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解释学的发展始终与语言问题相关。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认为 ,人是语言的存在物 ,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 ,理解中的视界融合就是一个解释者和本文之间无穷的语言游戏过程。语言的本体论意义意味着对生活世界的重新确认。伽达默尔由此展开了对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和实证科学方法的批判 ,显示了哲学解释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
高常营 《东方论坛》2004,(1):102-106
在西方哲学史上,语言问题一直被哲学家们所重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判.传统哲学把语言理解为一种形式和符号系统的工具,而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则认为语言并不仅仅是人的工具,而是人的自下而上和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离开了语言,人的理解活动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哲学化的缘起——狄尔泰与解释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解释学发展进程中,狄尔泰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从其生命哲学出发进行历史理性批判,试图为人文科学奠定方法论基础,这便是对精神进行理解的解释学.他把历史看成文本,理解是对历史的理解,也就是对精神、生命的理解,同时也只有通过理解这一方式,人才能把握历史.他的解释学理论承继了一般解释学的形式,把解释学引入了历史观,使得解释学哲学化,直接开启了哲学解释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理论创新在于,他通过开放“理解和解释”的内涵,扩张“文本或本文”的外延,实现了其后现代解释学在理论上对传统解释学的积极突破。尤其将语言引入哲学和解释学,赋予语言和理解、解释以本体论的意义,强调历史传统在现实人们的处境及视域中融合创新,敢于肯定历史偏见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这是很富于时代人文积极创意的。但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无视理解、解释的客观实在性基础,淡化理解、解释的实践性矛盾斗争,漠视理解、解释的正当性与非正当性的原则区分及主导性与非主导性的原则差异,这是必须清醒加以批评鉴别的。  相似文献   

5.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身后出版的《解释学与校勘学》中,此书的总序和导论以纲要的方式表达了他在这个领域中的基本观点。他明确地界定了解释学与校勘学,区分了普遍解释学和特殊解释学、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解释学的严格的实践和不严格的实践,突出了语言在解释学中的核心地位,对解释学循环作了明确的表述,并提出了浪漫主义解释学的著名口号——我们能像作者理解的一样并能做到比作者理解他自己理解得更好——等重要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古已有之。古代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技巧,亦称解释技艺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解释学,认为解释是排除误解进行复制,本质上是一种重建解释学,被当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由海德格尔奠基,加达默尔发展完善的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加达默尔围绕着理解这个论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包括: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是在成见的推动下不断创新的过程;视域融合是理解得以发生和进行的过程;视域融合与用语言对话是同一个过程。解释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知思维的复杂性,具体表现:视域融合的自组织性;视域融合的整体涌现性;视域融合过程的曲折性;视域融合的开放性。哲学解释学以无视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姿态,把认识过程、语言过程独立化,使"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后现代性质;其复杂性维度对复杂性探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的理解和解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解释学,一种不同于单一文化内部所适用的跨文化解释学.跨文化研究的杰出倡导者雷蒙·潘尼卡以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为跨文化解释学及其方法论的确立提供了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模本.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跨文化解释学:从动力来说,跨文化解释学首先应以当前人类生存的跨文化处境为外在推动,以人在自我理解上的跨文化信念为内在驱动.在性质上,由于需要克服不同文化之间的空间距离,跨文化解释学是一种历地解释学.在方法上,跨文化解释学则需要以"对话的对话"为基本的方法论,也即一种区别并超越"辩证的对话"的新对话型态.在目标上,跨文化解释学最终是为了实现不同文化的共同更新和相互丰富.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自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原因,阐述了分析哲学和哲学解释学在这一语言转向中的各种得失,并通过哲学解释学对人、人的思维和社会生活的关注,说明哲学的发展特性  相似文献   

9.
“能被理解的存在是语言”是伽达默尔解释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创见和结论性命题。不仅诠释学的存在具有语言的特质 ,而且理解存在的整个过程也是在语言中进行的 ,而这一切均与人在世的基本语言特性相关。坚持存在与语言的同一性表明语言就是活生生存在 ,并且它是以光的形式存在的 ,从而显示了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的根本分歧 :语言究竟是形而上的本体 ,还是形而下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试论维特根斯坦语言思想与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特根斯坦虽然没有解释学问题的理论自觉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语言思想和解释学无关。事实上 ,只要换个角度去看 ,我们就会发现 ,维特根斯坦、特别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思想也能成为一种解释学理论 ,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思想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从不同角度重新看待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我们对解释学问题本身的理解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