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此处所言"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地区为代表,古代吐鲁番地区流行的是汉传佛教,它是中原佛教回传的结果,与北方其他地区的佛教一样,带有浓郁的世俗性。北方佛教重功德,这一点在丝路汉传佛教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就其个人而言,主要体现在平生捐资造寺、弥留之际做公德、僧人对民间俗事的深度介入;就群体而言,其佛寺拥有发达的寺院经济,有土地、作人、奴婢、房产,还有发达的土地租赁。汉传佛教(特别是北方佛教)之所以具有世俗性,可能与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有关,在华夏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信佛的目的无非是尽孝报恩、祈求国家和民族的安康,祝愿家人和自身的平安。所以,汉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体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传佛教在丝路的传播,与儒家文化在丝路的传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本文还对古代吐鲁番地区汉传佛教的经典流传和弥勒信仰细节进行了深入考索。  相似文献   

2.
《腾冲契约文书资料整理与汇编》是由云南大学吴晓亮教授携中国经济史研究所师生与腾冲民间收藏家贾志伟先生合作完成的又一部云南省民间史料汇编,2019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腾冲,位于中国西南边疆,其西与缅甸相邻。在中国古代,她是南方丝路的重要城镇,至今不仅是云南省,也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相似文献   

3.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在腾飞,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西南如何走向世界、关于亚洲西南大陆桥的问题是世人所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健全亚洲西南大陆桥的交通体系,重振南丝路雄风,加强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技术合作,加强和改进边贸管理工作是中国西南走向世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印度是具有悠久的哲学传统的国度,汗牛充栋的古代哲学论著构成了印度传统典籍的主要部分。印度古代哲学所达到的高度在古代文明世界中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印度哲学对理解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印两国哲学思想的交流是以佛教为主要媒介的,佛教本身是印度哲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佛教在影响了中国哲学、文化的同时,它所包含的潜在的印度思维模式与非佛教思想也不知不觉但理所当然地影响了中国。《大正藏》里仍保留了真谛翻译的数论经典《金七十论》就是一个明证。从西藏发现的《金七十论》梵文本“Hiranyasaptati”(或名“Suvarnasaptatisastra”,内含真谛汉译本所缺的第六十三颂)更说明了即使在佛教占了绝对优势地位的西藏,“外道”经典仍是传了进去。在西藏还发现了其他许多非佛教的古代梵文写本。深受印度文化影响的“汉字文化圈”里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在古代都直接从中国受到了印度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罪"是佛教的重要观念,也是中国古代刑法史的主题之一。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差异,佛教之"罪"与中国古代法律也有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伦理价值、功能取向以及惩罚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异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对佛教之"罪"吸收和排斥的基础。中国古代法律对佛教之"罪"的吸收区分普世性与特殊性,并分别对应普遍民众与佛教徒,权力配置、根本性伦理规范则构成这种吸收的限度。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法律对外来文明的吸收具有很强的模式选择性和包容的有限性,中华法系的一个动态特征可概括为"礼法一体的总体趋势,异域文明的有限包容"。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对古代科技发展产生过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总起来说佛教的作用是强烈的阻碍作用",这未免失于偏颇。中国佛教具有三个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特点,并通过四条主要途径介入和影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对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起到了积极的和促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朝阳在前燕至清代的1500多年间,一直是东北亚地区的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并对中原和东北亚佛教的交流与发展起过重要桥梁作用,在中国佛教发展吏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朝阳有东北最早的佛教寺院——龙翔佛寺;有比唐玄奘还早200多年的去西天取经第一人——昙无竭;在北塔和南塔中,分别发现了释迦牟尼佛舍利和锭光佛舍利。朝阳悠久灿烂的佛教文化历来备受学界关注,本文拟从佛教在古代朝阳传播的历史进程中,分析佛教文化在古代朝阳发展兴盛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乃是一个颇有社会影响及文化意义的重要层面。 一 本世纪以来,上海佛教可谓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中心。民国年间,是中国佛教由古代而近代的转型时期,是历经元明清长时期衰落之后的复兴时期,同时也是得风气之先的上海佛教的繁荣时期。上海佛教一改其在古代佛教史上无甚地位作用的旧姿态,顺应时代之发展,一跃而为近代中国佛教改革、振兴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9.
