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 3种密度下对绵农 4号、绵农 3号的分蘖及成穗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绵农 4号、绵农 3号的分蘖速度和分蘖力皆为中等 ,中等密度条件下 ,有效分蘖期每天可形成 0 .15蘖 ,各期总蘖数为 3.7左右 ,低于绵阳 11号 ;与绵阳 11号分蘖速度的差异主要在有效分蘖期 ;绵农 4号、绵农 3号的成穗率为 55%左右 ,低于绵阳 11号 ;但分蘖和主穗的差异较小 ,分蘖穗重占主穗重的 80 %左右 ,茎蘖穗重变异系数 15%左右 ,穗子大小均匀一致 ,小穗相对较少 ,小穗较大 ,这些性状都优于绵阳 11号。绵农 4号、绵农 3号大穗大粒特性较绵阳 11号更为突出 ,其常规种植密度应小于绵阳 11号  相似文献   

2.
对36个试验点的资料分析,“绵阳20号”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593.8607+17.0082x_1+7.5453x_2+6.3624x_3经偏回归及偏相关分析:有效穗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b_1'=0.7270~(**)R_(1y)=0.9140~(**)),但它与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_(12)■=-0.5680~(**)R_(13)■=-0.5032~(**))。因此,在兼顾穗粒数、千粒重的情况下,适当扩大群体,主攻穗数,是使“绵阳20号”小麦获得更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绵农2号(原代号8619—32)系绵阳农专小麦组从[(75—21一4/76—19)F_4∥(绵阳11号/Alondra ‘s’)F_3]杂交组合中选育而成。1992年3月由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绵农2号”。该品种属弱春性大穗多粒中播早熟种。苗期生长繁茂,叶色淡绿。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粒色浅红,千粒重42克左右,每穗结实48~60粒。株高90厘米左右。成熟较早,叶功能期长,落黄熟色好,易人工脱粒。容重平均760克/升,净麦出粉率平均65%(精粉),湿面  相似文献   

4.
运用相关、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小麦主推品种绵阳 2 6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绵阳 2 6号小麦品种千粒重的变异不大 ,穗粒数是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 ,合理的有效穗是高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绵阳15号由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在1979年从绵阳11号变异单株中选育而成。是我国南方麦区栽培面积较大的小麦品种之一。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品种春性,早熟。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穗长10cm 左右,每穗有结实小穗18—20个,中部小穗一般结实4—5粒。籽粒白色、半角质,千粒重45—50克,蛋白质含量15.07%  相似文献   

6.
绵阳19号由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在1979年从绵阳11号变异单株中选育而成。省内外试种、示范表现良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8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品种春性,早熟。穗长方形,顶芒,白壳,穗长10—12cm。每穗有结实小穗20个左右,不实小穗1—2个,结实40—45粒。麦粒红皮,长卵形,大而饱满,腹沟浅,冠毛多,千粒50克左右,蛋白质含量15.05%。芽鞘为白、紫两种颜色,幼苗近直立,叶色浓绿,分蘖力强,上林成穗率中等,上部叶片功能期长,株高85—90cm,茎杆粗壮,抗倒伏力较强。高抗条锈。适应性广。一般亩产400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7.
绵阳19号是高产优质的小麦良种。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从数量上找出高产规律。结果每亩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亩产量的三元回归和偏回归都是极显著的。这对充分利用绵阳19号的丰产性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小麦增产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8.
对45个试验点的资料分析,多抗、丰产、优质、广适小麦新品种绵阳26的主要性状有效穗x1、穗粒数x2和千粒x3、单穗重x4与产量y的回归方程为:y=-614.8425+9.8683x1+7.3223x2+10.5315x3+22.5748x4。经偏回归和偏相关分析,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有效穗对绵阳26产量的贡献和影响最大(b'3=1.7435,b'1=1.5372,R3y.=0.7983,R1y=0.6991)。在现有产量的基础上稳定千粒重,主攻穗数和穗粒数,是发挥绵阳26高产潜力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绵阳11号和绵阳15号籽粒灌浆规律及成熟生物学特性的研充,在乳熟末期到完熟期,每隔2—3天进行分期收获,经室内考种后,分别随机取50穗随收随脱粒,50穗在室内挂放7—10天经后熟再脱粒,结果表明:两品种的最佳收获期是在腊熟中末期,此时干物质积累达最大值,含水率在30.96—30.17%,产量最高。两品种后熟作用在腊熟中前期最明显,千粒重可增加3克左右;在腊熟末期后熟作用对粒重增加无明显效果。两品种如在腊熟中前期收获,再经过一段后熟作用,粒重明显增加;并比大面积一般收获时期可提前5—7天。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川西化杀杂种小麦产量优势与产量因素优势。结果表明 :(1)稀植条件下产量中亲优势与各产量因素中亲优势呈显著 (极显著 )正相关 ,以生物产量、穗粒重与穗粒数的中亲优势尤为密切。在亲本选用上应注意生物产量、穗粒重、穗粒数几个性状。 (2 )不同亲本材料的选用对杂种小麦产量因素超标优势表现有影响。 (3)稀植条件下 ,强优势组合的产量超标优势是在穗、粒、重各因素协调提高下 ,具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优势与穗粒重 (穗粒数 )优势、或穗数和穗粒数优势的结果。 (4)密植条件下 ,产量超标优势主要来自于穗粒数与千粒重优势 ,而以穗粒数优势占主导作用。 (5 )单株稀植条件下的各产量因素超标杂种优势大于群体密植条件下的超标杂种优势。 (6 )产量超标优势与穗数超标优势在稀、密植条件下的相关性不显著 ,而穗粒数超标优势与千粒重超标优势在两种条件下达极显著相关。研究认为 ,目前川西化杂杂种小麦的选育应在川麦 2 8的基础上 ,稳定穗数与千粒重 ,选育生物产量与穗粒数大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7.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9.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