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基础上展开的。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实支撑;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与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参与,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了强大合力。这些条件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成效地展开。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社会建设工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了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现实的需要。这就需要在认同方面,从追求社会主义理想事业、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共识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入手,着眼价值共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方面,注重从思想理论教育实践方面抓起、从贯彻执行力度抓起、从意志培育养成抓起,积极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价值哲学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领地位、起支配和指导作用,它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关于现实的人的价值观.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维护人民利益,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   

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儒家文化,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文化思维导向,还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重要的传播方法借鉴,对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观点和总体看法,反映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立场和态度,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它的实质是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培育具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怎样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满足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需要的价值。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人民共享"的价值实践路线,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义是指中国人民践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的提炼和培育应当注重特质性,兼顾普适性;注重根基性,兼顾引领性;注重现时性,兼顾久远性;注重民族性,兼顾世界性.“共富”“互助”“自强”应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7.
在接受理论视域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目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特征和接受机理进行分析。从接受的期待视野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从接受的构成要素分析,认知突破和实践体悟相结合是接受的基本途径,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在内心认同和外化践行上下功夫;从接受的中介构成来看,要有效利用多种形式的中介来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为此,必须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强调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发挥文化的润物无声作用和重视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有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只有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所接受和理解,才能够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所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以及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的信仰和追求,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做到以下几点:以红色文化作为鲜活载体和重要依托,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凝心聚力、引领先进、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坚持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探究红色文化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实现路径;凸显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思想引领、精神塑造、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柏坡精神蕴含着共产党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也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企求洗刷百年屈辱,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文明社会的顽强信念。西柏坡精神是中国精神在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集中体现,深刻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大公无私的政治情怀。西柏坡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源泉,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文化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我文化价值体系的自觉和对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迫切诉求,是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形势的主动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不同的价值愿望和诉求,又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统一,既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又汲取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凝聚了世界文明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反映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但当前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因此,需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教师的文化引导作用、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的探索,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理论体系,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其理论体系和正确道路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正是在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科学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方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文化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概括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因此,文化建设必须要围绕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否则,文化建设就容易偏离我们提出这一方针的宗旨。  相似文献   

15.
以转型期我国面临的价值冲突与认同危机现状为出发点,从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作用,提出了强化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途径,以期增强社会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全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复杂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因而也就给传播效果带来了巨大影响。价值观念的接受是一个涉及人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系统过程,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这些内在点和基本方面入手,并通过国民教育全过程教化人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国民的信仰和坚持,进而成为国民思考和行动的指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效结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教育与固化,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组织认同是个体价值行为选择的动态表现,也是价值观教育从说理走向实践的必要中介。培养学生对党、团、学组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是新中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主要方式。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提升、新型学生组织的大量出现,大学生的组织认同问题变得日益复杂,基于迎合性组织认同的价值观教育传统模式需要改革,并有必要建构基于选择性组织认同的“生成性”价值观教育新模式,包括:以“发展”为导向的价值观教育目标体系,教、研相结合的价值观教育基础,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形成的先进文化。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成熟和曲折发展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航运法的价值和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航运市场经济 ,以法理学和经济法的基本理论为依据 ,分析和论述了我国航运法的价值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智特点,弘扬中国传统价值观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