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目的公正观念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对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是道德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从教师和家长偏爱行为好的孩子的日常事例中设计了许多故事,要求儿童对“偏爱行为好的孩子是否公平”这个问题作出判断。他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三个主要时期。”7岁左右的年幼儿童对公正概念尚不理解,他们的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实验通过DIT测验随机选取初中二年级高道德判断与低道德判断被试各 40人 ,男女各半 ,然后通过实施移情唤醒操作 ,并提供助人机会来研究道德判断、移情和性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儿童的道德判断与移情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 ;高道德判断水平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移情水平的影响比低道德判断水平的儿童明显 ;移情水平较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道德判断水平的影响比移情水平较低的儿童明显 ;道德判断与移情之间的联系是以角色采择作为中介因素的 ;女孩在移情及亲社会行为表现上明显优于男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亲社会两难故事来研究6-17岁)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1.我国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与艾森伯格的5个阶段基本一致;2.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不同于柯尔伯格的阶段理论;3.儿童对冲突的选择与其判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道德判断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实践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其道德发展的主要标志。文章从道德判断测量的角度出发 ,阐述了道德判断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实践价值 ,以期促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皮亚杰时期,关于儿童道德形成问题观点不一.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道德是儿童内心固有的良知良能的展开或内心固有的道德种子的成熟.皮亚杰则认为道德的发展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在儿童道德形成问题上这两种观念相互起作用.儿童内心固有的良知良能、皮亚杰所说的情感对于儿童道德的形成是缺一不可的.在儿童道德感的培养上,笔者认为音乐作为一种独特情感作用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6.
“爱”与“公正”是人类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起始范畴”。培养儿童具有一颗公正的、爱人爱己之心 ,不但是社会的需要 ,更是儿童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实施“爱”与“公正”教育的有效途径是 :转变教育观念 ,引导儿童学会做人 ;端正教育者行为 ,重视身教。  相似文献   

7.
<正> 调查目的为了掌握小学低年级儿童道德认识发展水平,我们对一年级小学生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水平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调查方法调查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采取个别谈话法,共50人,男女各半。调查材料包括两套试卷。从道德概念、道德判断、道德评价三方面了解一年级儿童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8.
Kaplan 将道德动机的“实时”过程与道德发展的“长时”进程嵌套,以单维时间尺度统贯道德判断与行为得以产生背后 的多重知、情要素。从非线性系统论的动力系统方法出发,强调洞悉道德发展的关键在于理解道德动机过程的复杂性与动态 性、自组织与自调节机制,以及个体化与非线性的特征。这一思维方法在抛却简单线性、分离静态的道德发展观的同时,也为 更细致地理解道德发展与学前儿童道德教育贡献了其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410名学业不良或在校有打架斗殴行为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大学生道德动机在道德判断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发现:(1)大学生反社会行为与道德判断、道德动机相关显著,反社会行为与个人利益呈显著正相关,与维持规范、后习俗水平、公民意识、无私和道德同一性呈显著负相关;(2)在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预测中,大学生道德判断预测力高于道德动机预测力,其中个人利益在预测个体反社会行为上占主体成分;(3)在道德判断对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中,道德动机起着部分调节效应.文章依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以预防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道德强度在灰色营销行为决策中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营销道德理论和灰色营销理论为基础,从卖方视角实证检验了道德强度(感知的后果严重性)对灰色营销道德决策的影响作用及其在决策过程的权变作用。结果表明:道德强度对道德判断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会调节道德判断及惩罚预期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对灰色营销的同情和灰色营销行为倾向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没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于企业提升销售人员的道德判断水平,降低个人情感因素对决策者灰色营销行为的影响等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要求农民在行为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共同的道德认同感。道德认同是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价值基础和目标。要从重视农民道德自我的发展、培育农民对现代社会主流道德的道德认识以及重视社会正义性构建等方面入手,加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道德认同感培育。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儿童心目中的惩罚问题,是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性质的研究中,着力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皮亚杰在研究这个课题时,是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的:(1)在儿童心目中什么样的惩罚最公正?(2)在儿童看来什么样的惩罚最有效?为了查明这两个问题,皮亚杰设计了一些关于惩罚的故事,内容都是叙述儿童常犯的一种过错行为,要求被试对故事中提出的惩罚办法作出判断,或让他们自己作出最有效惩罚办法的建议。皮亚杰根据他的研究发现,年幼儿童几乎全部选择抵罪性惩罚办法,半数以上的年长儿童选择回敬性惩罚办法。  相似文献   

