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对于诗歌这一独特的体裁,由于其形式精炼而意象丰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表现得尤为突出.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其诸多诗歌译文创造性地对原诗进行叛逆,实现了译文的增值效果,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三美".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译文读者接受之维。从接受美学来看,林译小说在晚清的成功主要归功于林纾古雅的文笔、合宜的翻译选材及其中国语境化的翻译方法,这使得译文不仅迎合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且提升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林纾翻译的成功也给当代翻译实践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来考虑译文的"可接受性"和译文的"异质性",要根据读者期待视野与原文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来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杜牧《清明》诗歌的六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从视域融合角度进行比较研究,重点围绕原诗的韵律、风格和神韵再现探讨译文在形式、内容、意境三方面与原诗的视域融合度,旨在提升读者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英文的过程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与其在英诗汉译过程中所遵从的翻译伦理不一样。英诗汉译过程中,其遵从翻译的再现伦理,不仅再现英文诗歌的内容,还能再现英文诗歌的形式;自译过程中,其遵从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译文虽再现了汉语新诗的内容,却没有完全再现汉语新诗的形式。在诗歌意象传达方面,其译文传达了原诗的意象所指,却没有保留这些意象原有的表现方式;在格律和韵律的传达方面,其译文保留了原诗的诗行数目、跨行方式,却没有保留原诗的节奏和押韵方式。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弱势话语地位,是导致卞之琳在自译过程中践行广义的翻译规范伦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自由的,但也不是任意的,而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的;而诗歌的翻译也有其特殊的原则。新的实用型翻译原则应是:先理解,再翻译,再理解。意思就是先博览群书,理解好了原作才能翻译;认真翻译完全文之后,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再进行全面的修改。错译的原因全在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不到位。据此原则理解好了原诗的三个层面的意思之后再进行翻译的话,才能将原诗的意思翻译到位。不仅要理解原文的深刻内涵,也要理解到原作的修辞风格、语言风格等。因此,除了要尽量翻译出原作的内涵之外,还要尽量做到译文和原文的语言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分析《再别康桥》的两个译本,认为在诗歌翻译中应当将原诗的主位推进模式作为重要的参照因素。译文应尽可能贴近原诗的主位推进模式,并在必要的时候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许渊冲教授的诗词翻译理论“三美”及“化境”。以黛玉葬花辞汉译英译文为例,通过译文评析,探讨译者如何传情达意,成功地实现汉英两种语言符号的转换,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境界,传达原诗的韵味及美感。  相似文献   

11.
论广告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西方哲学关于主体性研究的发展,翻译领域的主体间性研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广告翻译过程中,从译前准备阶段到原文本理解、研读阶段,再到原文本阐释、译文形成阶段,译者与翻译发起者、原文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等各主体之间需要以“理性交往”为原则,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译者主体更要自觉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各主体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接受美学理论的简要阐述,发掘这一理论又一现实价值,即用以解析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宣传语翻译研究。此类翻译目的性极为明确,其目的实现主要在于目的语观众对译文的反应。接受美学视角下好莱坞电影预告片宣传语翻译研究通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中接受美学行为的分析证明:译者只有在准确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完成翻译过程中两次"视野融合",才能达到译文读者"期待视野"与译作的"最佳融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弗罗斯特的同一首诗不同译者的两篇译文的分析,笔者从中比较它们的翻译风格及手法并展示它们对原诗主题与创作艺术诠释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出发,以福建宁德市“09年招商投资讲话稿”英译本为个案,提出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区域投资环境对外宣传翻译策略,从语言习惯、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方面探讨在对外宣传翻译过程中译文对译语读者的关照,实现译文和译语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达到对外宣传的语用等效翻译,真正实现翻译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的这一特性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语言模糊性导致翻译的模糊性。中国古代诗歌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在古汉诗英译中要充分理解原诗语言的模糊性,同时考虑汉英两种语言间模糊性的差异,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模糊的、动态的对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时政新闻越来越受到国外媒体的关注,新闻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鉴于新闻翻译涉及到多方利益,把新闻翻译置于交互主体性的视野下进行观察显得十分必要.交互主体性又可译为"主体间性",所强调的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与其他翻译主体平等对话与协商,相互牵制,相互影响,在不断的利益权衡中得出译文.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诗的英译领域,格律派十分注重通过译文再现原诗的音乐性。《王维诗百首》的翻译是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独特音乐性的重要尝试,对其译文的解读将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格律派译者注重在节奏和用韵两方面"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主张,丰富古诗英译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本体诗歌翻译理论主要探讨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该达到形似还是神似,译者应该求真还是求美,这是翻译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按照“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的关系来分析江枫先生对艾米莉·狄金森的两首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的翻译,可以看出,标点符号、遣词、诗歌的韵式和诗人的创作风格等方面体现了江枫译文的特点和风格:译文选词简单但富有张力,行文简约而内敛,与原诗风格颇似;但由于过于追求简约而稍显生硬和晦涩。总之,江枫的译文是形似与神似结合的典范,体现其“形似而后神似”的主张以及“简约而忠实”的风格,但并未完全实现“求真与求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李白诗歌《送友人》的两种英译本中的审美意象的翻译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期给古诗英译带来一些启示。认为,在传递古诗审美意象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使译文意象与原文意象产生最佳关联,力求再现原诗神韵与意境,使译文读者和诗人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20.
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文体风格再现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及其深邃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给读者以真实和美的感受。译者应在分析原诗文体意义的基础上,以保留原诗的文体意义为基本原则,生动准确地再现原诗的内在精神和原作者的品格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