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新型农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村新经济发展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对科技发展和农村产业、现代化、市场化以及农村人口素质提出了新挑战。所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体系;根据农村劳动力市场需求来确定职业教育结构;教育要面向“三农”;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素质。  相似文献   

2.
乡土中国的人口弱化和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口优化视角剖析乡土人口发展的弱化及其对农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对“无农不稳”给出双重意义的新解读;并尝试对三农问题作出新的诠释.无农不稳的新含义是没有新的农民人口,农业将缺乏人口保障,城市将缺乏农村的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无序、过度转移导致农村的凋敝与衰退;人口萎缩、人口亏损和人口断层的新“三农”问题导致农村人口发展脆弱化.文章同时提出兴农、助农、安农、福农的“四农”主张,以优化农村人口发展.  相似文献   

3.
分析福建省“三农”的基本状况,揭示农民收入显著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不足等问题,得出福建“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农业从业人口素质低下,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建立乡镇公共财政,最后就解决福建“三农”问题的具体思路━━构建乡镇公共财政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与农村旅游开发的互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农”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其根本是土地及其利用,仅仅依靠农业已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三农”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又有助于农村旅游的开发和农村旅游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口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人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为了推动社会各界对农村人口问题的学术研究,由山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支持,本刊拟从2009年第4期开始。开辟“农村人口研究”栏目,专门刊发一批研究农村人口问题的学术文章。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农民工问题、农村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是成功的 ,但存在着不少问题。实现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农村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提高农民素质 ,发展企业型农业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乡镇企业与农村、农业、农民是天然地结合在一起的。可是,对乡镇企业过去二十年发展过程的考察却发现,乡镇企业与“三农”间的关系呈现渐离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研究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并从中寻求合理对策,不仅对乡镇企业健康发展,而且对“三农” 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民素质的低下,严重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农村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关键,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国农村教育比较薄弱,还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此,要积极探讨新时期农村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长期困扰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零碎分散的小生产经营模式,它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效益降低,农民收入减少,农村购买力低落,进而制约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主要的还是要靠深化农村改革,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由“两田制”(口粮田、商品粮田分开承包)逐渐过渡到家庭农场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而且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然而,当前农业人口向市民转化进程缓慢,城镇化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农业转移人口缺乏竞争性的职业技能。为此,要通过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素质教育、企业订单式培训、培养区域能工巧匠、加强“两后生”职业技能培养等多种职业教育途径,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