13.
善恶观念是道德哲学中最基本的一对概念,是人们对某种行为或事件道德与否的评价、观点和看法。随着社会生活中价值观、道德观的急剧变化,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显得极为必要。如何把握善恶的本质及功能,如何确立善恶的标准以及如何对善恶问题进行新视野、多角度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德国著名哲学家罗伯特·施佩曼认为“善”与“恶”受制于文化形态、时代、社会阶层以及使用该词语者的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它具有相对性。判断行为是否“善”的最终标准就是看此行为能否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一个人一旦形成了坚定的内心信念,就会在内心信念的支配和驱使下,对自己的道德活动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审视,自觉履行道德义务,产生善举。  相似文献   

14.
道德判断及其理由倾向的选择反映了行为者的道德发展水平。本研究依据《道德的理由》一书中探讨的道德理由观编制了道德两难问卷,重点探究00后青少年群体的道德判断及其理由倾向,研究以其父辈为参照对象,发现两代群体在道德问题的判断上一致倾向于功利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理由,且都不太认同将相对主义和责任伦理作为道德判断的理由。相较而言,00后比父辈较少倾向于利他主义、国家主义、绝对主义以及功利主义,但较多倾向于个人主义和相对主义。尽管如此,社会取向的道德理由在00后的道德观念中仍占主导地位。为进一步提高00后青少年群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学校道德教育应进一步深化集体主义内涵,倡导个人与集体的辩证统一;树立底线思维,坚守公平正义的道德价值观;强化责任教育,促进利他主义行为生发。  相似文献   

15.
公正世界信念对亲社会行为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从道德心理学视角出发,不同行为的产生取决于对事情做出的不同道德判断,即自我和他人公正世界信念对道德判断的不同影响。采用实证方法进行探析,有助于寻求公正世界信念出现功能分离的内在原因,而且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具有积极促进。  相似文献   

16.
利他主义行为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他主义行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阐述了利他主义行为的本质,从理论上对利他主义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分析。目前对利他主义行为产生与发展的理论解释有以下五方面:移情、道德判断准则、自我归因、社会道德敏感性、个性品质。最后探讨了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意义及今后研究的方向。本文认为,利他主义行为研究在坚持理论探讨的同时,应面向社会实际,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增加社会中的利他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7.
由于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通常都要通过道德判断之“应该与否”的断言引导社会舆论才能实现,所以,在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的过程中,道德判断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道德主体在对道德客体的道德判断中常常会出现误判现象,从而严重地妨碍着道德净化社会风气作用的有效发挥。在道德判断中,道德主体能否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先行调整好自身的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否通过事实认知和道德认知正确处理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之间的关系,能否在不同甚至矛盾的道德知识之间进行合理地权衡,乃至能否在处理复杂情况下道德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之关系时正确地选择关注的重点,都应该是如何避免道德误判从而提升道德判断准确性的基本问题。若是处理好了这些基本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在提升道德判断准确性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实现道德之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现儿童”之后如何“理解儿童”是广大教育研究者们一直思考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则聚焦儿童的某些“特殊行为”,从儿童丰富的情绪体验出发尝试理解他们的行为意图。研究发现:“特殊行为”是教师作为他人的立场判定的,儿童“特殊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其原有的自我同一性失衡断裂的危机,儿童采取这些“特殊行为”是为重建自我同一性进行的尝试。这启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关注与保护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注意引导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眼中的“我”。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儿童的“特殊行为”从儿童情绪体验意义出发,站在儿童立场上进行理解,切忌妄加指责,贴上道德标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它们进行了评价.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认知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核心、"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道德发展的本质与条件以及道德判断、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道德讨论法和公正团体法.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它促进了道德现象研究的科学化,促进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为我国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其局限性在于他忽视了女性在道德发展中的不同,过于重视理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童年是道德人格建构的重要时期。中华传统童蒙经典不仅是儿童识字的蒙学读物,它更具有丰富的德性知识,明确具体的道德规范,是儿童伦理教化的经典系列教材。童蒙经典的伦理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天道观念、家长制度、修齐治平思想、中庸思想、道德义务观、功利与保守主义和男尊女卑思想等。其主要道德范畴包括善与恶、诚与信、礼与让、仁与义等。童蒙经典对儿童化蒙昧以文明,理混沌以清晰,在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形成道德品格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童蒙经典也有其局限性,但经典不盈,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将不断生长,结出新的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