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英雄人物”成为共和国初期文学的中心话语,这一话语的提出与实践,至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纯正的文学命题,而是一个带有时代性、方向性、政策性的理论导引,其预设之初就偏离了戈学的轨道。在之后的文学实践中,“英雄人物”与政治密切相关,致使其每一次的“净化”之路都指向神化、僵化之旅,钻进了人物塑造的死胡同。  相似文献   

2.
历史使我们背靠着“五四”。命运注定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五四”文学精神的血缘联系。我们很难摆脱“五四”文学的诱惑。尽管我们知道那里已是融汇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精神海洋,然而,我们依然看重“五四”文学内涵。因为,“五四”文学,作为一代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方式的确证,它敏感、真实而丰富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文化人的本真情状。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文学的包蕴量已超出文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且,“五四”文学的精神结构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不断显示它的意义功能。惟其如此,“五四”文学精神的变质及其复归这一文学演变的轨迹,才成为我们思考“五四”文学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神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选择了“悲剧性”主要是“社会悲剧”作为五四文学的主导审美范式,实现了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双童批判,并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文学作品的悲剧性蕴涵,而且作为新的批评范式,重估了中国嘲文学,推动了文学研究方法的自觉和文学观念的现代化,但对“悲剧性”的褊狭化理解遮蔽了它的人本体探索功能,使五四文学人性反思的深广度显出有限性。  相似文献   

4.
先进知识分子是“五四”时期政治传播的主体。这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政治传播作为自己的自觉使命,是政治思想推介、启蒙者,政治思潮的引领者和政治理想的实践者。“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政治传播的时代特点体现在:政治思想引进与选择的结合;政治传播与政治实践的结合;社会道义担当与政治价值选择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李钧 《东方论坛》2008,2(2):46-49,62
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相似文献   

6.
弘扬“五四”精神是我们一直在呼喊的口号,但口号在“一直”被呼喊的时候,就常会流于形式,以致口是心非,至少,在新时期文学中我们已看到,现实的文学发展已经与“五四”文学精神有了种种严重的背离。作为8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的寻根文学,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即显示出与“五四”文学精神的某种背道而驰的旨趣。寻根文学产生于80年代的那场文化热,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那场更大规模的文化热在缘起上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即都是政治改革受挫之后的一种文化回应。以鲁迅“改造国民性”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  相似文献   

7.
五四儿童文学的历史生成是与中国的现代转型紧密关联的.认同危机内在驱动了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中国新文学寻找和建构国家形象的文学实践.儿童本体的书写折射了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中国历史及民族“新生”的思考.在西方形象与古典形象的双重他者的制导下,五四儿童文学建构中国形象体现了社会性与自然性的融合与冲突,其性质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价值重建与意义重构.  相似文献   

8.
在救亡图存的“五四”时代,启蒙思想家胡适将文学作为改良社会政治的武器,不断地徘徊于文学的审美价值与启蒙功效之间。受实验主义方法论的影响,胡适以自然科学求真的方法来审视文学,强调文学与生活的对应性,将真实性设定为文学的第一属性,其结果是遮蔽了白话作为文学语言文体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心学为梁启超契合中西文化和文学观念提供了哲学背景和理论平台 ,它规范着梁启超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中的思想理路和理论品质。就思想特质而言 ,梁启超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政治功利性 ,另一方面又注重文学的艺术审美性。阳明心学调适了二者的内存冲突 ,体认了文学功能性、主体性和自律性特征。从心学的角度看 ,梁启超的文学启蒙性和“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性是一脉相递嬗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典型的“看-被看”结构,示众凝聚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在示众的看与被看之间,存在着“政权-群众-个体”的博弈空间。从“五四”文学对示众的戏剧结构的解构,到解放区文学对示众的权力结构的颠覆,再到新时期文学对示众价值结构的重建,中国现当代作家从不同角度揭示示众的“政治-文化”意义,解构示众中“看-被看”的暴力结构。  相似文献   

11.
90年来,关于五四运动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一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例如五四运动领导权问题、五四诠释模式问题、五四价值的时代性问题等。五四运动是多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不是共产党或国民党或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所单独发动和领导的。五四诠释中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话语系统之间应打破霸权之争,实现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式的多元的五四话语系统。研究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研究者那里,五四运动具有非常不同的内涵和意义,五四研究和五四价值被赋予了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这是正当的,但应给予必要的限制,其底线是不能有悖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2.
随着《杜亚泉文选》的出版以及纪念杜亚泉诞辰120周年全国讨论会的召开,杜亚泉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编辑家等历史地位及时代意义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并重新获得了历史评价。而通过对杜亚泉思想的演变及其线索,杜亚泉文化思想的评价,杜亚泉政治、科学、教育、中西文化调和观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则可促进对杜亚泉研究以及对五四启蒙运动、中西文化对战、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价值分歧等内容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在百年报刊科学话语中,科学与封建迷信、伪科学的交锋是一条基本线索,成为“世纪的角逐”。但最为突出的有两次:一次是五四前后《新青年》为代表的进步报刊对灵学会为代表的封建迷信与伪科学势力的声讨和批判,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长达20年的围绕人体特异功能的拉锯式持久战。科学与封建迷信及伪科学历经百年的角逐,说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中科学精神还是十分匮乏,科学教育和科学启蒙还是一项十分需要、十分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创作、发表于“五四”时期的白话诗现存7首,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学者认为这些诗“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在80多年后的今天,参考我国初期白话诗坛的情况,重读这些诗作,令人不禁双目为之一亮。这些诗作,在我国新诗的创作史上,因其具有先行性和独特价值,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启蒙者与爱国者:五四知识分子的认同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的框架中处理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问题,他们所信奉的公民爱国主义,以民主主义诠释民族主义,以民族的政治认同代替民族的前政治的族裔和文化认同。这种建基于民主公民国家的公民爱国主义,表达了民国初年启蒙知识分子的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理念。同时,五四知识分子都是世界主义的信奉者,他们追求人道主义和世界大同的启蒙理想。五四后,陈独秀等启蒙知识领袖并没有转变为民族主义者,他们即使疏离了个人主义,也没放弃人道主义和世界主义理想。而五四的世界主义也是启蒙知识分子转而接受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媒介。  相似文献   

16.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精神存在 ,都有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文化观照 ,都有着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散文和"五四"时期其他散文作家对台湾当代散文影响很大,从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出朱自清的影响。但余光中又力倡散文革新,反思"五四"散文创作传统,所以他的作品又具有了不同于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五四后期作家,沈从文与五四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主张恢复新文学传统,弘扬“热情”、“天真,,的五四精神,重构现代文学新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沈从文与五四人的交往构成了他五四观形成的重要中介,而作为编辑与读者的相互制约和创作与评论中的反思则促进了他五四观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作为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激进主义者 ,他的中西文化观对新文化运动发展有着内在指导意义。文章从陈独秀的文化社会整体观出发 ,考察了其中西文化观的内容 ,并对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