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动物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通过明喻、暗喻及借喻等比喻修辞手段,得到了充分而广泛的运用,因而也受到众多莎剧研究者的关注。《麦克白》是莎剧中充分运用动物意象构造故事的一个典型。英汉文化中很多动物在喻意上差异较大,故在从事莎剧中动物文化词的翻译时要充分注意到同一动物文化词在两种文化中的涵义是否相同。  相似文献   

2.
故乡虫趣     
林红宾 《社区》2011,(32):48-49
在我的少年时代,故乡鱼虫鸟兽很多,仅在山路上倘徉观察,就能领略许多野趣,令你兴致盎然,俨然在阅读一部精彩的童话.  相似文献   

3.
语言对人类精神发展起决定作用,是民族精神的外显。通过不同语言中相同能指对应的所指之对比,映射出相应民族的文化精神。即通过语言世界图景与现实世界图景之间存在的像似性,推论出不同语言词汇语义蕴涵的文化意象之异质性,其理据是: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不同意识观念→不同文化意象。文章通过俄、英、汉三种语言中文化意象的显性形式-动物意象、植物意象、数字意象、彩色意象等对比分析,证明地理环境决定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4.
《楚辞》意象体系纷繁复杂,涉及植物动物、法度规矩、自我形象等范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多重象征意义。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思寄情于象,采用保留意象、转换意象、舍弃意象等方法,力图揭示原文意象所负载的思想内涵和深邃意境,传达屈原的美政理想、求索精神、爱国情怀、高尚人格。译者以传播中国文化为目的,兼顾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限度,体现了以异化为主的翻译倾向以及兼蓄包容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文化现象,莎士比亚的悲喜剧中充斥着数目繁多的意象,其中的动物意象尤其引人注目,其象征意义丰富多彩,其翻译方法也同样值得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降,贾平凹小说中的"乡下牛"、"野性狼"、"土命狗"及"鬼"的意象建构,演绎成了载体化、具象化的城乡文化冲突的历史在场。从"乡村中国"转向"城市中国",动物及鬼的文学意象的凸显,内蕴其中的是农耕文化的恋母情结、生态伦理的失衡隐忧、村庄消逝的家园悲歌、文化原乡祭礼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因为中国书法基于中国文化的根本载体——汉字,它是汉字的艺术。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中国书法,可以从中国草书的意象传统中得到充分的启示。“意象”两仪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理论和审美意象命题的基本方法论,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本体论思维的结果,体现了中国汉字之美和艺术性呈现的基本奥秘。草书在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字的意象化传统,并在其中融入了汉字书写特有的创造性和审美表达路径。具体而言,草书以尽意摹象,减笔连笔,简体通假,浓淡飞白等艺术手段,使得汉字书写达到了意象表达和艺术审美相统一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传递其负载的深厚文化内容与审美情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目的以及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综合进行。通过对水文化意象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技巧层面深入探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能够推动中国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中,有些动物和植物常常被赋予"长寿"的象征意义,如龟、鹤、凤凰、菊、松、桂、桃等就是常见的例子.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不同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但由于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动、植物的长寿意象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又称龙文化,学术界历时最久的"龙"讨论至今仍无定论。其实,对中国龙蛇文化,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要考虑到蛇进化的因素。上古的龙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动物:大蛇。上古传说及典籍中"豢龙、御龙、食龙"等是古人驯养大蛇为食物和工具的社会生活实录,与西周后以象征符号出现的龙意象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文化空间"的意义、性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同一性,它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节日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典型、集中、生动的活态表现。社会转型期,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节日情怀日渐淡漠,节日内容变得空洞。这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关注与保护。文章以旧时天津老城玉皇阁重阳节"登高"习俗为例,探讨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意义和对"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借助文化传播在向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延伸和渗透,高等院校也成为腐败治理的重点区域。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在廉政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重点推动大学生廉洁社团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廉洁社团文化教育功能,并依托学生社团建设,逐步塑造良好的校园廉洁文化氛围,其中形成了一些廉洁文化教育模式的经验,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以社团文化活动为教育形式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等。大学生廉洁社团丰富了社团文化教育的内涵,促进了社团文化教育的实践创新,增强了廉洁教育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和多元性,对当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极文化是在中国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被视为中华民族对人类的第五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它所追求的是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的价值取向。文章着重探讨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转型里,文化自觉成为时代的要求。文化自觉的实质是自知、自主。文化自觉的最高境地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睁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从戊戌维新到五四运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文化自觉就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渗透着,呈现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近年来,国家很明确地意识到我们国家的文化要在国际上竞争离不开文化产业,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近十年里,中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亦属罕见。中国文化产业不懈前行彰显了文化自觉。中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但任重道远。未来,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本土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记录了19世纪30年代南中国海地区的历史文化现象,表现了刊物创办者和撰写人对于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历史、文化和人们思想、道德的认识及评价。这份刊物对于南中国海地区历史文化所作的反应和评论,反映了西方传教士在进入中国本土后,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认识接受和交流状况,为我们理解此阶段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和历史人物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专有项富含源语的文化因子,翻译过程中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文化亏损。后设表述作为一种文化补偿策略,能汲取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倾向的优点,在澄清西方读者的诠释盲点、促进中华饮食文化国际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文章在跨文化背景指导下,以中式菜肴的菜单名翻译为例,从译者的立场、内容侧重、注意事项、运用要求等方面例示后设表述的运用细则,阐释如何将菜单翻译中的文化亏损减少到最小,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制约和影响着语言。中英文广告语言就是反映中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一方面,中英文广告语言在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另一方面,二者在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思维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差异。当然,中西方语言和文化也是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曾是西方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与交汇,这种文化形态已经逐渐地影响到我国当代文艺的发展。“小说”是展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态,新时期的文化变革所带来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转变,在“小说”这种文化形态中也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因此,探讨“大众文化时代的小说艺术表现”这个论题,在我国现时代的文化背景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依托基本价值观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地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实践中来.基本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并能够成为普世价值.基本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