意不用读者熟知的通用名称,在语言与阅读者之间设置障碍,延长了读者消解过程。以苦涩、嘲讽与愤怒为一体的幽默,追求悲剧意味的喜剧风格,增强象征性与寓意性。运用扭曲的图景,将变形、变态的痛苦寓于深刻悖谬中,以达到讽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传奇漫录》与《剪灯新话》的互文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汉文小说《传奇漫录》作为《剪灯新话》的仿作,它不仅与《剪灯新话》相唱和,也与“剪灯”系列其他仿作隔空对话。《传奇漫录》的文本寓意在与“剪灯”系列小说的文本比较中得以清晰显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历史叙事与“记事”活动的历史渊源,使其以客观旁观的全知视角来体现所叙事件的真实性。但是承袭历史叙事而来的六朝志怪小说,基于所叙事件的“采录传闻”性质,从“采事”的立场运用限知视角,使无法征实的事件在表面上具有了真实性的特征。由此,六朝志怪小说作者在不悖离历史叙事真实性要求的前提下,能够通过限知视角进行文学性的虚构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