佛教中国化的课题是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中的传统课题,也是观察当代中国佛教文化有高度学术意义及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当前新时代宗教中国化的总体方向下深入拓展佛教中国化议题的学术内涵,深度及广度,构成当代中国佛教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挑战。为此本文通过重读前贤的论述,厘清佛教在地化及中国化的内在动力源于佛教中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系统论证从印度大乘经典的思想建构,到中国古代佛教的义理诠释,无不融贯对于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概念思想的认识与理解,为基于佛教内部视点深入评估佛教中国化议题的思想方法,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学术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西南丝绸之路的形成、作用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祝贺费孝通教授学术活动60年所举行的“中国文化对世界未来发展的贡献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9月18日~21日在费老家乡,中国丝绸之都——江苏省吴江市举行。费老令姊费达生夫妇对我国现代丝绸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费老在50年代中期主持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时,又曾多次往返于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滇缅路段,为此,笔者特就有关西南丝路的问题作一探讨,以向费老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11.
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戈壁绿洲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路网络中的四大交通干线,是沟通中国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中亚与西方的交通大道,经历了兴衰和再复兴的过程。本文选择了法国的几名探险家、地质学家、外交官和传教士对草原丝路的考察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2.
猎犬是古代狩猎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在人类狩猎史尤其是文化交流史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汉文、希腊文、波斯文、察合台文、阿拉伯文传世文献以及相关的考古出土资料中曾出现过不同品种的猎犬。其中,灵缇作为丝绸之路上各地皇室贵族最喜爱的猎犬之一,从埃及到中国、从非洲到亚洲的东传过程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地之间的交流状况,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其次,目前所发现的画像石、壁画、金银器、绘画等资料展示了灵缇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狩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以灵缇为代表的猎犬入贡中原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强盛与繁荣,也揭示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丝绸之路文学是丝绸之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为进一步廓清丝绸之路文学的发端、演进和成熟的全过程,拟从文献学、比较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经过对先秦至明清时期沿丝绸之路一带的中外各国及地区内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和发生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古代丝路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依据它的这种特殊性,大致可将其分为散文、诗赋、说唱、戏剧、小说、神话传说及其他共七类。古代丝路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对于世界和中国文学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通向海外国家的远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延伸线”则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城市”通向沿海其他城市或者内陆城市的交通线。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分为: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兴盛时期、衰落时期和停滞时期。宁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延绵不绝,持续发展;河海交汇,港通天下;面向韩日,兼及南洋;浴火重生,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5.
早在15世纪欧洲人绕过非洲好望角的1500年前,东方中国和西方地中海世界就各自开始了海上交往通道的探索和开拓,经过不懈努力,海上丝绸之路萌发于汉代,勃兴于唐代,拓展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世界双向开拓的结果,古代西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由海路东来的主动态势,尤其是其勃兴于唐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后来居上,是由于它在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真实或潜在的利益上远远优于陆上丝绸之路,这种优势吸引中外商人逐渐把贸易交通的重心转移到了海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而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更是对丝绸之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我国与欧洲在政抬、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实施“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亚洲与欧洲历史上的漫长岁月中,这绵延了几千年的丝绸之路的开发与发展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关系,却很少为人们所了解。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的发展历史、形成简述以及影响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之间产生了多元化,多方位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古代的少数民族的影响上,而且还体现在对现在民族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中国的沿海先民创造出并不逊色与地中海的海洋文化,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囊括东海、南海在内的完善的环西太平洋海洋文化圈。但中国的海洋开发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并未延续,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边缘化于世界海洋时代之外。新时期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成为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将从多角度探析古代中国海洋性丧失的原因,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动因做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出土刻本主要发现于丝绸之路沿线,特别是集中在敦煌、吐鲁番、黑水城三地。大量出土刻本残页的存在,说明伴随“丝绸之路”的发展,曾产生过一条以传播刻本为主的“书籍之路”。黑水城出土的一组宋刻《初学记》残页便是“书籍之路”上保存下来的具体而微的文化遗存。黑水城出土《初学记》与日藏南宋本《初学记》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版本关系,前者的刊刻地点应为福建建阳,刊刻时间的上下限在南宋绍兴四年至十七年(1134-1147)。宋元时期由江南通往塞外的西北线“书籍之路”的形成过程是中原文明向西域地区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籍之路”在西域华化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源于胡商组成商队进行的长途贩运,其性质属于一种转运贸易.商人们在丝路沿线建立商业据点,在经商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利用考古与文献材料,对往来于丝绸之路上商队主要参与者的民族成分、规模、沿途的境况,僧侣与商人同行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古代丝绸之路胡商的商业活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