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论徽州古建筑装饰艺术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明清时期的徽州建筑堪称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凝聚了徽州文化的精华,装饰艺术上充分体现了以传统儒学和理学精神为主的徽州文化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对富有特色的徽州古建筑装饰艺术的人文精神探究,对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成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从两个层面研究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构 成:(1) 建筑学层面,分析徽州建筑的组织结构。徽州建筑经历了千年的锤炼、积淀,不 仅建筑形式被提纯,其内部组织也高度结构化。文章在田野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徽州 建筑单体的基本要素及组成规则。(2) 徽州建筑形态构成中,基于文化价值观的秩序。着 重分析了徽州建筑的儒学基因和风水观念的影响。上述两个相关联又有明显区别的价值层面 ,构成了徽州建筑单体形态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3.
徽州民居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建筑发轫较早,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此时的徽州建筑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艺术风格,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徽州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民居与村落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徽州民居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原因、经济条件、民居理念及审美特征。有着悠久历史的徽派文化,体现在徽州民居建筑艺术特征中,它不仅具有基于封建儒家伦理纲常的成人伦、助教化的审美功效,同时也具有道家的玄素相间的整体形态,它以自然为基础,以对立统一与线性造型的形式为审美法则,使徽州成为一处别开生面的中国传统文化集散地。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文化产业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古民居建筑艺术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其艺术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为此,本文以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精髓,探讨了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应用,旨在发扬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天井作为徽州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在徽派建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深刻的美学参考价值。本文就从徽州民居中的精髓———天井入手,通过对天井的功能,空间格局,地面铺装,景观陈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风水观、民俗观等方面由表及里的阐述,挖掘徽州民居建筑中蕴藏着的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引导我们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文化和激发对独具特...  相似文献   

6.
徽州古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众多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是徽派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图形符号的设计和应用有利于诠释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形式美,从而有利于徽州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7.
黄薇薇  沈非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1):108-109,123
在论述徽州民居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徽州民居所传达的徽州人若干精神文化特征,认为徽州民居是徽人某些意识形态的建筑外化,分析了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徽州民居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瑰宝.徽州传统民居的建筑样式和艺术风格是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将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抽象的符号系统以物化的形式赋予建筑,并与建筑的实用功能相结合,形成了徽州地区特有的古民居建筑群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形成独特风格建筑体系的条件,即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人才辈出的地理环境,与徽商同步发展的徽州建筑队伍、徽商的雄厚经济势力,以及徽州与皖南的建筑规制、模式、手法、渊源、志书文献记载,徽商活动的舞台等的分析,说明徽州民居身世不可能源于东阳。  相似文献   

10.
徽州古建筑的风水文化解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徽州古村落的建筑特色 ,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建筑学界的瞩目。本文从徽学史料及徽州古村落实例出发 ,对徽州古村落里的风水文化进行了解析 ,对村庄的选址、水口的营建、民居的特点以及禁忌的镇符等做了论述 ,并提出徽州古村落的建造受到了风水学的很大影响 ,在很多方面留下了风水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分类体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建构文化分类体系的前提,是建构科学的文化观。以人为性具体存在的文化观为根据,通过要素分析的分类,得到形态型文化、目的型文化、思维方式型文化、意识状态型文化、历史—时代型文化、区域型文化、品质型文化七个文化的要素类型。文化的分类体系是以文化的要素类型为分类的第一层次,统一着不同亚层次类别而结构起来的系统体系。  相似文献   

12.
职工文化和工会文化是代表职工群体的文化.前者侧重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后者主要是维护职工权益.企业文化是代表企业整体利益的文化.在一定的企业范围内,企业文化往往涵盖着内部的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但又不能代替工会文化和职工文化;而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内,工会文化又涵盖着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同时职工文化又有其独立的部分.为此,要加强企业工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形成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这不仅是维护职工权益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唱响新时代工人之歌,构建和谐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京西文化是指存在于北京城西部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京西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北京文化的根脉。京西文化的构成有四种元素,即原始文化、中原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近现代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西方文化。京西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延续至今,经过了发生、发展、鼎盛和衰落等阶段。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造就了京西文化的鲜明个性,即久远的农耕文化、发达的宗教文化、独树一帜的皇家园林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古道文化。神奇的京西大地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诞生了诸多名著,也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到此隐居、甚至把墓地选择于此。当今研究京西文化,就是要把京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好,使之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中国当代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众文化的意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前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应当辩证地看待大众文化意义的二重性及其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大众文化及中国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雷州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特色,是为广东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雷州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相融合,共同构成了当代湛江文化。湛江文化与雷州文化的关系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雷州文化是湛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雷州文化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尤其富蕴着当代德育意义,雷州文化与湛江的革命文化和建设文化,作为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历来是湛江人民用以传承传统、教育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是文化的物质外壳,被称为硬文化;而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深层结构,称之为软文化。文化的物质层面更富时代性,在文化的发展中是最活跃的因素;而处在深层的软文化相对稳定,不易改变。硬文化很大程度上是软文化的外化表现;在文化差异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软文化。要想充分地了解一种文化,必须把握其软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森林文化及其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人类的摇篮。森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本文论述和确证了农耕社会之前、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森林文化的历史性存在。在中华文明史中,无论是在农耕社会,还是在工业社会,森林文化皆与时俱进,满足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需要,并广泛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森林文化以其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类型,与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江南文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方国文化、地域文化与城市文化,分别对应了三个维度,即历史维度、地理纬度与城市维度,其中,城市文化是近代江南文化的典型形态。在江南区域城市文化实现精神内涵的现代性蜕变中,现代传媒的革命性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现代传媒的出现,从整体上改变了城市文化的内在结构,推动了江南区域文化的现代转型,具体表现在文化主体、生活内容、文化精神等方面。从城市生活内容到文化精神,我们可以看到,以上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文化之发展俯仰依违于传统趣味与现代意识之间,顺着言情文化与时议文化两条主要线索前进,此两重文化主题的发展演进,形象地诠释了江南城市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内涵重构。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品质在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通过对优秀价值观念、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高校校园文化彰显其继承品质;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高校校园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则要求高校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其创新品质。  相似文献   

20.
论医院文化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院文化是医院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文化心态三个层面.建设医院文化对于促进医院改革、发展和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院领导者要有文化头脑,善于从文化角度去观察和认识问题,运用文化手段去做好医院各项工作,这是搞好医院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