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陆地区媒介素养的建构策略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建构当下大陆地区公众的媒介素养必须考量中国语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与媒介生态,同时应该考量控制教育决策的相关因素。以国家为主体、以在校大学生为实施对象、在课程体系中推行媒介素养教育是目前大陆地区建构公众媒介素养最切实可行的策略。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为“超越保护主义”,方式为参与式学习,目标为建构积极的受众。  相似文献   

2.
消除知识贫困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命题。个人的主体地位,对消除知识贫困具有中心意义。在信息时代,媒介是知识的基石之一,媒介素养的缺失直接导致知识贫困的个人主体地位缺失。中国迫切需要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个人的主体地位,以适应新的媒介环境下消除知识贫困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媒介素养与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信息公平的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权利的平等与接近信息的路径平等,而缺乏实现信息公平的主体能力保障策略的相关讨论,存在研究路径的缺失,这是技术迷思的当代表征。当代社会信息公平的策略建构迫切需要关注人的主体性问题。用媒介素养取代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信息素养,从制度设计上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建构公民的媒介素养,有利于最终达成信息公平。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借鉴国内外理论和经验,提出具有大陆特色的"三重建构"媒介素养教育策略,以提升公民在"ICE"时代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一,建设由各社会主体构成的"教育行动网络";其二,提高媒介从业者媒介素养理论水平;其三,培养公民的"传播能力"、"批评能力"和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媒介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在我国高校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高校应通过建构课程体系,借助校园媒介等方式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提炼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综述了中国大陆对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学校、媒介和社会这三个层面分析了这些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中国大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提供一定理论分析基础,为更加有的放矢地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成为未来研究可资对比和展开对话的文献平台.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媒介化信息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多样化的媒介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 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了信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我国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 育开展较晚且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的实效性相对较差。因此,建构、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体系成为开展媒介素养 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评估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初步设想,并提出了具体 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8.
媒介素养是指社会公众认知媒介、参与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是身处在数字时代的人们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学前儿童媒介素养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当前的学前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存在教育的承担主体模糊、媒介教育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解失当、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偏失等问题。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从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社会转型时期的迫切需要。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各方配合与协调。本文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传媒、学校、家庭以及农民自身建设的角度提出建构农村受众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初步设想,以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语境的媒介素养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0.
媒介素养教育是关乎公民媒介知识、技能、批判力培养的教育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媒介素养教育遭遇了时代困境,为促进其健康发展,需要通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对象和教育效果这五个方面的范式转换,来构建媒介素养教育应然的范式。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要着力依托学校教育、社会组织、全民性的媒介教育体系来探寻支撑教育范式转换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校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知识尤其是媒介素养普遍缺失.这种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缺位;媒体信息利用功能单一;媒介特征认识不清.应强化媒介素养教育观念,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教育内容方式,充分利用媒体信息功能;树立媒介批评话语观念,提升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媒介素养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建构的实质是建立当下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型互动关系,正确理解国家和社会、国家和个人的相互关系,建立各自相对独立而又共存一体的功能界限。大众传媒为公民社会建构表达和交换意见的公共空间。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认识媒介和利用媒介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有利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内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受众分享传播,人类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如何积极应对这一时代成为当下媒介素养讨论的核心.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在批判认知的基础上加入媒介生产维度.媒介技术关系到媒介生产和批判认知,媒介生产需要考量传播伦理.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建构积极的受众.  相似文献   

14.
之所以特别强调新闻学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首要的原因是传播媒介建构了新闻传播学专业大学生无法回避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以长江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媒介素养课程,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长江大学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中,重点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模型内涵及理论体系、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教育评估体系等加以建构。并总结了保证人才质量的新措施,即建立规范机制,创新培养计划,重视实践教学,营造地方媒体圈和急用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论文要求和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最为集中的人群,他们对新媒体的认知、选择和使用,关系到高校舆论安全。与之关系密切的辅导员是引导其正确对待新媒体的重要群体,这个群体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理性认知与科学使用。本文在分析新媒体时代信息传受关系变化的基础上,探究媒介素养内涵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尝试建构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的路径:成立专业教育机构;媒介素养教育制度化建设;媒体专业知识培训;媒体接触日常化等。  相似文献   

17.
网络化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但网络媒介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对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引导大学生适应媒介化社会生活势在必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起点在于:网络行为异化造成大学生社会角色迷失及其人格支离破碎;网络行为约束机制缺失冲击着大学生网络道德构建;网络媒介负外部性侵蚀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构建立体化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应着力于培育大学生的媒介伦理素养与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理性使用网络媒介;大力强化教育管理者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实践育人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全力优化网络生态,降低网络环境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进展与缺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素养研究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主体媒介素养研究的视阈不断拓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实践性日益凸显;网络媒介素养研究方兴未艾;媒介素养研究译介成果丰富;媒介素养研究开始应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媒介素养研究的缺失表现在:研究视野中存在着盲点;基础理论研究中概念混乱;研究中存在着失衡现象;研究方法相对匮乏和单一。深化媒介素养研究应明确研究范畴,厘清基本概念;提升研究层次,深化研究理念;关注失衡领域,加强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媒介环境下,媒介“应用”是青少年与新媒介关系的重要表征,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也因此有了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超越保护主义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选择;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的体验学习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恰当的方法选择;依托学校教育模式,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加快媒介素养课程建设,正确组织体验学习活动,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正确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今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本文旨通过随机调查的形式,了解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为今后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